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5-6节
5、创业观摩室
创业观摩室也叫创业观摩组,是教导处下设的四个教研组之一,却与其它三个组完全不一样。据说,最初它的名字应该叫创业研究室,很霸气,但大家觉得它有些言过其实,便改成现在这个名字,说是完全可以借观摩之名,行研究之事,至于叫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况,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还是低调一点的好。
它并不是学校的常设组室,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实际上却是近几年才得到大家的承认。早在2015年的时候,国家就开始对大学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老师可以停薪留职去创业,学生也可以休学创业,高校甚至成立了小微企业创业孵化中心,政府也以贴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个个被就业和人才压力逼迫出来的大胆计划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这样的想法逐渐推广,以至于现在连小学也可以横插上一杠子。尤其是近几年老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学校外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虽然以前在网络和报刊电视等媒体里面也有所了解,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不一样的生活猛烈地冲击着那些日渐萎缩的神经细胞,一缕缕生机便在日复一日的电闪雷鸣中渐渐勃发。于是乎,回到学校后,意犹未尽的他们也试图寻找一个可以模拟那种生活的方式,可以再品味品味。如果可能地话,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观摩室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这些老师成为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既是学校的安排,也有自己的兴趣导向和个人意愿的因素。其实,他们对学生的指导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因为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四个字而已:少说,不做。倒不用怀疑学校对这些兴趣小组的重视程度,而是有意识地放手。我们以前的教育失败,在于过多的指导和干预,学生被动接受,结果培养出了大量没有主见、没有创意、缺少探索勇气的考试机器——倒不是全盘否定此前的教育制度,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培养出大量基础知识扎实过硬的人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只是今时不同往日,时代变了,所需人才也不一样了——痛定思痛,觉得孔老夫子的一句话也许是有道理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愿与努力,你的说法是没有多大的效用的,绝对是左耳进,右耳出,丝毫不留,而且对你违背他意愿的好心是颇有抵触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善举还是少做为妙。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在小组内也无法得到解决。他们的主动请教,老师就必须足够的重视,并尽力地引导和解释。正因为学生平时的问题少,一旦请教,必然是苦思不解的,自然有一定难度,老师偶尔无法解答也是正常的,如果经常这样,就不仅仅是面子上的问题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老师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得比学生多,否则谈何指导?至于具体的行动与操作,就任由学生折腾好了,只要不是过于危险的事情,哪怕是失败了,也是印象深刻而有意义的。
好在观摩组的活动时间是在晚上,与日常的教学并没有时间上的冲突,所以并不影响白天是其它教研组成员的事实。在其他老师图书室充电学习的时候,他们就在这里忙开了。虽然战场不一样,却也是殊途同归,他们的收获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查找资料或是学习理论知识,有的使用电脑,有的翻看纸质书籍,神情专注。有时候他们也进行讨论,讨论某种观点,也讨论某个案例,自己平日里学习的理论和思考便可以拿出来验证一番,于是对理论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并且因为有活生生的例子而变得生动起来。
当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完全一样,甚至说相差太远,有的关心种养,有的看重股票期货,有的在意管理,有的只是想了解一下经济活动程序……好在这里的藏书是可以随大家的需要每年更新的,否则还真无法满足大家如此驳杂的要求。如果你认为他们因此而没有共同的话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不会是单纯的某一领域,而是包容了许多共同的东西。所以他们所学也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学得越深入,他们交插的地方便越多,甚至有人怀疑,如果对某一行业真正精通了,他一定也可以在其它行业里如鱼得水,所谓一通百通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他们并不一定是想以后跳水一搏,当然也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在却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他们努力汲取着,思考着,努力地试图把握住社会的心跳,探寻生活的真谛,他们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诚心与汗水构筑起知识与生活的一丝联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变得鲜活而有意义,只是为了让学生读有用的书,读书有用。
6、利刃在手轻轻磨
老是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时间一长,创业观摩组的人也有些不耐烦起来,想找一个地方发泄一番,不,是想找个地方练练。又担心自己所学还有些没谱,于是,受他们指导的那些学生便很光荣地成为了小白鼠——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们开始频繁地光顾学生兴趣小组活动中心,虽然碍于学校规定不能强行指导,但走得多了,机会自然也就多了。有时候甚至借机把学生组织起来讲话,美其名曰:讲座。或者是系统介绍,或者是专题阐述,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因为平时的积累确实不可小看,把那些学生唬得一愣一愣的,倒是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满足。
毕竟还是纸上谈兵,如同怀里藏着一把上古奇兵,不拿出来亮一亮,总有些锦衣夜行的味道。好在学校英明,上应皇意,下体民心,把学校门口的几间小店面全部收了回来,用作他们的战场,甚至还留了一间给学生。
学校虽然也有大门,却只是虚有其表,并不阻止学生的进出,倒是对外人的进入有所限制。学生们便可以自由光顾小店,选购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或者爱吃的东西。
那些店面,原本租给了附近的村民,因为利益驱使,卖的东西很难控制,学校也早就有收回的打算。现在给了创业观摩室的人,自然也是要收租金的,只是自己人使用,管理上可以方便许多,如果再出现不合时宜的商品,可以堂而皇之地找人质问。
创业观摩室的老师,有自己的工作,是不可能守店的,于是店老板就成了老师家属。因为是自家人,他的想法与创意便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实施与运用,与学校的要求倒是没有什么冲突。还别说,一个人的高度真的会决定他的眼光,有没有理论的指导真的很不一样。原来那些村民眼里只有学生,学生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财源,大家的竞争自然激烈,规则也很容易被打破。而现在,几经折腾之后,学生只是其中之一,顾客的主力大军已经换了成年人。所卖的东西,或者说提供的服务也是各不相同的,竞争自然也就不必刀刀见血,箭箭封喉。有的卖电脑,兼做各种机电维修;有的卖手机,同时代收各种费用;有的卖文具书籍,也代卖学生兴趣小组手工工艺品;有的甚至做起了某品牌产品的代理,把触手伸向了其它地方……没过几年,学校门口便热闹了许多,这让学校领导高兴不已——租金水涨船高了嘛——也暗暗添了些担忧:是否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幸好今时不同往日,自我封闭早已逝去,开放之势不可阻挡。学校只是留意,而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事实上,许多大学里已经没有了围墙,商业中心并不一定是在城市中心,学校里也有肥沃的土地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要不对日常的教学工作产生影响,学校的商业气氛浓一些不一定是坏事。并不只是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商业意识的培养也是这样。
留给学生的店面是不用租金的,因为只有一间,它的获得便异常艰难,它只给有决心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想,就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从产品到运营,从时间到成本,最重要的是要让活动变得有意义,让更多的人因此受惠。当然,也可以由众多学生参股,或者组团参加。因此,它往往成为所有学生兴趣小组商业活动的前锋。只是因为不能耽误学习,店面无法长时间地开着,生意无法与其它的几间相比。只是学校本就没有多做指望,只是由着他们折腾就好。
想亮利刃的并不只是他们,至少还有两种人的行为也是值得关注的。
一种是课余时间整天与电脑相伴的,他们或者写作,或者小本炒股,或者开着网店,或者做着其他与网络相关的事情。反正只是折腾,折腾得自己高兴,折腾得自己充实,至于最后有多大的收获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反正不会亏本,即使亏了,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是可以肯定的。
还有一种人,在菜地上做起了文章,在合适的时间种着不合时宜的东西,或者在不合适的时间种着合时宜的东西,花草也好,菜蔬也罢,瓜果也不错。总之,都是折腾,日复一日地折腾。也有人利用边角地带养鸡、养鸭、养鸽子;养常见的动物、养不常见的动物;有的数目多,有的数目少;有的个大,有的个小……穷折腾罢了,有的人生性如此,不折腾折腾心里就不舒服,折腾折腾,哪怕累得如死狗,也如吃了人参果,十万八千毛孔都舒爽得似乎要歌唱。
或许,人生本就是折腾的一生,不折腾个够,人生便缺少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