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戈歌词的世界里有一个比较永恒的主题:不再是处女的女人,这意味着她们失去了诚实和贞操。正如前文提到的,这种准则符合盛行于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即对婚姻之夜中女性的贞操有着最根本的要求,哪怕是在此婚姻之前男人已经走遍全世界所有的妓院,也会被社会接受,所以男子有责任和爱人分享性经验。

这些女子通常会被赋予不同的名字,但最后还是常用一个名字。她们被带进一个简陋卑微的家庭里,这个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表达真诚的活动。这类女子通常是移民的女儿。她们的男友是市区里的普通男人,普通工人。简单,但却非常大男子主义。这些女子依靠在工厂当小工或大杂院做针线活赚点微薄的收入。她们的服装非常单一,身上的布料是20世纪初最便宜的。

总会有一天,她们会抛弃家庭、丈夫、友谊、工作,跟着有钱的男人走了,后者给她们承诺,能给她们生活保障和尊严。

在隐性的谴责声中,她们被套上了一些标签:不三不四,疯子,她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并非为了爱情,而是为了钱。社会对这些女子的行为产生的看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如她们在大杂院的小房间里必须和其他人混居在一起,她们在工厂里或街上被骚扰,家庭、丈夫和她们生活的市区给她们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太狭小了,她们在工厂里干着一份不安全的工作,干着和男人一样多的活儿,收入却微乎其微,微博的收入还得用于家庭开支。还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并没有出现在某些经典的探戈歌词中。

在探戈歌词中,只考虑这些女子对工作是否认真,对家庭、对父母、对丈夫的忠诚,所以只关注她们生存环境周围的人和物。以这些女子为主题的作品经常出现在电台小说、电影、戏剧中,很多情节被无限的夸张,有喜有悲。但是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解决那个时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事实行为还是第一次被搬上荧屏的。阿根廷著名记者拉斯特·李森在《新闻报》上发布过很多关于这类主题且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但大部分文章只涉及问题的浅层,没有深入去挖掘一个年轻女子为什么会走上**易之路的原因。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产生的言论,给社会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些言论中存在着作者的想象空间。没有人会在大脑中研究一个女子的真实年龄,很多阿根廷人已经明确了应该开始工作的年龄,而且不会去关注工作中的个体的心理和物质的真实条件。阿根廷法律规定,只有14岁以上的青年才可以开始工作,但实际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乃至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很多七八岁的儿童进入就业市场,以补贴家庭的开支。

电视节目每天都将这些事实报道出来,特别是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记者都会去调查这些受害者或肇事者的生活背景。如果这些事件每天都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当一个社会的立法已经趋向成熟,但却给日常的工作环境带来了悲伤和痛苦的时候,这和一百年前尚未有劳工保护或者管理机构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社会有什么两样?另一方面,文学在对待这一主题时,并没有对走错路的女性进行保护或指引,也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女子生存的社会环境,让民众理解使这些女子走上不归之路的原因,从而捍卫她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