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驾驭权力法则

不要跟上司抢风头

招贤纳士

没有永远的朋友

人人应表现出恰当的尊严

令人愉悦之事,亲身为之;惹人憎厌之事,他人代劳即可

隐藏你的意图

掌握权力的人往往会网罗一些谋臣策士,以保诸事妥善顺畅。一旦他们因自己的无知而陷入僵局困境时,自有才智之士助他们化险为夷,代他们劳顿,排除障碍。善用智士之人,是拥有伟大品德的人,远胜于品位野蛮的提格拉涅,他总喜欢奴役那些被他征服的国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即驾驭他人的一种新方式是:运用技巧,使那些拥有非凡才智之人为我所用,臣服于我。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65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刘邦取胜后的经验之谈,其用人之道被后世奉为圭臬。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高明的用人之道。他像一颗北极星,有北斗相拱,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就是他的北斗七星。他自己岿然不动,凡事一句“为之奈何”,众人即为其奔走效劳,最终谋得天下。可以说在历史上刘邦是一位将用人艺术演绎到极致的帝王。

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八面玲珑、事必躬亲,而在于发掘众人之长,为我所用。知人善任是基本的用人之道,刘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认识到在制定战略方针,指挥作战方面自己比不上张良,于是任命张良为军师;在治理国家处理后勤方面自己又比不上萧何,所以在这方面重用萧何;而在外指挥作战,并保证节节胜利,自己又逊于韩信,所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用人方面的另一个优点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在刘邦的军队中上至贵族官吏下至三教九流,甚至是叛军来降,只要有才,刘邦都欣然招纳,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如果说贵族出身的张良、身为游士的陈平、县吏萧何这些精英人物为刘邦所用,可以彰显其慧眼识珠之才;那么启用狗屠樊哙、布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吹鼓手周勃、项羽原部下韩信,则表现出他大政治家海纳百川的胸怀。

人贵有自知之明,尤其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能够在部将面前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实属难能可贵之举,这不仅有利于激发部将的积极性,更是对人才的尊重。在鸿门宴之前,张良在得到项羽即将剿灭刘邦的消息后,张良问刘邦,“大王,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说“固不如也”。后来,韩信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刘邦又是一句“固不如也”。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的坦诚为自己赢得了贤士们最及时、最诚恳的援助。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堪称典范。当年陈平投奔刘邦,得到重用,受到很多人的排挤嫉妒,于是以“盗嫂受金,反复无常”的罪名将其状告到刘邦那里,被传问的陈平说,听说大王求贤若渴,我才投奔于此,我收礼金,是因为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如果大王认为我的建议不足为信,礼金还在,我完璧归赵,现在就告辞。刘邦连忙道歉,“寡人怠慢先生了,请您继续留在军中,用人不疑”。项羽则恰恰相反,对谁都不信任,最后被陈平的反间计砍去了“左膀右臂”,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论功行赏不但是对人才的肯定,也是对人才极大的激励。在刘邦夺得天下后,对臣下的赏罚也处理得很好。他将萧何列为第一功臣,起初众人不满,可是刘邦对于臣下的功过了如指掌,他指出,如果当初萧何不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及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下来,如今怎么治国安天下,所以萧何位居第一当之无愧。

刘邦的领导艺术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能够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又能用人不疑,论功行赏,从而将四方的贤士纳于麾下,人才济济的刘氏集团像是穿上了刀枪不入的铠甲,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