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2],巫山巫峡气萧森[3]。

江间波浪兼天涌[4],塞上风云接地阴[5]。

丛菊两开他日泪[6],孤舟一系故园心[7]。

寒衣处处催刀尺[8],白帝城高急暮砧[9]。

(据中华书局版《杜诗详注》卷十七)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被贬,弃官入蜀后,寓居成都草堂,一度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身经丧乱,蒿目时艰,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故其诗多关注国家命运,涉笔社会动**、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这些有着丰富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时代气息的众多优秀诗篇,被誉为“诗史”。杜诗以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手法的蕴藉沉着,尤其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垂范后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创作诗歌1400余首,其中很多名篇传颂千古,有《杜少陵集》传世。

含英咀华

杜甫晚年历经流离,寓居四川,尤其在成都草堂,曾经有过一段相对安宁的生活。后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辗转漂泊到了夔州,住了两年左右。《秋兴》即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律诗,共8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此时的杜甫备尝人生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但仍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的噩梦早日过去,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但受到“安史之乱”重创的国家,元气大伤,内忧外患,国运危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深感忧虑。写此诗时,诗人年已55岁,人到晚年,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本诗由悲自然之秋起兴,进而悲人生遭际之秋和悲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蕴涵深厚,感人至深。

首联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起兴,抒发其一生坎坷困顿,晚年尚在漂泊的凄苦情怀。颔联进而描绘巫山巫峡的阴森景象:滔天波浪与时局的动**和心潮的翻卷相似,布地阴云,似是国运黯淡和作者忧愁郁闷的象征。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传达出深沉浓烈的思乡之情。尾联营造了薄暮时分秋风肃杀、捣衣声声的气氛,烘染游子报国无门、有家难归之惆怅悲凉,既是上文“故园心”的自然生发,又与“秋兴”之题契合,在浓墨重彩的悲情中收束全诗。

本诗通过对老气横秋的萧森秋景的精细描绘,抒发其深沉的悲秋之情。身世之痛,老病孤舟;家国之念,塞上风云,眼前未来,兼天接地,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博大精深。

本诗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全诗章法谨严,情景无间,语言精粹而富于变化,诸如颔联中“兼”、“接”二字的精练传神,颈联两句的语意双关,于平易流畅中显出新警奇特,堪称出神入化。

思考练习

1.这首诗充溢着一片悲秋之情,具体谈谈杜甫独特的悲秋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2.试分析这首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

3.指出颈联中“开”、“系”二字的双关意义。

4.古人评这首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杜甫在夔州另有《登高》一诗,试与此诗比较欣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秋兴:因秋而感**怀。

[2] “玉露”句:意谓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伤残凋零。玉露,白露。

[3] 巫山巫峡:指夔州一带长江及两岸山峦。萧森:萧瑟阴森。

[4] 兼天涌:波浪滔天。

[5] 塞上:边塞,关塞。这里指长江两岸险峻的高山。接地阴:阴云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6] “丛菊”句:**两开,意谓客居夔州已经两年,回家心愿仍未实现,因见**开放而伤心落泪。开,语意双关,既指花开,又指开启情思,引发诗人潸然泪下。他日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一说,“他日”指将来,意谓面对前景黯淡的将来而落泪。

[7] “孤舟”句:孤舟长系不发,喻不能起航东归,孤舟亦是自喻,虽飘零天涯却心系故园。一系,长系。系,语意双关,既指孤舟系岸不发,又指对故园一往情深,牵系不忘。

[8] 寒衣:御寒的衣服,冬衣。催刀尺:催促赶制冬衣。刀尺,制衣的工具。

[9] 白帝城:在夔州城东的白帝山上。急暮砧(zhēn):薄暮时分,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砧,捣衣的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