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烟酒店生意红火时,我带着某种无奈去华庄加热炉厂帮忙。从时间长河看,这颇有点像后来创办锡能的实习期。“实习期”拿的是“实习工资”,得到的却是一辈子受用的实战技能;它让我真正找到感觉,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
——许末兴
人的命运有时确实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就在许末兴烟酒店生意红火时,因为出面主持华庄加热炉制造厂,走上了一条一辈子与锅炉制造打交道的事业之路。
话说当时政府各部门、各条线都有自己的下属企业。在华庄,农业服务公司和工业总公司也不例外,但两者相比实力、规模悬殊很大。
不仅如此,华庄镇农业服务公司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早在1985年就与镇财政所脱钩了。这种脱钩,意味着公司所属条线企业不必向镇政府上缴利润。在这其中,创办于1984年6月的无锡县金属制品厂是农业服务公司条线下的第一家实体。
这些企业全都是白手起家,有些甚至完全是自然人经营,只是上缴一点“管理费”、在所有制性质上戴个“红帽子”而已。它们通常实行厂长负责制,每年按合同规定上缴点利润,剩下全部留给企业。
具体到这家金属制品厂来说,它小打小闹,经营一直不怎么景气。1991年7月,在该厂基础上成立了一家无锡县华庄加热炉制造厂。统计资料表明,加热炉厂1991年有职工42人,产值100万元,销售额87万元,实现利税16.3万元[1]。
谁承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摊子已经铺下去一年多、企业刚刚起步时,厂长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被送往解放军101医院救治。群龙无首,他们最先想到的是请许末兴出山救急,出任厂长助理一职。一方面,他们对许末兴太了解了,觉得他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工作,更不用说眼下的烟酒店还开得这么好,这本身就是对他经营能力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当然也有自家亲戚的因素在内,企业交给自己人打理更放心。
可以说,过去在乡镇企业一蓬风兴起时,像这种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技术、产品单一、业务靠天吃饭的迷你型企业比比皆是,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濒临倒闭。除非你有三头六臂,否则很难起死回生。
可是,从许末兴这个角度看,却颇感为难。一方面,自己的烟酒店开得红红火火,怎能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加热炉厂人际关系复杂,所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妻子都没答应。
有道是,敝帚自珍。厂长虽然躺在病**,可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厂里;与此同时,不仅在他看来只有许末兴能帮上这个忙,而且这还成了亲朋好友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共识。为此,厂长一直对家人唠叨,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只有把这家厂撑住,他的病才会更快地好起来。
这样一来,许末兴如果再不出面相助,就成众矢之的了。
话说在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转眼间就到了1993年春节,在上海拖拉机厂担任供销科长的二姐夫回家过年了。这是一位在许家说话有分量的人物,他专门与许末兴长谈了一次,分析帮与不帮的利弊。
话已至此,许末兴在义和利之间,最终轻财重义,答应放下生意红火的烟酒经营,以厂长助理的身份去帮忙。
这一年里,许末兴虽然只是帮忙的角色,可却始终不敢懈怠,而是认认真真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把这家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一样来经营管理。同时,当时他可能自己还没想到,这竟然会是他日后从事锅炉制造的一次实战练兵。
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厂长的身体一年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于是许末兴觉得自己可以抽身而退了;但经不起再三挽留,最终他答应继续在该厂帮一年,专门负责跑销售。
转眼间就到了1994年底。这时候,他的烟酒店因为华庄菜场拆迁需要搬到较远的广益市场去,促使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出路。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华庄镇的乡镇企业明显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村镇集体工业占统治地位,二是企业规模小。
以1991年为例,华庄镇工业总产值中集体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99.9%,其中镇办企业97家、产值2.12亿元,村办企业290家、产值4.56亿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只有61万元、占比0.1%。在这合计387家工业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职工人数66人,产值178.2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8.78万元,创利税25.18万元。具体数据如下[2]:
1 《太湖明珠——华庄镇》,P252。
2 《太湖明珠——华庄镇》,P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