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的声调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家长柔声细语地批评孩子,更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批评也要委婉,一定要注意态度,如果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说话,会激发对立情绪,引发矛盾使情况陷入僵局。最好用温和的语气,春风化雨般地指出对方的不是和错误。

要知道,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润滑剂,使批评能达到预期效果。让受批评者充分感受到尊重与认可,才能从心里更好地接受批评,从而改正错误,加强双方的沟通。

阿尔莱曼是一位知名学者,影响力非常大,在当地十分有名气,举办重要活动时总会邀请他参加。一次,他受邀为好朋友儿子的公司做开业典礼上的演讲。他很重视这次演讲,对妻子说:“我一定要写一篇让人听到就想赞美的演说词。”

于是,在他完成稿子之后读给妻子听,希望得到妻子的赞美。但妻子认为这篇稿子写得一点都不好,于是毫不留情地对他说:“莱曼,这篇稿子并不符合那天的场合。你这么有学问的人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你是想要让自己的名声一败涂地吗?”

阿尔莱曼听完很不开心,一言不发就出门了。妻子追出来说:“一定要记得改啊,这样不行的,你要注意自己的名声。”阿尔莱曼生气地说:“我绝不会改的,我才不怕名声扫地。”

阿尔莱曼来到学校将稿子拿出来给同事看,希望得到同事的认可。同事看完后笑着说:“莱曼,这么好的稿子如果寄给杂志社,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阿尔莱曼听后笑着说:“看来我真的要回去修改一下,这可不是给评论社写的稿子啊。”于是,阿尔莱曼高兴地修改了稿子,并在后来的演讲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同样是批评,聪明者将批评的语言加以婉转表达,让人心服口服,愿意接受其批评;一针见血的反驳与指责就会让人感觉是攻击,所以就算说的是对的,也往往会让人跳起来极力反击。由此就可以看出,批评一定要讲究艺术,让人有台阶可下,能够保留对方的面子。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些,是永远达不到有效的沟通目的。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咆哮着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们动辄对孩子大喊大叫,他们像军官下达命令一样要求孩子贯彻执行,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容置疑。这种咆哮式的批评教育虽然会一时让孩子畏惧,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这种咆哮式的批评不仅仅发生在孩子的教育中。工作中,上级批评教育下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员工犯错时有些领导会当众呵斥,以求达到立威或者提醒员工的目的。

批评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别人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且在行动中改正错误。但是,批评方式也十分重要,好的方法能促进对方的成长进步。一次不带情绪、精准分析过失的批评在理性的交谈中更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工地作业结束后,一名工作人员和别人聊天,话语中吐露着对工作的不满。碰巧被路过的管理人员听见。他内心忐忑不安,以为会被大声呵斥或者被辞退。令人没想到的是,管理人员和颜悦色地询问是不是工作结束了,工作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低声提醒道:“在作业现场,即便没有什么安全危险也不要掉以轻心。”员工听后欣然接受,并对管理人员充满感激。

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以领导者居多。当领导对员工批评得不留情面时,员工虽然可能不会辩驳,但可能会在心里给他贴上管理水平有限的标签,不愿意与他进行沟通。甚至在一边旁听的无关同事,也会对这样的领导不屑一顾。这是因为,领导在一般员工眼中象征着能力和权威,不能与此时咄咄逼人的批评者的样子联系到一起。

我们在批评一个人时,最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真诚地帮助他,而不是为了贬低他。领导也好,同事、朋友也好,若能在批评他人时,采取温和的方式,将指责转化为提醒和关心,或者将语言加以婉转变化,将批评中的“尖锐”用词换成没有敌意的,必定会受到他人的感激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