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卢梭说:一般女人对任何艺术都没有真正的热爱,也没有真正的理解,同时她们对艺术也没有一点天才:卢梭认为,女性生来就应服从男性,尽管男性根本称不上完美,女性也要绝对服从他们,学会毫无怨言地忍受不公正待遇和丈夫的侮辱。

叔本华称女性为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人群;他把女性称作第二性,他说:第二性即女性在任何方面都次于男性;若对她们表示崇敬是极端荒谬的:女人的存在基本上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繁殖。只须就女人的体态来看,便可了然女人天生就不适于从事精神或**上的重大工作,她们在行动上无法承担人生的债务,所以,造物主特别安排了一些受苦难的事加在女人身上,以求补偿,诸如分娩的痛苦,子女的照顾,对于丈夫的眼从等女人最适于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女人本身就像个小孩,即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女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像个小孩,她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执著于现实,其思维仅及于皮相不能深人,不重视大问题,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们实在是毫无审美观念的,不论是对于音,诗歌或是美术,她们都没有任何真实的感受。也许她们会显出一份认真鉴赏、十分内行的神态,那也不过是为了迎合他人做傲样子罢了。他还引用三百年前的哈尔德的断言:女人缺少任何高等的能力。

尼采则将女性的一切价值归结于生育:妇人的一切是谜,同时妇人的一切,只有一个答语:这答语便是生育。妇人应当服从。你到妇人那边去吗?别忘却了鞘子!他还断言:如果一个女人的志趣在于求学问,一般说来她在性方面就有点不正

以爱写虐恋小说著称的法国著名作家萨德曾以小说人物的口吻说:女人是一个可怜的生物,总是不如男人,不如男人漂亮,不如男人聪明,不如男人富于创造力,只是娱悦男人的对象她们是虚伪、丑恶和危险的。女人与男人有千差万别,如同森林中远离人类的猴子与人的差别一样,即使她们有理由成为与男人一样的人,这些理由是否值得一听也还是个问题。

将中国妇女的状况同西方妇女加以比较,仅受礼教束缚的中国妇女的地位略微强于受宗教教义束缚的西方妇女的地位;中国妇女地位同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也略高一些。有些西方学者持类似看法,认为中国妇女与日本、印度妇女相比,有更多的自由,地位也更高一些。他们曾分析其中原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与传宗接代相比,**微不足道;中国人虽然喜欢性,却又不认为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女人常常可以与丈夫平起平坐,并参与他们的事业英国甚至有观察家认为,中国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远不是印度式的,而是现代西方式的,有些连西方人都不愿接受的观念,都能祓中国人迅速、彻底地加以采纳。曾到中国讲学的罗素就有这样的印象。

传统中国文化的性别理念同西方文化不同。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视两性的分别为自然的,也能够自然地接受和承认女性及与女性有关的一切。相比之下,在0方文化中,女人从未像男人那样自然地、容易地被世界所接受,或者说,被认为是平等的、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女性一方面被降低为男人附庸;另一方面又被抬高为虛假的理想人物。其次,东西两种文化在性别问题上的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讲究的是阴限调和,不仅反对阴盛阳衰,也要反对阳盛阴衰,因而其理想状态不是阳压倒明、阳灭掉阴,也不是阴压倒阳、阴灭掉阳;而西方文化中却有强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意味,因此会有択女症、仇男症一类的绪和倾向。在中国化中少有这种倾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国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低亍男人这从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其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男子休妻的七出之条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学昔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妇女地位概括为:不重生女;女子无名;公庭不言妇女;女子无爵;男尊女卑。这一套理念是由阴阳学说衍生出来的,即以天、尊、刚、强、表、明、暖、上为阳;以地、卑、柔、弱,里、暗、寒、下为阴。由此衍生的定型观念有:女为阴,是低等人类;女奸小,不可靠近;女无能,不成大事;男人生产,女人生育;男人从政,女人持家等等。

总之,在中茵人的价值观中,阳还是比阴优越一些;即使柔弱能够胜刚强,柔、弱、暗、下毕竟是卑微的,刚、强、明、上则是尊贵的。二者虽然应当调和,但还是有尊卑上下之分。所以,中国文化中的性别理念同西方文化中的性别理念虽有文化上的差别,但二者都没有脱离男权主义的范畴。

第五章妇女运动(一)

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运动的兴起

早在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出现之前,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现。在欧洲,有人已追溯到中世纪。据说从15世纪开始,已经可以听到一些妇女的声音。据西方学者考证,全世界第一位女权主义者是法国的波森,生卒年份为1364年至1430年。

在17世纪,英国的艾斯泰尔成为那个时代最激进也是最系统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行动被誉为英国第一次稍具规模的女权主义抗争。这次抗争的形成原因是,英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展的初级阶段,工厂里出现了女工,社会的性别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生了变化。艾斯泰尔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是,第一,女人虽然要服从丈夫,但并不一定要承认他高于自己;第二,对男权的服从不可以延伸到单身女人身上;第三,受过教育的女人应当避免家庭奴役,也就是避免结婚;第四,女人的生活目标不应当只是为了吸引到一个男人同自己结婚,应当注重改迸自己的灵魂,而不是一味追求美貌;最后,她提出应当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了男人的生活。此外她还指出,男女有同等的理性能力,两性应当受到同等的教育,以便去运用其智慧。

在欧洲大陆,妇女运动的原头一般被认为来自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18世纪90年代,巴黎出现了一些妇女的俱部,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著名妇女活动家玛丽、戈兹(从化代表妯的俱部表了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她在革命后期遇害,妇女俱部也被解散。在以后的年代中,妇女组织一再重组,但总是遇到男权社会的敌意,有时甚至激起暴力冲突。

妇女的可悲地位是由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因素造成的,因此,妇女运动的任务就是向既存秩序挑战,改变既存秩序,提高妇女地位。关于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始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始于19世纪后半叶,历时约70余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日矛达到最高点;另一种认为是在本世纪初年。

1848年7月19日,在鈕约州塞尼卡福尔斯村的韦斯利安卫理公会教堂,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会上通过了一份《权利和意见倉言》。大会的主要组织者是废奴运动的枳极参加者、被后人称为女权运动之母的莫特、斯坦顿和安东尼。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美国女权运动的正式开始。

1859年,英国第一个女权组织朗汉姆女士山战4爪?成立了促进女性就业协会。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渐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是沃斯通克拉夫特。她是第一代妇女运动的活动家。她提出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性平等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反对贵族持权,强调男女两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她主张,女人应当不再受制于她们的身体以及由身体所带来的感。她的名著《为妇女权利辩护》成为妇女运动的经典。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中还有两位值得提起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泰勒,其代表作是《妇女的选举权》;另一位是米尔,旧译米勒,他于1869年出版了一部关于女性的书《对女性的征服》,提出妇女没有理由被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井提出只有在妇女有了选择自由之后,才能知道她们的自然能力是什么样的,这两部著作也被视作妇女运动的经典之作。

1897年,一位名叫胡德伦斯的加拿大农业工人的妻子在初生耍儿死后,认为孩子之死是由于她无知和不会照料造成的,她以亲身经历向安大略城的100多名妇女做了报告,讲明妇女应当学习科学知识、,纽织起来,安排好家务活动。她的讲话被英国和北美妇女当作了她们的组织一妇女协会的宣言。

1915年,英国妇女协会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协会在各国涌现出来,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至此进人高峰期。

运动的目标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的第一个目标是为妇女争取选举权。在早期,妇女运动还只是提出男女应当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到后期的选举权运动中,已经有人提出了女性优越的观点。在争取选举权的妇女运动中,还出现过一种**的倾向,害怕无知大众,要求将选举权限制在识字者当中,美国迫女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男权主义者甚至用医学观点来为自己反对妇女选举权作辩护。例如,马萨诸塞州的立法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人政治。

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还是相继取得了成功:第一个为妇女争得选举权的国家是新西兰,那是在1894年;第二个是澳大利亚。1914年,芬兰和挪威妇女取得选举权,其他欧洲国家妇女大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取得了选举权。英国妇女的选举权是分两步获得的:在]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到1928年妇女才最终获得同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在美国,最早争得妇女选举权的是怀俄明州化站年、其次是犹他州1870年、1914年,通过相应法律的州增至11个;直到1920年8月,美国妇女才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这一权利被载入美国宪法的第修正案。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中的第二个争论焦点是:女性应不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各囯妇女纷纷提出实现受教育权利的要求,女子学校大量涌现,很多女童直接进入原来只枚男童的学校。在19世纪中期,女权主义者们曾就女童的教育内容应不应与男童一样,男女学生的考试内容应不应当相同等问题展开辩论。在1868年,剑桥大学为女生提供了单独的考试。这―作法在女权主义者当中引起激烈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具有讽剌意味的是,本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学校为招到更多的男生,不得不将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提高。回想当年人们为女生的学习能力和能不能与男生参加一样的考试而争论过,真是恍若隔世,令人感到从女权运动的先驱为女人争取受教育权到如今,世事已经有了多大的变化,妇女教育已经走了多么远。

当时的人们还为女孩应不应当上家政课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有学者汄为,这一争论更多涉及的是阶级问题而非性别问题。因为只有中产阶级的女孩才叙学习以持家为目标的家政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