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教师曾被喻为蜡烛、春蚕、园丁、工程师等,强**师是无私奉献者、学生灵魂塑造者和具有渊博知识的学者。这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虽对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却忽视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快乐,忽视了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显然,传统的角色定位已经不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特征正发生新的变化。

【案例12-6】薛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下面让我们来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便宜你们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爸爸。(众笑)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你有信心说服我吗?把凳子搬上来。要注意,现在的汤姆和课文里的不同。你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啊,要不要找一个参谋?(在学生允许后,请另一位学生上)为了显示你的高度,老师坐下来。

(师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托)

生: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嘛,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遵守。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嘛!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在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惊叹)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表演结束)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生1: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2: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3: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4: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众笑)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

(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在这个案例中,薛法根老师没有采取说教的方式教导学生,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获得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以此结合新课标观照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是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改革的研究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一、新型的知识传授者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师生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关系了,而是民主平等条件下的“我——你”关系,是共同探索、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虽然如此,我们仍须认清的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承者的身份还是没有变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仍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之一。不过,须强调的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基于师生之间“我——你”关系的前提之下的,即教师是作为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参与教学的。换句话说,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作为新型知识传授者而存在的,其“新”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与教师共同发现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也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语文教师知识权威、文化先知角色的逐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关键。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以达成教育结果,还要引导学生促进其个人发展,鼓励学生做出明智选择以及帮助他们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1]。教师不再如过去那样仅仅传授各种文化知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样,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具体来说,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教育改革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也必然成为教育改革的研究者,这是因为:从教师责任来看,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是教育改革最适宜的观察者与研究者。小学语文教师身居教学第一线,对教学中的问题体会更直接、更深刻、把握更准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细心观察语文教学现象,深刻思考实际教学工作问题,探讨研究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从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来看,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能够开拓教师视野、激活思想、转换思维、推进思考,能够更好地反思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或方法,吸收新鲜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只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师才可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才可能推动新课程的完善与发展。

四、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过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课程的实施者,按照教材去教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师劳动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不确定性凸显,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学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使得教师不得不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资源”的观念,努力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过去许多老师都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新课程理念大大开拓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资源丰富了,视野随之开阔了,思路也跟着变活了,教育创新也就有了“源头活水”,教师的课程才能常讲常新。所以,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两种资源,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一方面,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知识陈旧的速度加快,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所面临的学生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吸取新知识,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3]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要想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抛弃的优秀教师,首要条件就是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六、循循善诱的引导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而在对话交流当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引导角色上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相较于学生,毕竟知识上更为广博,阅历更为丰富,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对话交流中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古代孔子就善于“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其大意是孔子善于有步骤、有方法地诱导我,用广博的知识丰富我,用一定的礼节约束我,使我想停下来又停不下来,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相机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悟文本、升华情感。

【案例12-7】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4]

(上课伊始,王老师就引导学生带着“地球何以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疑问去自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过了一会儿,学生相继读完课文)

师:我看见,读完课文以后,你们的脸色变得凝重了。王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完课文以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1:我很惭愧。

师:继续往下说,你为什么惭愧?

生1:我为他们这样滥用资源而感到惭愧。因为他们非常贪婪。

师(充满**地):你为那些贪婪的滥用资源的人们感到惭愧,因为你感到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2:我感到吃惊。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全世界这么多人,如果人人都像课文中描写的那些人一样随便破坏环境,我们的地球将无法生存了。

师(**赞叹):是啊,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文中那些贪婪无耻的人的话,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毁于一旦。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3:我感到憎恨。

师:对那些愚蠢的无知的人们感到憎恨。

生4:我感到伤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那样无私地为人类提供资源,人们为什么这样对待她呢?并且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并不是永远都用不完的,人们却不知道节俭。比如说吧,生活中很多人捕杀一些可爱的动物,使很多动物濒临灭绝,他们不觉得这样做太残忍了吗?

师(充满**地肯定):问得多好啊。他为这些人感到伤心。母亲是这样的无私,这样的可爱,而她养育的儿女却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伤心啊伤心!(停顿,缓慢叙述)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情,王老师知道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没有一个同学高兴得起来,快乐得起来,你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沉重的。下面请再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们产生这样的心情。

(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重点,教师巡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继而引导学生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时,王老师始终是**赞叹、肯定鼓励并进一步提问引导,“你的心情如何?”“你为什么惭愧?”“你为什么吃惊?”“请再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们产生这样的心情。”正是王老师的循循善诱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地球母亲的痛苦,领悟了文本的情感,让整个课堂对话充满了生成的智慧。

[1]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36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49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28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雷玲:《听名师讲课·语文卷》,4~5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