——从电影《生死抉择》谈军事文学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指导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这些讲话,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最近,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指导思想。

近一个世纪以来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是我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我们的文学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20世纪近一百年中,伴随我国胜利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变革,文学艺术同样发生了突破封建礼教文化樊篱,建立现代文化的伟大变革,其成就之大,举世瞩目。

毋庸置疑,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创作军事文学精品,离不开深入生活。最近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的《生死抉择》之所以广受赞誉,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品来自于生活,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李高成的形象就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形象的典型代表。没有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好作品的。这部作品对军事文学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怎么看待我们军事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进入90年代,我们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创作环境,给军事文学特别是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新时期军事文学发展史上,90年代创作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不仅从数量上是最多的,从质量上也具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综观90年代的小说创作,至少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动向,首先是长篇小说开始正面切入部队生活;其次,一批文学新人开始崭露头角;第三,艺术上渐趋成熟的一批中年作家开始逐渐转入长篇小说创作。另外,在这期间,一批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作品渐次产生,如《突出重围》、《走出硝烟的女神》等等。其中,有的作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有的被作为向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一切,都标志着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日趋成熟,并渐渐成为军事文学的主调。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但精品毕竟不多;虽然有不少作家下去了,但多是“蜻蜓点水”,身入而不能心入。所以,一些基层官兵抱怨,军队的文学创作赶不上变化了的生活。

文学是通过作品的艺术魅力,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的。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学更要为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和现代化的社会风尚,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这些,没有对生活的长期深刻的体验,是很难做到的。《生死抉择》之所以受到各阶层的称赞,关键是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表现的是我们火热的现实生活,塑造的是我们生活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繁荣军事文学,就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受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影响,存在着在学术理论上、学术观点上、创作个性上的多样化要求。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学术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就没有创作上的审美个性与作家审美意识上的独创精神,没有文学发展从内容到形式的开拓与创新,从而很难塑造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军事文学也同样如此。

有人提出,现在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文学的发展已无民族化可言,不必要再强调深入生活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文化作为每个民族不同历史发展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受每个民族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的制约,都有不同的传统形态,世界因此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不可能也不会有什么“一体化”的文化。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独立的民族文化,就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尤其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强大的独立的民族文化,对于保证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尤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文化不能对外开放,信息网络不能在世界范围相互交流。恰恰相反,我们主张充分利用友好往来等各种方式和网络信息等各种现代传媒渠道,加大各国文化交流的力度。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有着十分明确的论述:“学习和借鉴的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丢失自己的创造能力,盲目崇拜,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只能亦步亦趋,变成人家的附庸。”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

21世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学,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我们头脑更加清醒,在学习和继承中大胆创新,使自己的作品首先赢得人民的喜爱,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样才能堂堂正正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创造中国文学新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