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恐怖片:电影发明—20世纪20年代

恐怖电影的历史与电影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电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同样出自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之手。他在1896年以一贯的丰富想象力率先在银幕上构筑出一个恐怖的世界,以《闹鬼城》(Le Chateau hanté)开了恐怖片的先河。

在20世纪初叶,德国拍摄出大量表现主义的恐怖电影。由斯特拉·瑞耶导演的《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被视为精神分裂症恐怖电影的典范。斯特拉·瑞耶参与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记》(1917)的导演工作,并在其中扮演一个由魔法赋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一般认为德国的表现主义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Caligari,1920)是第一部科幻恐怖片。该片讲述一个精神病院院长模仿18世纪意大利一个名叫卡里加里的魔术师的催眠术实验,通过控制一个名叫凯撒的梦游人进行杀人的离奇而又近乎荒诞的故事。影片在剧作上具有深刻的意味,敏锐地捕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某种权威力量的恐惧心理。

在德国表现主义的恐怖电影中,还有一部杰作就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摄的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Dracula,1922)。该片改编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后来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为原型。德国导演保罗·莱尼拍摄的《蜡像馆》(1924),描述一个蜡像具有生命,并且成为杀人凶手的故事。保罗·莱尼拍摄完这部电影后,远赴好莱坞发展,并推出了两部电影《录像带谋杀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这时好莱坞正开始其恐怖电影热潮。

除德国这股表现主义恐怖片潮流外,默片时期的恐怖片还包括《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美,1910)、《女巫》(1922)、《木乃伊》(The Mummy,1927)、《午夜后伦敦》(London After Midnight,1927)等。

2.恐怖片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有声电影出现后的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美国经典恐怖片的黄金时代。1931年,两部电影《吸血鬼》和《弗兰肯斯坦》同时推出,开启了好莱坞历史上“真正的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时代”。较为重要的恐怖片还有《畸形人》《金刚》《弗兰肯斯坦的新娘》等,制作这些影片的环球公司成了恐怖电影的大本营。这些影片多延用德国表现主义的视觉元素,再加上美国电影的技术,在银幕上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相当刺激的世界。《吸血鬼》(Dracula,1931)叙述了原本住在喀尔巴阡山深处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因一个偶然的契机来到伦敦。一个年轻的女子露茜因被他吸血而变成吸血鬼,而德古拉伯爵的下一个目标是其朋友米娜。米娜的父亲发现了德古拉的秘密,为了保护米娜而与德古拉展开了对决。这部1931年版的《吸血鬼》成就了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蝙蝠式的礼服、光光的紧贴的头发和邪恶的眼神已经深入人心,并被后继的许多吸血鬼电影所延用。《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讲述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博士是一个具有疯狂想象力的科学家:他自以为能够拥有上帝一样的能力,创造出新的生命。由于他的实验违背科学伦理而不被研究机构所接受,他只能离开那里,自己寻找到一个荒僻的古城堡从事实验。他从坟墓中偷来尸体,从不同尸体上选取不同的部位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躯体,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激活了这个躯体的生命。然而,没来得及为他的伟大发明兴奋多久,弗兰肯斯坦就失去了对“缔造物”的控制,“缔造物”显示出强大的兽性,不仅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助手,而且对弗兰肯斯坦本人也造成极大的威胁。弗兰肯斯坦决定毁灭掉这个可怕的“缔造物”,但这个怪物却从城堡中逃走了。

进入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继续延用30年代在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双片制”,即在夜场放映的电影中一次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投资较大、制作较为精良的“A级片”,另一部是拍摄成本低廉、制作较为粗糙的“B级片”。这类“B级片”大多是科幻片、恐怖片和警匪片,里面充斥着较多的暴力血腥的画面和怪异的情节,以此来吸引观众。此时期的恐怖电影基本上都是“B级片”。虽然制作成本较低,但仍然有不少经典的作品出现。在制片人瓦尔·雷顿(Val Lewton)的监制下,雷电华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心理恐怖片”,即用心理的想象和悬疑紧张的效果来取代**裸的恐怖画面,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感觉。代表作品有《豹人》《与僵尸同行》等。《豹人》(Cat People,1942)讲述塞尔维亚移民艾丽娜在纽约邂逅轮船工程师奥利弗,一见钟情的两个人很快结婚了。但是艾丽娜却一直被她的家乡流传的一个故事所困扰:传说他们是豹人的后代,一旦情绪激动就会变成豹并且杀害自己最亲密的人。奥利弗不相信这个传说,认为是艾丽娜因为童年阴影造成了心理问题,于是他请同事爱丽丝介绍心理医生给艾丽娜治疗。爱丽丝暗恋着奥利弗,而艾丽娜对他们两人的关系开始产生怀疑,几次跟踪爱丽丝并差点杀死她。后来,艾丽娜在心理医生的设计下真的因为情绪激动变成豹,经过与医生的搏斗后因为身负重伤而死去。奥利弗和爱丽丝才发现那个怪诞的传说居然是真的。

在相当程度上,这些恐怖电影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它们涉及德古拉、科学怪人、木乃伊等主题。在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恐怖电影已发展至一个成熟阶段,各类型题材均有涉足。

3.核与科技时代的恐怖片: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恐怖片受到“冷战”时代的核武器威胁、科技飞速发展和对共产主义的戒备心理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在此时期的《来自另一世界的生命》(The Thing,1951)、《X放射线》(1954)、《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恶灵之夜》(Night of the Demons,1958)、《猛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1959)等代表性的恐怖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核与科技时代的恐怖幻影。《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讲述主人公米尔斯医生从外地出差回来,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在他出差期间,护士通知他小镇上的很多人前来诊所预约看病,但是等他回去的时候,预约却纷纷取消。有一个来看病的小男孩认为他的妈妈变成了另一个人,虽然外表一模一样,但实质却已经改变了。就在米尔斯困惑不已的时候,他的前女友回到了小镇,而在她的妹妹身上也发生了和小男孩一样的事情:她认为她的亲叔叔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就在米尔斯准备与女友共度浪漫一夜的时候,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男人的家里出现了一具仿佛人形的奇怪的躯体,它正在慢慢地变成男主人的样子,但是却没有指纹。后来他们在男主人的花园里发现了几个巨大的正在裂开的豆荚状的物体,里面正是正在生成中的米尔斯及其女友等人。米尔斯终于了解到真相,这些神秘的天外来物试图入侵镇上每个人的人体,待其成熟后,只要其对应的那个人一陷入睡眠,生命就会被它所窃取。米尔斯带着女友开始了逃亡,但女友终因抵挡不住困倦而被害。米尔斯经由高速公路来到另一个镇上,但却没有人相信他所讲述的事情。从这部影片可以看出“冷战”时期美国人对共产主义“渗透”的恐惧心理。这些“天外来客”没有感情上的差异性,个个都冷漠无情,影射着美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然而,那些迫害正常人的假人类又隐喻着当时横行美国社会的麦卡锡主义的从众心态。所以该片具有超乎文本的意义,后来也在1978年和1993年被分别重拍过。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及60年代早期,如英国锒头影业等一些电影公司也特别热衷于恐怖电影的制作,拍出了《古堡怪客》(Horror of Dracula,英,1958)、《永眠的诅咒》(The Mummy,英,1959)等恐怖影片。

4.“海斯法典”废除后的恐怖片: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后,对美国电影中的暴力和性进行约束的“海斯法典”被废除,因此60年代的恐怖片创作一时之间极为活跃,且开始朝更为暴力血腥的方向发展。此时期较为知名的恐怖影片有美国的《精神病患者》(又名《惊魂记》,1960)、《群鸟》(1963)、《邪屋》(1963)、《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英国的《偷窥狂》(1960),意大利的《撒旦的面具》(1960)等。

20世纪60年代的恐怖电影,逐渐脱离对超自然的兴趣,转向非超自然的恐惧。比如美国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拍摄的《精神病患者》就以人的精神变态来惊吓观众。该片是希区柯克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这部空前成功的恐怖电影技巧大胆、画面惊人,即使在数十年后谋杀与血腥的场面仍吓得观众心惊肉跳。影片情节很简单:某公司女职员卷走了公司的巨款,雨夜逃跑路过一个旅馆住了进去,然后被谋杀了,这不是谋财害命,杀人者是旅店老板——精神分裂症患者。希区柯克抛弃了以前自己电影中已为人所熟知的一些套路,真正做到了完全通过视觉、而非剧情去刺激观众。片中的“浴室杀人”场面已成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共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希区柯克以纯熟的蒙太奇技巧游刃有余地操纵观众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纯电影表达。罗曼·波兰斯基的《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是一部把背景放在当代都市里的魔鬼怪谈片。影片讲述纽约一个毫无名气的演员凯与妻子罗丝玛丽搬到曼哈顿一间古老的公寓定居,之前有过这间公寓的种种不祥之谈,但他们没有放在心上,之后发生了种种怪事。后来,罗丝玛丽诞下了一个双眼没有瞳孔的婴孩,魔鬼正在一点点地向她逼近……该片的恐怖感来源于表面上和谐美满的美国核心家庭背地里却隐藏着魔鬼和巫术的邪恶。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观众也逐渐体验到了那个恐怖的黑暗世界。英国电影《偷窥狂》(Peeping Tom,1960)塑造了一个令人发指的连环杀手的形象。马克因为童年的心理创伤而成为一名连环变态杀手。他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他把幼年马克作为实验对象,观察他对各种各样的惊吓所做出的反应,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导致马克心理扭曲。长大后的马克成为一名摄影师,他总是携带着父亲留给他的一个摄影机,以此来捕捉他所杀害的一些女性在临死前惊恐万分的表情。连续的几宗年轻女性被杀事件让警方开始展开调查,最终嫌疑锁定在马克身上。在被捕的时候,痛苦而绝望的马克选择了自杀。

美国电影评论家保罗·威尔士以20世纪60年代为当代恐怖电影的分界点,在这之前的是共识与制约,在这之后的则是混乱与瓦解。伊萨贝尔·彼耐多以1968年为分界点,区分出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恐怖电影,以及后现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其分界点,一般公认以乔治·罗梅罗《活死人之夜》(1968)的诞生为标记。

5.独立制片与系列恐怖片兴盛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原创性的恐怖电影来自独立制片公司。这些独立制片公司的发展与家用录像带市场的兴起紧密关联,一方面促使低成本与富原创性特点的恐怖电影找到了它的新市场;另一方面,恐怖电影也带有更加血腥、残暴的色彩。诸如《大法师》(1973)、《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沉默的羔羊》(1987)、《幽浮魔点》(The Blob,1988)等。

同时,恐怖片创作也热衷于拍摄那些首部投入电影市场上后反响不错的影片的续集,由此形成了许多恐怖系列片。较为有名的包括《驱魔人》系列、《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和科幻恐怖片《异形》系列、《十三号星期五》系列及《半夜鬼上床》系列等。

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讲述在一个万圣节的夜晚,小镇里一户普通人家里发生了惨剧:6岁的小男孩麦克尔用一把菜刀杀死了他的姐姐。当他们的父母发现这一悲剧时,麦克尔一动不动地拿着沾满了鲜血的菜刀直瞪着天空。他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而送进精神病院。无论医生们怎么努力想去治疗他,麦克尔还是坐着,双眼瞪着天空发呆。15年后,麦克尔突然“苏醒”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偷了医生的汽车返回当初的小镇,用一个偷来的白色面具开始了他的杀戮生涯。麦克尔的首批对象便是一群偶然来到他儿时的家、现被改建成度假屋里举办狂欢派对的年轻人,他们一个个遭遇麦克尔的杀害。该片开创了“万圣节电影”的热潮。影片中表现出的对年轻女性身体上的侵犯也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恐怖片。《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用梦和现实的套层结构一起表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剃刀杀手的意象。讲述中年妇女凯蒂对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产生困倦,她向心理医生艾略特倾诉内心的苦闷,并试图挑逗他,但遭到拒绝。后来凯蒂在美术馆邂逅一名陌生男人,并很快与他发生了一夜情。凯蒂离开男人房间的时候在电梯里被一个金发女子用剃刀杀害了。这个过程被一名妓女布雷克目击,她向警方报案,但是警方却认为她就是犯罪嫌疑人。凯蒂的儿子彼德决心自己调查出杀害母亲的凶手,于是与摆脱不了嫌疑的布雷克一起联手。因为艾略特向警方报告,一个病人给他留言说用他的剃刀杀死了一个女人,彼德与布雷克遂设局偷出了艾略特的病人记录,然而此时金发杀手突然出现了,就在彼德想冲进去救布雷克之际,跟随两人而至的警察露西开枪打中了凶手。真相大白:金发杀手竟然是患精神分裂症的艾略特的另一个分身。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但在一个夜晚杀死护士逃出医院,挥舞剃刀砍向正在洗澡的布雷克。这时,布雷克醒来,发现刚才的险境原来是一场梦,但仍然心有余悸。该片很明显受到了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的影响,同时具有该时期的恐怖片中所流行的因素:女性**的身体和血腥暴力的镜头。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恐怖片,还有《天魔》(1976)、《闪灵》(1980)、《摧花手》(1970)、《死亡列车》(1980)、《美国狼人在伦敦》(1981)、《惊悚》(1984)、《吸血鬼弯道》(1984)、《月夜惊心》(1985)、《恐怖游戏》(1986)、《极度空间》(1988)、《鬼驱人3》(1988)、《灵异入侵》(1989)等。

6.青少年恐怖片和经典重回: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恐怖电影的创作呈现出新的趋势。首先,青少年恐怖片极为盛行。包括《惊声尖叫》(1—2,1996、1997)、《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干了什么》(1999)、《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1999)等以青少年主人公的恐怖经历为表现对象的影片大受欢迎。导演韦斯·克莱文将别的恐怖电影的内容放置到《惊声尖叫》中,并在惊吓中掺杂着反讽的幽默,把陈腔滥调的肢体语言转化成新一代年轻人的词汇。丹尼尔·米瑞克导演的《女巫布莱尔》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恐怖片。它以超低预算和纪实性拍摄手法制作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饱受观众青睐的影片,成为影史上投入产出比值最高的电影之一。影片讲述三个电影专业的学生带着拍摄器材来到布尔镇,他们想把对当地女巫传说的调查摄制成一部纪录片。为了寻找女巫布莱尔的踪迹,他们渐渐地走进森林深处,一开始他们还保持与外界的通信,但不久之后却神秘地消失了。人们开始四处搜寻,而政府也调用了大量人力和直升机、卫星等设备展开搜救,但是却一点线索都没有。一年后,另外几个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学生在森林中的一个隐蔽的小木屋里发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有三个电影学生的日记和一个已经过初步剪辑的电影拷贝。这些材料记叙了三个人在森林中的历险经历和恐怖事件的发生,该片则根据这个拷贝盘加工而成。以上是影片上映时的剧情介绍,该片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配合影片的纪实风格,把一个完全虚构的剧情宣传成纪录片,加上影片里面的手提摄影、晃镜头、失焦等刻意粗糙的拍摄手法使观众完全信以为真,影片的恐怖效果因此而来。

其次,老片新拍,经典的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电影也重新流行起来。代表性的影片有《危情十日》(1990)、《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1992)、《夜访吸血鬼》《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等。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重新演绎了德古拉的经典,摄制出《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Dracula,1992)。影片讲述公元1462年,君士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征讨土耳其军。不料就在他获胜之时,谣言四起,盛传他已被打败杀死。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悲痛欲绝,终于投河自杀,班师回国的德古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而且,牧师告诉德古拉,伊丽莎白是自杀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她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堕入地狱。因此他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到这种结局。他用长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稣,鲜血四流。德古拉从此投向了魔鬼,以鲜血作为生命,成了一个不死的吸血僵尸。这是一部阴森诡异的吸血鬼传说,同时也是一个凄美感伤的爱情故事。吸引打动我们的,也许正是两者新鲜奇妙的组合。

最后,大型制作、畅销小说改编、科幻与现实的混合等。如《千年魔咒》《超异能快感》(1998)、《哥拉斯》(1998)、《鬼入侵》(1999)、《猛鬼屋》(1999)、《灵异第六感》(1999)、《断头谷》(1999)等一大批精良之作纷纷面世。

7.新世纪以来的恐怖片:2000—

进入21世纪后,欧美恐怖惊悚电影仍然是重要的电影创作类型。代表作如《异次元杀阵Ⅱ》(又译《心慌方》,加拿大,2002)、《鬼屋》(2004)、《迷雾》(2007)、《陷阱》(2007)、《后窗惊魂》(2007)、《僵尸**娘》(2008)、《死亡空间:坍塌》(2008)、《红沙》(2009)、《古宅魂迷》(2009)、《血色入侵》(2010)、《狼人》(The Wolfman,2010);还有《死神来了》系列、《惊声尖叫》系列、《生化危机》系列、《绝命终结站》系列、《电锯惊魂》系列、《暮光之城》系列等。不死吸血鬼、千古木乃伊、女巫、变态杀人狂、异形怪兽、病毒变异、生化危机等再次放纵银幕。尖叫哭喊声似乎永远不绝于耳,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有更为逼真骇人的电脑合成的影音特效。

《异次元杀阵Ⅱ》是加拿大导演安德烈·塞库拉拍摄的恐怖片佳作。影片仍沿用第一部的故事框架,八名测试者(盲女、电脑游戏设计师、物理学家、建筑工程师、私家侦探、漂亮女律师、精神科医生、五角大楼上校)在一座违反物理学常规的四维立方体神秘密室中醒来,无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眼前的只是一帮完全不相识的人。密室是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都有一道门,可以通往隔邻的另一密室,但总是逃不过每个密室的特设机关,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会命丧于此。噩梦果真灵验,有人神秘暴毙,有人离奇遇害。究竟这是真实,还是梦魇?在心理逻辑方面,故事有一定的物理根据。它提出一个多维的概念,和平常的理解不太一样:第四维不是时间,影片中也没有提到是什么,但是说出了一些有关相对论的时空观或者是霍金的一部分时空理论。影片中时间和空间交错,好像是自己看两面相对的镜子一样:能看到无限多的自己。有点像电脑编程的死循环,把它应用到想象中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还有影片中提到的地心引力的变化,时空的变幻,时间的奇妙变化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总之,可以说这部电影在伦理和科学的冲突上具有突出体现和完美的结合。影片以其诡异的风格和匪夷所思的想象令人惊奇,让人觉得看完后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