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爱,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上,由此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一本名为《爱的教育》的意大利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展现出种种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思想品质,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我感受到爱是那样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伟大。夏丏尊先生在翻译这部书时说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究竟是什么呢?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伴随着北京小学“实与活”课堂文化的不断丰富,北京小学的课堂教学还将继续走向开放,继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挂职期间,我对于北京小学个性化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一、实施个性化班级教育,使每个班级都精彩
在主体性德育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北京小学重视德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特别是牢牢抓住班级教育这一重点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陆续出台了《北京小学班级个性发展教育指导方案》《关于深化班级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教育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到了班级,进一步发挥班级教育者的作用;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凝聚校内外多方教育智慧和力量,使班级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真正主体。制定个性化的班训班规,以目标显实效;营造个性化的班级环境,以名片亮创意;策划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以实践展特色;挖掘个性化班级优势,做最好的自己。
在充分考虑我校的实际情况后,我开始思考在“生活·艺术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如何开展。首先,从整体思考、系统设计校园文化。围绕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等,从学校办公识别系统、楼体外墙视觉文化布局、校园内文化景观设计、楼体内阅读区与班级文化展示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之系统化、系列化、规范化、现代化、标识化,积淀学校文化内涵。其次,充分挖掘学校仪式的教育作用与文化表征作用,梳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整体思考,精心设计影响学生成长的每一次仪式。
二、打造家校合作共同体,共建生态教育环境
主体性德育认为,家长既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因此,有效地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北京小学在“共建良好学校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不断进行家校合作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拓宽思路,丰富形式,携手促进学生发展;成立“促进教育家长委员会”,规范家校合作工作;广泛开发家长教育资源,吸纳家长参与教育实践;探索多种形式,促进家校合作制度化。
在我挂职思考的基础上,我校决定整合周边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实践场所。全面协调,积极联络学校周边教育资源,如高校、社区、公园、超市、社会公益和福利机构等,寻找其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并与其积极建立联系,定期开展相关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践场所。家庭文化的塑造者是家庭的每个成员,影响少年儿童教育的因素不仅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积极探索家校携手育人途径。比如,成立家长教师协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家庭教育交流讲座,推荐育子优秀书籍,开办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利用班级博客、校讯通、飞信、校园电视台等网络手段促进家校的沟通与合作,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落实“四自”教育宗旨,打造办学特色
北京小学具有寄宿教育的办学传统,目前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公立寄宿制小学。学校的寄宿教育宗旨是“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具体阐述为:生活自理,年段提高;丰富课程,培养自主;行为自律,人格自尊;身心和谐,健康自强。北京小学在二十多年的寄宿教育中,结合当代独生子女的特点,从小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摸索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寄宿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寄宿教育特色,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幸福。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我和孩子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