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1 2节

七、考评不是目的,促进才是

1、家长委员会

可能因为扩招,管理跟不上学校膨胀的速度,也可能因为有寒暑假,老师工资依然偏低,甚至可能因为经济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功利思想强势入驻校园……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前后,学校乱象丛生,违规办学、违规招生、乱收费,尤其是后者,如附骨之蛆,噬咬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学生。

2013年,教育部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其中就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纲要指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承担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学校应当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要积极探索完善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不断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只是依附于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纯属摆设,而且学校经费紧张,自顾不暇,哪儿还有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依法治校迅速得到重视——也不得不如此。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始着手协助组建家长委员会并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家长委员会才开始真正发挥作用。

家长委员会的职责有四大块:监督、评价、沟通、协助。他们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定期参加讨论学校工作计划,听取校长工作汇报,对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及时督促学校对卫生问题、不文明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乱收费问题进行整改等等;有权利对校长的管理水平、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解与评价;积极建立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形成及时有效的双边关系;协助学校搞好重大活动的安排与安全问题,协助处理学校与家长、与校外之间发生的意外事件,协助做好学校与校外教育资源的联系,筹集经费,协助改善办学条件。

正因为如此,家长代表就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比如对教育方针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作风正派并乐于为教育事业、为学校师生服务,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而且经事实证明属教育子女有方的人士。

因为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评价,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操作;因为它对学校的服务性质,他们必须与学校、与老师、与校外促进教育的力量有通畅的互动,以促进校长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老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促进各方力量统一办学,促进依法治校,最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这才是家长委员会存在的根本意义。

为保障家长代表的管理热情,他们都是在开学初就从众多学生家长中选举产生,先是从各班家长选举2-4名代表,然后又从这些代表中选举出主任、副主任、委员等,其余均是家长委员会成员。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每年进行更换,以保证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

家长委员会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会议,或者学习教育政策文件,或者讨论学校典型问题,或者准备组织大型活动,或者协调各方资源……这时候,他们会邀请校长、教导主任和老师代表参加,以便及时沟通。如果是评价工作会,则只邀请校长列席而已。因为代表们的素质都比较高,而且有促进教育这样的宗旨,即使学校或老师工作时有什么不好的表现,大家也能够进行平和而理性的评价,并同时及时沟通对方,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同时提出妥善的改进建议以供探讨,最后达成可操作的整改方案。在此过程中,很少有激烈的争议,既坚持原则又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工作的开展便顺利许多,学校的民主管理也能落到实处。一般情况下,家长委员会的评价只是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工作考评提供重要参考,而不会对校长、老师的去留起决定性作用。评价不是目的,沟通与促进才是他们想要的。但如果校长或者老师的工作相当不力,经反复沟通劝解也没有什么起色的,犯了众怒,结局就不一样了。因为大家的子女都在这里,可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作为而毁了一辈子。而他们的否决意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的。当然,这是杀手锏,也是猛药,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轻易不会使用。

2、学生也有发言权

学生一直是弱势的一方。学习上被灌输,还必须作出一副认真倾听、乐于受教的样子,成绩较差或者进步迟缓,动辄被劝说、被训斥甚至被辱骂、责打,最后冠以差生或者落后生,成为人群里的孤独角色。管理上,听老师的话——不管对错;纪律上,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不论合适与否,稍有差池,就被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顽劣”不改的,还会有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大有一言即法的架势。至于收取诸如教辅费、体检费、辅导费、复印打印费、班主任辛苦费等等,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乖乖如数上交。有时候甚至还会收取宴请费、拜年费、节日礼金等等。虽然不是所有学校,也不可能是所有老师,但只要有其中极小的一撮子人,也会如大好白米粥里的一粒老鼠屎,令人恶心。即使有人举报,也只是稍稍收敛,不久就又死灰复燃,并大有疯狂反扑之势。当然,这样的事情通常发生在城镇,因为那里对优质资源的争夺更为激烈:班级有不同,位置有前后,关注有多少……在动辄几十个班,每班六七十个人的地方,需要争夺的地方可是很多的。而乡村则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人数太少,每一个都是老师眼里的宝。

在家里,学生作为人子人女,也往往沦为家长的工具,或代为实现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或成为情绪失控时的出气筒,最后冠之以“恨铁不成钢”或者“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爱大白菜”。

学生可以成为老师和家长所希望的,却无法成为自己。小时候,要说知识、能力、思想都不够,无法正确主张,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可长大了仍然如此,就有些强人所难了。更何况,没有小时候的跌跌撞撞,哪里有长大后的健步如飞?提线木偶一般的存在,以后还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好在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而是出现了一丝转机。学生终于可以自己当家作主,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以后的人生道路。因为学校和社会已经有了共识,不如此,就培养不出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无法承受未来家国之重。虽然,依旧有父母老师的干预,却也不再是一面倒的终审判决。只要可以商量,一切就都好说,现在不行,可以等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再说。要想父母老师完全地放手,那也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如翱翔云间的风筝,如果没有了被人牵在手里的丝线,绝对的放纵恐怕不仅无法顺利飞翔,反倒会迎接跌落尘埃的命运。好在父母老师终究是真心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并无操控的嗜好。而人生最为快慰的事情就在于,自己努力挣扎着越飞越高,他们手中的丝线也越放越长,直至风筝变成能自由翱翔蓝天的飞行器,身下也自然没有了约束。想必,抬头仰望的亲人,并不会因为手中没有了丝线而有任何的遗憾,欣喜与牵挂会终身相伴。因为亲情,在担忧的时候羁绊;同样因为亲情,在成熟后放手。这是亲情的无奈,也是亲情的可贵。

学生不仅可以自主,还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可以面向学校,也可以面向家长;可以对学校不良表示不满,也可以对学校建设提出建议。自律自强、网络与宽阔的知识面使他们的成长速度相当喜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自己——当然也得允许他们犯错,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大人不也难免吗——也有能力协助校长和老师进行学校管理。因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的认识与感受更加直观深刻,他们有资格说话。

学生还可以评价自己的校长和老师,而且不用担心有什么后遗症出现,这也是学校最大的变化之一了。这样的评价可以在平时直接提出来,也可以在校长与老师考评的时候接受问卷调查,前者通过校长与家长委员会得到落实,后者则会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分析和研究,它的结果会影响到一个校长和老师的评价等级,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去留与职称升降。当然,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通常是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即使这样,也不会有人可以再小看学生的存在与想法。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同样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