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建宋代周,有乘人之危嫌疑,但历史证明他是顺应时代而为。因为他不仅统一天下,消除各地割据局面,还开创文臣治国模式。

唐朝末,文人集团堕落腐化,武将势力崛起。唐朝灭亡后,武将当国,王朝更迭频繁。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努力消除各割据势力和武将当国的土壤,重树文人的形象,激发文人的责任和担当。

公元960年年末,赵匡胤成功镇压地方势力造反后,问赵普:“从唐末以来,不到50年就换了8姓12个皇帝,常年战争不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赵普说因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必须想办法“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匡胤也认为是这样的,开始酝酿解决方案。

公元961年的一天,赵匡胤特意在退朝后留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喝酒。喝到微醉时,赵匡胤大吐苦水:“我若没有诸位支持,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现在当了皇帝,但过得还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啊!当了皇帝,我整晚整晚不敢安稳睡觉。”

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说:“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

赵匡胤说:“谁不想当皇帝呢?如果有一天,有人拥戴你当皇帝的话,即使你不想当,也身不由己啊!”

石守信等人意识到被皇帝猜疑,会有杀身之祸,惊恐得哭起来,请给他们留一条生路。赵匡胤趁机暗示他们放弃兵权,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你们不如多积累钱财,购买田地,活着能尽情享受,死后还能传给子孙后代。你们在家里喝酒看歌舞,快乐过一生,而且君臣之间没猜忌,上下关系也和睦,不也过得很惬意吗?”

石守信等人见此,便说:“您能告诉我们这些,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人都称病辞职。赵匡胤一一批准。

后来,赵匡胤又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选三个名位较低的将领统军,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强。

为了彻底消除藩镇割据,赵匡胤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赵匡胤下令将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由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由三衙统率军队,调兵的无权统兵,统兵的无权调兵;内外军队也互相制约,一半军队驻在京城,一半军队戍守各地,双方实力相当,都有能力镇压另一方发动的叛乱;下令各地禁军都必须定期轮换驻扎地,实行兵将分离。

为了铲除藩镇割据土壤,赵匡胤强干弱枝,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他规定,节度使不得兼领驻地以外的州郡,驻地以外的州郡收归朝廷管辖,然后给各州县派出文官当知州、知县。实行流官制度,各地方官三年换一次地方。各州另外设通判,协助知州处理军事事务。地方经济权都归朝廷。朝廷在各路设转运使。转运使掌管各州县财赋权,负责将当地日常经费外的结余部分及时送到京城。而各地要挑选军队中的精壮力量,送到京城补入禁军。皇帝掌握的禁军是精锐军队,而地方军队只剩下老弱病残。这些措施使地方不可能形成与朝廷对抗的实力。

在朝廷内部,赵匡胤也进行军、财、民三权分立改革。枢密院负责掌管军政权,三司使负责掌管财政权,宰相仅仅掌管民政权。赵匡胤还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副职,枢密副使作为枢密使副职,三司副使作为三司使副职,而且副职还不止一个,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

这一系列措施,铲除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也带来明显的弊端,例如“冗官”“冗兵”“冗费”,又如宋军战斗力削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积弱,还使宋朝亡于社会制度落后的游牧民族。从历史角度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及此后一系列措施,纠正了唐朝后期以及五代的政治弊端,改变了历史方向,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