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意思很明确,他是怕张说和岐王勾结在一起,张说如果利用岐王的旗号,搞政治上的动乱,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李隆基长叹一声说道:“唉,这群人真是只可共患难但不可让他们得志的阴谋家啊!姚相,你放心吧,朕已经有主意了。”姚崇听了此话,满意的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了,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皇帝乃是一代英主,他肯定会想出妥善的办法处理此事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隆基把张说贬出京城,出为相州刺史;并罢去了刘幽求的宰相职务。在开元二年闰二月,又以刘幽求与钟绍京有怨言为据把他们贬为远州刺史,紫薇侍郎王据也被出为刺史,至此所有的功臣全都被清理出朝。
六月,李隆隆基以长兄李成器兼任岐州刺史,二兄早王成义兼幽州刺史,从兄守礼兼虢州刺史。并令到官后但领大纲,州务皆委长史、司马主持。七月又以两个弟弟李隆范兼绛州刺史,薛王李隆业兼同州刺史。这一下可是李隆基的大手笔,贬逐功臣和诸王外刺,使二者不能结合起来,这样就堵塞了在京城发动政治动乱的可能性,至此李隆基的皇位稳如泰山了。
姚崇这个宰相当得实在是不错,帮助李隆基处理了许多国家大事,他和卢怀贞处理了两件事就改变了贵戚横暴和请托的问题。开元二年,薛王李隆业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横行乡里,被御史弹劾。这时李隆业亲自找到了李隆基给王仙童求情。而得到了这个消息的姚崇和卢怀贞得到消息之后,便急忙也赶到了宫里面见李隆基。
姚崇和卢怀贞奏道:“王仙童欺压乡里,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怨生载道,御史所举之证,臣等已查明绝无虚假,陛下千万不可宽恕呀!”李隆基听了此言,点了点头,对前来求情的李隆业大肆训斥一番并说道:“以后定要严加约束你的亲党,切不可让他们在胡作非为,如果在有此等样事发生,朕绝不宽怠。”李隆业唯唯而退。中宗以来骄纵惯了的贵戚们见玄宗的所作所为,和对王仙童等横行乡里的人的严惩不怠,便都收敛了自己嘴脸。
闰二月申王李成义没有通过吏部,私自奏请李隆基,将他府中的一个九品官闫楚归提升为七品官,李隆基答应了。这件事又被姚崇知道了,便上奏道:“臣知道什么样的人该授什么样的官,这些事当由专门的部门受理,若是因为亲属之故,得以官为利,行此开头,那后人便都开始效仿,这可是扰乱朝纲的大事呀。”李隆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所以驳回了李成义的要求,使李成义的非礼要求未能得逞。
姚崇被时人称为救时之相,那是因为他经常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开元三年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蝗灾盛行。蝗虫漫天横飞,遮天蔽日,所到之处,禾苗被一扫而光。在那个封建时代,落后和愚昧使人们失去了和灾难作斗争的力量和勇气,往往在迷信思想的支配下显得束手无策。许多人在田间地头设起祭坛,焚香膜拜,不敢捕杀,连朝廷的文武百官都是长吁短叹,毫无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姚崇毅然上书李隆基,主张扑杀蝗虫。姚崇的意见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有的说:“皆以驱蝗为不便。”还有的说:“杀蝗太多,恐伤和气”有的说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隆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时姚崇力排众意,毫不退让。
姚崇说道:“真是迂腐之极,不能识通变。现在山东蝗虫已经遍地都是了,可是还在不断的繁衍,这简直是世所稀见。河北、河南等地的粮食并没有积下多少。如果今年因为蝗虫没有收获,岂不会让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这件事关系到天下的安危,不可以置之不理的。纵使蝗虫除不尽,也比放任自流好的多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