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群众文化的群众性
(一)群众性是群众文化在其主体方面所固有的显著特征
群众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文化中的重要体现。群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是群众广泛参与实践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
群众性表明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应当拥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种权益不是带有强制政令性的义务,也没有市场利益的驱动,而是群众自我参与、自主选择的权利。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指人民群众享有充分发挥文化才能的机会、条件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权益。人民群众不仅享受日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的权益,还享有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质、直接参与各种形式的旨在表现自我价值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实践中实现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
群众性表明群众在群众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群众文化的享有者,更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在推进群众文化事业和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生力军。创造主体、享有主体和表现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主体的具体表现,这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发展的根本前提。还应该注意到,群众在从事自己的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尚存在“不自觉”的一面,只有承认这样的一个客观存在,并努力促成其向群众文化的“自觉创造主体”转变,才能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动牵引到自觉自为的境界。要做好人民群众在文化享有上的“由粗放向精雅境界转变”的工作,确保群众文化主体所享有的文化产品不断获得审美价值的提升。如果群众仅仅将自己创造的文化停滞在原始、毛坯状态,不习惯或不乐于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由粗放向精雅的文化境界转变,或是仅仅满足于自己所创造的这样一些原始的、散漫的文化质料,那么即便这种文化创造具有的潜质再优秀,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文化感染力。
群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自我性和自主性。自我性是指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业余文化活动,其目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充分发挥文化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人民群众不仅能享受丰富高雅的文化生活,还能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自我的创造才能,用群众文化的手段去表现人民群众自己。自主性,主要是体现在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选择、群众文化管理的参与和群众文化服务的评判上。人民群众有选择群众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权利,有参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管理的权利,有对群众文化服务评价的权利。
(二)群众性的社会要求
群众性表现在群众对于群众文化和群众文化服务的客观要求上。
群众性要求社会的群众文化供给、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这些供给与服务应是公益性的,即免费或优惠的,符合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不应因社会阶层、民族、地域和人们的职业、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群众性要求政府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包括根据群众文化的需求提供群众文化服务,改变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努力解决群众文化的产品供给脱离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的问题。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包括“面”和“质”两个方面,在“面”上,要实行群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在“质”上,要提供高质量的群众文化设施,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和高标准的服务。
群众性要求社会的一切群众文化活动必须符合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意愿,首先是尊重作为整体的社会性的群众意愿,即与社会发展和全体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的意愿。对于个体的正当的意愿,应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建立群众对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机制来解决。对于个体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意愿,应加以引导,改变其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
群众性要求不断地提高群众的文化实践能力和占有水平。通过群众文化服务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与群众文化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群众性要求建立群众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群众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体系。
群众性要求建立群众文化服务的公众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群众赞成、群众高兴作为衡量群众文化工作的标准。
案例:石家庄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化与品牌化
河北省石家庄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根据群众的需求和文化资源特点,积极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化。“彩色周末文化活动”、“业余歌手大奖赛”、“戏曲票友大奖赛”、“新春鼓王争霸赛”等各项主题文化活动此起彼伏。遍布全市城乡的500多个业余文艺协会、5000多个群众文化团体、一万多名文艺骨干、十万多名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活跃在广场、社区、农村、庭院。广大城乡群众尽情享受参与文化活动的快乐。石家庄市群众文化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县县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群众化、品牌化发展态势。
政府重视,营造良好环境。随着石家庄市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此,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市里先后投入数千万元扶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向基层送去了电视、音响、乐器等文化设备,提升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的档次,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文化事业,石家庄市在全省率先组织举办了文化项目招商工作。仅2007年,全市就有60个文化项目通过项目招商的形式实现了“文企联姻”,吸引社会资金2340万元。机制的不断探索创新,为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积极引导,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石家庄市文化部门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派遣文化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乡村,指导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市群艺馆坚持“开门办馆”,仅去年一年,累计辅导(授课)时间就达到13500多课时,辅导节目(作品)30多个,直接参与、接受辅导的群众近3万人次。在文艺骨干的带动下,桥西区小谈村社区活动点已成为附近居民文化休闲的大本营。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靠近小谈村的裕华西路上就开始热闹起来,扭秧歌,跳健身舞,唱歌,拉二胡,票友演唱,场面蔚为壮观。像这样的文化活动点,桥西区就有150多处。全市各县(市)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深泽县建有秧歌队、大鼓班、歌舞团、业余剧团、民乐班等共132个;藁城市仅大大小小的鼓队就有100多个。山区县中,赞皇县有农村业余歌舞团20多个、业余剧团和合唱团80多个;平山县有村剧团80多个、农村文艺团队200多个。这些业余文艺团队在全市呈遍地开花之势。
品牌意识,提升文化品位。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对于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彩色周末”文化活动,以其广泛的影响、高雅的品位和鲜明的特色,已成为一项家喻户晓、群众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成为石家庄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窗口。以“彩色周末”为龙头,全市形成了“业余歌手大赛”、“合唱艺术节”、“戏曲票友大奖赛”、“十个一精品工程”评选、“新春鼓王争霸赛”,以及面向广大市民的公益性文化讲座“燕赵讲坛”,面向农民工的“走近农民工”系列活动等十大群众文化品牌。在重点文化品牌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特色不断创立文化品牌。如井陉拉花、常山战鼓、耿村故事、晋州秧歌、于家石头村、辛集农民画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样式,被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石家庄较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品位。
二、群众文化生活的直接目的与群众文化的自娱性
(一)自娱性是群众文化的外在特征
娱乐是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最直接的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的一个外在特点,就是娱乐性。人们在求乐心理的驱使下,怀着满足自身娱乐需求的期望,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群众文化的主客体以娱乐为中介构成紧密的联结。
群众文化活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群体的娱乐活动,它的艺术要求不高,老少皆宜,可同时参与的人数较多。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往往在一起活动,他们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群众文化的自娱性与群众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是不矛盾的,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活跃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娱乐生活,使人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挥群众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寓教于乐”是群众文化教化功能的实现形式
群众文化是具有教化功能的,而教化功能的实现是以自娱性为前提的,“寓教于乐”是群众文化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有娱乐和求知两方面的动机,但是,大多数的群众参加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自我教育的作用是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的。
群众文化活动中“娱乐”与“教化”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乐”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的期望所在;“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是潜在的效力。“寓教于乐”,“乐”和“教”是和谐统一的[3]。
寓教于乐的形式是多样的,要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涵和群众文化活动、作品的档次和水平,增强活动和作品的渗透力和吸引力。
案例:福州“**广场大家唱”活动
各级文化部门在抓群众文化工作时,经常遇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求迫切与文化部门供给不足矛盾的问题,而且有时由于举办文化活动的时间、场地、形式等原因,还要组织观众来参加,不仅活动的受惠面窄,而且群众又有意见;另外对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部门又经常被“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问题所困扰。福州市“**广场大家唱”活动破解了这个难题。
最初的“**广场大家唱”活动是从福州市温泉公园一些市民自发组织开展歌咏活动开始的。温泉公园里几位喜欢音乐的群众业余文艺骨干,利用公园中的公共场地,因陋就简,自发地组成松散的歌唱小方阵,自弹自唱,这种“新颖”的演唱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市民集娱乐与休闲于一身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一经推出,就迅速把在公园里休闲、散步和游玩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并产生了一批铁杆歌友。歌友们在活动中平等参与、自娱自乐,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随着全市公园免收门票政策的逐步实施,参与活动的群众日渐增多,影响也慢慢扩大,“**广场大家唱”渐渐暴露出了其自身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歌友对歌唱水平提升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强烈。希望得到专业的老师对合唱团队的指导,在放声高歌的同时,唱出水平,唱出风采。二是平台对扩大影响的愿望越来越迫切。除了温泉公园等少数几个活动场地人气较高外,大多数活动阵地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强。三是缺乏管理引导,各种矛盾越来越明显。各场地间未能形成合力,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个别场地靠近住宅区,如若不注意控制,会影响周边群众的休息。
只有突破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难以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瓶颈”,才能把“**广场大家唱”活动打造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名片,引导“**广场大家唱”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调研中,人们发现保持群众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四项基本属性是福州“**广场大家唱”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福州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适时介入、积极服务、有限管理的工作思路。组织实施福州“**广场大家唱八个一”工程,即聘请一批社会文化辅导员;培训一批广场文化活动的艺术骨干;派出一批由市群艺馆和各区(县市)文化馆业务干部组成的文艺指导员;宣传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广场文化活动点和义务辅导员;为一批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影响的广场文化活动点授牌;加强一批广场文化活动点基本设施、设备的建设;每半年组织一次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会演;每年组织一次全市性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调演。通过实施福州“**广场大家唱八个一”工程,极大地强化了文化部门的职能,为服务、培育、引导福州“**广场大家唱”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为了规范、引导活动的健康开展,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规划、园林、环保、公安、文化等有关单位对全市的公园、广场以及大型社区户外活动场地等进行了认真的前瞻性安全和环境噪声评估,对适合开展活动的场地及开展活动时的环保、安全方面的规定要求以政府通告的形式告知广大市民,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群众广泛参与“**广场大家唱”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空间。
文化部门的适时介入,专业机构订单式的文艺培训服务,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多层次展示舞台,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各级领导的鼓励,有效推动了活动的蓬勃开展。如今,“**广场大家唱”已经成为福州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它以特有的魅力闻名全国。国际友人感慨地称福州“**广场大家唱”是“合唱的天堂”。2008年中国音协授予福州市“中国合唱基地”牌匾,2010年6月福州“**广场大家唱”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比中被文化部授予群星奖(首批项目类)。六年多来,10万多人次的福州“**广场大家唱”活动的歌友们参加了由政府举办的100多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三、群众文化需求的引导与群众文化的倾向性
(一)群众文化的倾向性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是指反映在群众文化中的阶级立场、政治思想和审美意识所表现的方向,是从思想内容上反映群众文化本质的一个内在特征,是群众文化的灵魂所在。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具有必然性和多样性。任何群众文化都有倾向性,这是一种必然现象。群众文化倾向性的必然性是由两个因素形成的,一是文化产品创制者和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倾向性,从事创造群众文化生活领域的一切文化产品的作家、艺术家,从观察生活、选择题材到形成作品,都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反映一定的政治、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倾向性。任何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也总是在其所组织的文化活动中体现他的思想倾向性。二是群众文化主体的倾向性,作为群体的一切个体,也都有一定的阶级立场、政治思想和审美意识。这种个人价值观所规定的倾向性,表现在他选择什么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客体,决定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流露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倾向性的多样性表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思想、立场、世界观的不同和审美观、文化艺术素质的区别以及社会阅历、处事经验等的差异,其倾向性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某种倾向的总和,构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这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总是同违背和阻挠社会发展的、有悖于社会价值观的倾向作斗争。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是由群众文化需求的倾向性决定的。群众文化需求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当群众文化的主体对客观需求处于自在状态时,其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也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具体表现,有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和理性的需求,也有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甚至盲目的需求。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包括:群众文化的阶级性倾向、群众文化的人民性倾向、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倾向、群众文化的时代性倾向等。群众文化的阶级性倾向,表现在大量渗透在群众文化产品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阶级思想。以我国目前来说群众文化的阶级性色彩已经不突出了。群众文化的人民性倾向,是指它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相一致的态度,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群众文化上的反映。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倾向,是指群众文化在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形成的独特性模式,呈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风俗习惯等民族个性内容所达到的程度。群众文化的时代倾向,是指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在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体现。
(二)群众文化的可诱导性
群众文化的客观需要向主观心理要求转化过程中,文化环境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改变需求的倾向,称为需求的可诱导性。需求的盲目性越大,可诱导性越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切工作既要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前提,又要对其需求进行积极诱导。
人的文化需求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伸展的,群众文化的倾向性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诱导,也是群众文化工作中常常使用的方法。比如一个人从想唱歌到学唱歌,从学会唱歌到想登台演唱、想参赛获奖,都是其文化需求的延伸,这里面有无数次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诱导和环境的诱导,诱导他对音乐的兴趣,对困难的克服,对进步的渴望。群众文化良好的环境也是这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帮他融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成才环境,对他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群众文化的可诱导性使得许多原本封闭的心灵敞开心窗,融入群众文化的团队中;群众文化的博大和丰富使很多人的文化需求从客观需要发展到主观要求,不断向更高层次变化。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使用可诱导性这一法宝,对群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给予引导,对群众的文化需求予以诱导,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中来。
案例:北京青年宫的“桌游”比赛活动
在北京的青年中流行着一种称作“桌游”的新型娱乐休闲方式。
“桌游”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它是指在桌面上或一个平台上玩的游戏,因其使用纸质材料(或精美的模型),不需电子设备辅助,被称为“不插电游戏”;又因其需要游戏参与者围桌而坐,面对面沟通与“厮杀”,因此也被称为“现实游戏”。它注重对人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联想力、判断力的训练,挑战人的智力水平和分析计算能力。
北京市青年宫作为青年的文化活动阵地,时刻关注青年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把握青年文化发展趋势。他们专门进行了“桌游”现象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京城青年风靡‘桌游’的思考”调研报告。根据他们的调查,中国的“桌游”在引进国外游戏的同时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形成了集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为一身的中国原创性产品。《三国杀》就是一款以三国为题材的桌面游戏。中国“桌游”发展迅速,最流行的产品《三国杀》,保守估计全国用户数量已达1500万,北京有30万~80万人,主要是20~29岁的青年,50%是学生,绝大多数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北京有近200个“桌游吧”,有10余所大学成立了“桌游”社团。研究报告分析了“桌游”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青年承受学习、就业、生活的巨大压力,需要新型娱乐休闲方式来排解;青年长期依赖网络这种方便快捷但又很单一的形式交流,需要一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调节;青年受复古、轮换的思潮影响。报告提出了关注“桌游”现象,引导青年流行文化的建议:建立全市性“桌游”社团并开展全市性的比赛。北京青年宫适时组织了全市“桌游”比赛群众文化活动。
四、群众文化的创新与群众文化的传承性
(一)传承性是群众文化独特的发展方式
群众文化的传承性是指群众文化通过不断传承而形成其群众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的群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群众文化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的特性。
群众文化的传承性是一个历史的联系和循环的过程,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永恒的方式。任何时代都必须从前辈那里接过群众文化的一些内容和形式,注入现实的生活内容,创造新的形式,树立一个发展阶段的里程碑。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又传给了下一代,成为下辈人群众文化发展的必要基础。
“传承”的概念,有别于“继承”。继承是指继续和接续,是承受前人遗留之物或做前人未完之事,是一种继承者的自觉行为。而传承则包含继承和下传,是指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关系,它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是下传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承”与“传”的动态过程。这种传承关系体现了继承与创造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传”与“承”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即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批判地分析和创造性地革新了这些群众文化遗产。
传承性中的创造性在群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群众文化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群众文化的创造性能够突破群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使传统的群众文化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维持生存和发展。
就传承的外在方式和客观条件而言,传承经历了口眼传承阶段,文字载体传承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文字和多媒体相结合、远距离传播、数字化高密度和高容量储存阶段。这一新的传承方式扩展了群众文化传承的视野,加速了群众文化的传承进程,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承方式为群众文化服务,成为群众文化创新的课题。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群众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群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继承发展,形成现代的节日群众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群众文化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与辅导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应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我们所要继承的群众文化优秀遗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而同时又是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事物辩证交融的结合体。优秀的群众文化遗产虽然是社会意识筛选过的创造性成果,但是,它总是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符合一定时期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全盘继承过来用于当今群众文化则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如果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根据人们的现实需求对群众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创新,也就不能有效地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遗产的优秀成果。即使是传统的群众文化产品完整地进入现在的群众文化生活,即使其原来所赋予的意义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现在的人们也会以新的社会意识去理解、解释它,给予它新的定义或含义。这也是潜在的群众文化传承中的创造性的体现。
群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案例:守望家园——辽宁省丹东市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
丹东市充分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和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文化资源,以传统节日为主轴,以民俗事项为节点,以特色文化活动为内容,形成了守望家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系列。
“五百迎春”文化活动(农历正月,春节、元宵节)。本活动以秧歌、鼓乐、灯谜、楹联等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为基础,以“丹东鼓乐”、“上打家什”高跷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代表,以广场表演、室内展览、街道巡游等为形式,以百队秧歌闹新春、百部影片映新春、百名歌手唱新春、百家彩灯映新春、百队鼓乐擂新春、百幅童画绘新春、百幅艺影赞新春、百幅楹联颂新春、百支唢呐迎新春为内容,根据群众欣赏趣味的变化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主题需要每年都进行创新、发展和提高,观众达数十万人次,于2010年荣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
“正月正”少儿京剧专场晚会(农历正月)。晚会以弘扬国粹京剧、丰富节日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以京剧表演为形式,以多次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屡获金奖的丹东市少儿京剧团为主体,通过剧场进行公益性演出,吸引了大量的京剧票友,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朝鲜族民俗游园会(农历五月,端午节)。针对朝鲜族群众在端午节有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到公园饮酒赏花、尽情歌舞的习俗,丹东市组织开展了集欣赏春光、文艺演出、竞技比赛以及展示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各项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以传统的民族歌舞、民族竞技为主,洞箫演奏、长鼓表演、扇子舞表演、农乐舞表演、乱打表演、四物打击等项目使游园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至今已经举办了二十八届。
“鹊桥情”七夕中国经典音乐茶会(农历七月,七夕节)和“花月夜”中秋中国经典音乐茶会(农历八月,中秋节)。“鹊桥情”七夕中国经典音乐茶会、“花月夜”中秋中国经典音乐茶会两项活动是丹东市2011年策划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活动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以文艺节目为平台,融诗歌朗诵、经典歌曲演唱、器乐演奏、茶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并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引导人们关注和感受七夕、中秋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从而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意识,培养民族精神。
朝鲜族花甲礼展演(农历九月,重阳节)。朝鲜族花甲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过给老人摆席献寿,充分展现子女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祝贺父母长寿的诚心。展演融合了礼节、服饰、饮食、伦理等各种朝鲜族习俗,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重阳节,丹东市组织了朝鲜族花甲礼展演,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丹东市组织开展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有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丹东市组织开展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以不同方式针对不同人群需求,“五百迎春”春节文化活动以广场活动为主,面向广大群众;“正月正”少儿京剧专场晚会以剧场表演为主,面向京剧票友和少年儿童;端午节朝鲜族民俗游园会以公园文艺演出为主,面向少数民族居民;“鹊桥情”七夕中国经典音乐茶会、“花月夜”中秋中国经典音乐茶会以文艺表演为主,面向中青年观众;朝鲜族花甲礼展演以室内展演为主,面向老年观众。
第二,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丹东是中国东北地区边境城市,面海背山靠江,与朝鲜隔江相望,与韩国隔海相望,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聚居区,文化资源丰厚,有满族歌舞、朝鲜族歌舞、少儿京剧等民族文化品牌,也有朝鲜族花甲礼、丹东鼓乐、“上打家什”高跷等民俗文化,还有东港、宽甸农民画等乡土文化,千余支群众文化队伍活跃在全市城乡。丹东市将文化品牌、文化资源有效地整合,形成了以守望家园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系列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五百迎春”春节文化活动是以“迎春”为主题,朝鲜族花甲礼展演则弘扬全社会敬老、尊老的文化,“鹊桥情”七夕中国经典音乐茶会赞美爱情、亲情、友情,“花月夜”中秋中国经典音乐茶会表达人们对团圆的渴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