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获金熊奖的电影《香魂女》,那北方水乡的景色立刻把我迷住了。外景地是哪儿呢?有人说是白洋淀,也有的说是马踏湖。我宁愿相信是马踏湖。

走出影院还有人在争论。更有抹稀泥的说:“别争啦,电影嘛,在哪儿拍不行呢,也许两个地方的景致都拍了一点儿。”这话不无道理。但我仍然觉得那河网、芦苇、小船、人家,就是马踏湖——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十多年前我随环保局的朋友去游湖,刚上船有人就嚷: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还不开辟旅游业?不拍电影?不扩大宣传?不引进外资?怎么还不发大财呢?

这一连串的惊讶和疑问都产生在初进湖时。待到天黑,在镇子上的小饭馆儿里吃罢晚饭,我的心情又变得十分沉重,一言不发。回到北京,写篇散文给《人民日报》,称马踏湖为“东方威尼斯”,希望各界全力抢救。发表后也毫无影响。

马踏湖在山东桓台县。叫湖,其实是由二百多条宽窄不同的河道纵横交织而成的水网地带。宽约30里,纵深16里。河网“切割”出无数块台田,种满了两三丈高的芦苇,伸向天空,伸向河面。夏秋时节乘飞机俯视,大概只能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而不见河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马踏湖是一个乡,7千户居民,5万人口。除了小镇之外,多数人家就分散住在台田之上。家家都有小木船,以舟代步。还有一些大点的水泥(壳)船,用来运货,包括运送农业生产资料和产量很大的芦苇。总之没有船就离不开他家那块小小的台田。

传说战国时期齐桓公大会诸侯,布方阵操练兵马,那战车马队反复踩踏出来的条条沟壑“熬”成了河。民谣:“千年的道儿熬成河,百年的媳妇熬成婆。”就是这样“熬”成的吧。于是乎有了马踏湖的名字。

马踏湖有三宝:芦苇,编席、搭棚,还是上好的造纸原料,运远一点,两毛钱一根;脆藕,用手一拍就碎,是贡品;金丝鸭蛋,湖鸭有吃不尽的鱼虾,这鸭蛋腌了,蛋黄好比金线缠成的球。可惜呀,三宝已失其二。

“一个造纸厂就污染一条河”。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上游百多家工厂的废水泄人了马踏湖!莲藕含毒,鱼虾绝迹,遑论金丝鸭蛋!环保局长请来150位“排污厂长”,湖水沏茶,含着泪说:“恳求诸位无论如何喝一口。实在咽不下去也要尝尝,再吐掉嘛。别怕,湖区几万居民天天饮用这种水!”

从那时起,开始大力治理“三废”。待到环保局的朋友领我游湖时,已初见成效,湖里又有鱼了。在镇子上小饭馆里的那顿晚餐,他们故意上了几条鱼。说实话,我是硬着头皮才尝一口的。

今天又在影片《香魂女》中见到了美丽的马踏湖,清清河水,粉红莲花。我还很注意地看到了鱼鹰,喜宴上的红烧鱼,供人游乐的画舫。

我没去过威尼斯,只在电影里“游览”过。我到过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泰国水上市场,旅游胜地,很繁华。若就自然条件而言,马踏湖的景色更美,范围更大,更有资格称为“东方威尼斯”。一部电影的威力胜过百篇散文。一部《少林寺》繁荣了一个旅游区。但愿《香魂女》为马踏湖扬名!我写此文敲敲边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