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女性永远有个话题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婚姻其实写女性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写他们的婚姻史。对于古代女性的婚姻而言能够记录在史册中的大多数是政治婚姻。
青铜时代,不同民族及各诸侯国上层之间的联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密切相关。尽管当时及后世的诸多政治家、史学家把夏、商、周及一些诸侯国的兴亡完全归因于联姻这种片面观点,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些王朝的兴衰与女性与联姻有着莫大的关系。
《国语》中有一句话,“内利亲亲者”,直接总结了这个时代的这种联姻关系。
简单点说,就是找老婆或找老公,要去老牌的强国找。那时候小国、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小国里的女子不好出嫁,他们的国王、王子们也基本上娶不到大国的女子当媳妇。因为没有什么国家愿意找他们联姻。
青铜时代较其他时代,由于当时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各国的国势有较大差异,外交格局不断变化以及联姻具有多样性,所以,联姻的类型自然也比较复杂。
由此青铜时代的联姻出现了很多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最基本的社会问题。让我们在了解这个时代的女性的同时,闻到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味道。
问题1:周王室丧失了大国婚姻的主导地位。
据我所查到的史料记录来看,周王室在进入东周以来,与超级大国之间的联姻只和齐国进行过。
我统计了一下,双方有过四次联姻。
分别是周平王的孙女嫁给了齐襄公(公元前693年,周庄王四年),齐桓公娶了周王室的一位王姬(公元前683年),周定王娶了位齐女做王后(公元前603年),周灵王娶了齐侯的女儿(公元前558年)。
周王室与齐国的联姻在西周时期和东周早期还是非常频繁的,他们两国之间从武王和邑姜开始有过长达五百多年的联姻史,周与齐之间的联姻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式。
《史记?周本纪》上记载,周襄王称齐国姜氏为“舅氏”。可是就是这种舅舅和外甥的亲密关系在春秋时期也几乎被打破了。
以公元前588年齐侯把女儿嫁给周王室的婚姻为例,这次婚姻齐侯已经显示出了极不情愿的姿态,多次征求晏桓子(晏婴的父亲)的意见,并且拖了两年才把女儿嫁过去。此后,齐与周之间再无婚配。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和后来的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有关。
但我觉得原因不只如此,更主要的原因是周王朝由于东周时代几次重大战役的失败和对诸侯的再次分封,周王室直辖的地域只有今天河南西部的一块狭小的地界了,周王室的实力已经变得十分弱小。对于传统的超级大国来说,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利用价值。
但是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周王室仍旧是块“金字招牌”,品牌效应还是有的。
我翻遍了史书,在东周时代,除齐国外,纪、陈、狄、宋这些小国都和周王室联姻过。说这些国家是小国,并不是说他们的地域狭小或实力不强,而是说他们影响并不特别大。
纪国(也是姜姓)与周王室联姻,主要原因是他们和齐国不和,杜预注《春秋三传》上说:“是时,纪困于齐,请婚于王室以图存之计。”纪国看到了周王室与齐国这种“外甥”和“舅舅”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非常想利用这种关系保护自己。
而周王室这时也非常“饥不择食”。《春秋三传?桓公八年》记载:“周之三公,即宰相也。天子不行亲迎之礼,而使其宰往逆,所以重大婚之始也。”周王室派出丞相级别的大员去纪国接新娘子,可见周桓王对与这些小国结亲的重视程度。
陈国与周王室的结亲完全是因为陈国对周王室的感恩戴德,陈国的子产在答晋国国君的询问时说:“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所以,陈国在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将陈妫嫁到了洛阳,成为了惠王后。
宋国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的封国,微子启这个人我在妲己篇中已经说过,他是靠投靠周王室而获得封赏的。宋国与周王室的联姻应该说是源于一种诸侯联姻的习惯,到了东周更是如此,周襄王曾经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要重点说一下周王室与狄的联姻。
狄国是在西周末年才出现的,实际上也并不能称其为国家,他们是北方一些部落国家的统称。
周王室与狄国的联姻是被广泛反对的,《国语?郑语》中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喜也。”
但是周王室看中的是狄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狄国一直在北方活动,晋、齐、郑、鲁、宋这些国家都吃过他的亏,周王室也曾经在与戎狄的战争中战败。
所以在周襄王的思想中,借狄牵制诸国的战略思想已经形成。在公元前635年,周依靠狄人的力量打败了老和自己“叫板”的郑国,周襄王为了感谢狄人,不顾大臣的反对娶了狄女隗氏为后。这个隗后也成为了日后周王室更加衰弱的导火索,这是个很复杂的故事还是放在今后去讲。
以上就是周王室的联姻情况,情况可以说非常的惨淡。
问题2:诸侯国之间通过联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春秋时,大国与大国的联姻仍旧比较普遍,比如著名的“秦晋之好”。
很多处于中游地位的国家,也把婚配的第一目标选定在当时的几个超级大国身上,当然这种联姻大部分是有来有往的。
比如郑文公娶楚国之女芈氏为夫人,当然楚成王后来发兵救了郑国之后,也“娶郑二姬以归”。
鲁国和齐国的联姻也出于这种情况,因为鲁国和齐国实际也是外甥(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也是姬姓)和舅舅的关系,所以这种“姑表亲,辈辈亲”的情况也延续着。《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上说:“世世子孙(指齐与鲁)无相害。”所以才有了,穆姜下嫁鲁宣公。后又有一齐女(并非王室成员)嫁给鲁成公。鲁女颜懿姬及其侄女声姬(陪嫁)嫁给齐灵公。
但是,这种超级大国的女儿就这么几个,人人都惦记着,但不可能人人都娶到。所以大部分中等国家走上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联姻路线。他们自己之间也通过联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这些婚姻大部分是你来我往,互相依存的。
我们以鲁国为例,公元前721年,纪国国君娶鲁惠公女儿为夫人。公元前716年,鲁国的叔姬嫁给了纪国的国君,两年后,作为陪嫁的叔姬的妹妹也嫁给了纪国国君。宋载公把女儿嫁给了鲁孝公,宋载公的儿子宋武公把女儿又嫁给了鲁惠公。鲁宣公的女儿(与穆姬所生)在鲁成公时嫁给了宋共公。鲁庄公把女儿嫁给了杞庄公,后来杞庄公死了,鲁庄公又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杞桓公,而且后来又把两位鲁女嫁给了杞桓公。嫁给杞庄公早早守寡的这位鲁女为自己的儿子娶的还是一位鲁女。鲁国为了瓦解鄅国曾经把鲁襄公的姑母嫁给了鄅国的大夫邾庶其。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还暗示过鲁国和胡国(归氏)也有过联姻,这次胡国是占了大便宜的,通过与鲁国的联姻胡国从后台走向了春秋政治的前台。
除了最典型的鲁国外,各中级诸侯国比较典型的联姻还有宋国向戎(宋王室成员,其曾祖为宋桓公)的女儿嫁给了鄅国的国君,这次联姻完全是为了保护鄅国。在几年后邾国占领了鄅国,把鄅国的夫人和鄅国君的女儿都掠走了,但是迫于鲁国的压力,最后还是将被俘虏的鲁国的鄅夫人母女和大量的百姓释放回国。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文公和陈厉公都曾娶蔡国的女人做了夫人,当然后来蔡哀侯也娶过陈国的女人为夫人。
公元前721年,向国(姜姓)的女儿向姜嫁给了莒国的国君,不过这次联姻并不成功,可能是由于夫妻生活不和睦,这位向姜没过多久又回国了,这直接导致了“莒人人向,以姜氏还”(《左传?隐公二年》),莒国不知是接是抢把向姜又弄回了莒国。
《公羊传?襄公五年》:“取后于莒也。其取后手莒奈何?莒女有为鄯夫人者,盖欲立其出也。”说明莒国曾经嫁过女儿给鄅国。
《左传?昭公四年》“徐子,吴出也。”说明徐国国君章禹的母亲是吴国人。
这些例子都说明,这些中等国家通过联姻的方式紧密的联合在了一起。
问题3:“非礼”行为频繁出现,婚姻新习俗陆续产生。
我所说的“非礼”是指出现在东周婚姻中违反婚姻礼仪的行为。
西周时出现了《仪礼》一书,传说是周公旦所做,《仪礼》的第二篇叫做《昏礼》,昏即婚字,这是最早记录婚姻礼节的书籍。
《仪礼?昏义》中记述男女婚姻要经过诸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礼节。但是对于这些礼节,东周大部分人并不在乎,所以“非礼”现象越来越多。
《列女传?召南申女》中就讲到申国有个女子因为夫家彩礼不齐备,而拒绝出嫁。申女夫家的行为就是违反了《仪礼》中所说的“纳彩”。
《左传?隐公八年》上说郑公子忽求婚“先配而后祖”,也就是先结婚而后告祭祖庙,这就违反了“请期”的礼仪规定。
《左传?桓公三年》中记载,齐襄公送文姜出嫁,其实就违反了亲迎的礼仪。
《左传》记载说:“齐侯送姜氏,非礼也。”当时的礼仪是这样的,一个诸侯国的公主嫁给同等爵位的国家,如果是君主的姐妹出嫁由上卿送嫁,君主的女儿出嫁,由下卿送嫁。即便是与周天子的婚姻也只是由三卿同时送嫁,断无君主亲自送嫁的礼仪。
以上说的是违反《仪礼》的情况,在东周时还形成了一些新的婚姻习俗。比如《列女传?卫寡夫人》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齐侯嫁女儿给卫国,可是刚到了卫国的城门,新郎的死讯传来了。这时齐国的老妈子就劝齐侯女回去,不用守活寡。
如果齐侯女这时转身回去,就违反了当时已经形成的一种习俗,这就是“守丧”。当然这位齐女并没有违反这条习俗,她为并未谋面的丈夫守丧三年,三年后又拒绝了新任卫国国君的求婚。
我讲这个故事绝不是宣扬什么女性应该去为男人守节,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当时的周朝,妻子为亡夫“守丧”三年,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习俗。
还有一些习俗也是非常奇怪的,比如在丧礼上不许提亲。
《列女传?鲁公乘姒》上说春秋时期鲁国公乘子皮有个姐姐,有一次,她族里的人死了,她哭得很悲伤。公乘子皮就去劝姐姐说你不要这样哭了,我知道什么原因,我把你早点嫁出去就是了。”
公乘子皮的姐姐用“夫临丧而言嫁”这样的理由,指责他的弟弟违反了习俗和礼仪。这个习俗颇有点像我们天津说的“正月不许提亲”的习俗。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东周已经是一个礼仪完备的历史时期,但是可悲的是当时的大多数人“有法不依”。
新问题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用纯理论的东西为您解释,大家肯定不愿意听,所以我想了个办法绐大家说的浅薄一点。
如果您看过风行一时的《古惑仔》的话,您一定会对一些情节记忆犹新,因为我也是此片的粉丝之一,所以我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一些情节。
情节一:蒋天生(洪兴社老大)死后,洪兴社团群龙无主,各堂口的势力蠢蠢欲动。
情节二:陈浩南、山鸡(当时还是小混混)等人与大飞等人对峙。
情节三:大飞把妹妹嫁给了陈浩南的兄弟“大天二”。
情节四:日本山口组把女儿嫁给了山鸡。
情节五:乌鸦不讲江湖规矩杀害了自己的大哥“骆驼”,而陈浩南却按江湖规矩残酷地惩罚了自己的兄弟“包皮”。
好了,情节就回忆到这里。
大家觉得,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和我前面讲的东周的情况有点相似。
其实不用大惊小怪,历史也是个江湖,只是历史江湖的水更深。
我们把蒋天生看做是周王室、把各堂口的大哥看作是超级诸侯国,把陈浩南、山鸡、大飞这些小混混看作是二级诸侯国。
老大不行了,各堂口的大哥们自然想上位。当然,当这些老大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造反成功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组成团伙便成了他们最恰当的合作方式。这也就解释了大国之间为什么要频繁联姻。
老大也不是好欺负的,但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当你没有势力了,那些堂口的大哥自然就不愿意接近你了。所以老大把目光放在了一些小混混身上,这些家伙,死了白死,用了白用,不会有多大影响,如果幸运,这些小混混里面还会出几个像陈浩南、山鸡、大飞这样能打能拼的,那就是老大的福气了。而这些小混混呢,可以绕过自己堂口的老大,直接和自己的偶像大哥接触,那自然也是美的屁颠屁颠的。这也就解释了周王室为什么和一些小国联姻。
当然小混混也很“烦恼”,他们要时常受自己老大的欺负,有时候老大闯了祸,却要自己去扛。特别是当小混混倒霉的时候,很少有仗义的大哥出面,去保小弟。所以,当各道上的“大哥”不再给你面子的时候,那些二线三线的小“混混”们自然就联合在了一起,虽然人数不多,实力也不太强,但最起码可以充个数,能够呐喊助威,吓唬吓唬对方,涨涨声势也是好的。这也就解释了,小国之间频繁联姻的现象。
老大谁不想做,所以下面的人想上位,上面的人要保位。老大保位依靠的是什么?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道上的规矩”。
随之也就出现了信奉这些规矩的小混混,如陈浩南,和不信这些规矩的混混,如“乌鸦”。
大哥当然希望信这些规矩的小混混越多越好,但是事实证明,像陈浩南一样守大哥定下来的规矩的混混只是少数。
当小弟们发现了这个大哥其实只是个纸老虎,自己也有机会去做老大的时候,他们却意外发现挡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一些没有实际形体的规矩。
压根就别指望混混们讲什么规矩的,东周的诸侯们也一样。
这些规矩马上就变成了一张张擦完就扔的手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非礼”现象非常严重。
当有小弟不守规矩的时候,很多大哥脑子里还是不明白,自己的实力和自己定的规矩并不匹配时,应该先提高自己的实力。但是大哥还是天真的认为是自己定的规矩出了问题,所以他又定了许多更加繁琐且有利于自己保住自己地位的规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东周出现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可是这些规矩往往被破坏得更为严重和彻底。
解释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出现在东周诸侯间的新婚姻现象实际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这个时侯,老大们心慌慌,堂口的“大哥”们野心勃勃,小混混们内心躁动。他们都明白在这样的条件下,只靠自己好勇斗狠,是很难存活下去的,不定哪天就会被别人砍死。所以时代迫使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联合了起来,而这种联合最好的方式就是联姻。
在这种条件下,在这种时代里,国家和社会都是不会稳定的。就我看来一个真正称得上稳定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大哥的实力让小弟们难以望其项背的时候,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从联姻中看到的青铜时代的种种特点,只能说这个时代无比复杂且难以琢磨,我写这本书这是想让大家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