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环境意识?半个世纪前,我读的小学课文说“阳光、空气、水,是取之不尽的三件宝”。今天再这样讲,就会误人子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满怀豪情地歌唱:烟囱在冒烟,马达隆隆响。用今天的眼光看,工厂冒黑烟和机器的噪声已经属于公害了。我们也曾嘲笑雾伦敦,被污染的泰晤士河,交通拥挤的东京,行人横穿马路还要手打小旗儿,而且认定了它姓“资”,与我无关。可惜,曾几何时,大气和水质污染,交通堵塞,滥采滥伐,所有这些坏事情,一股脑儿全都落在了我们头上。据说敝人也算个知识分子,但我接触“环境意识”这个词儿,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其实,华夏先哲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来深受中外学者重视。“天人合一”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做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因此,妄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所欲为,就有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危险。上世纪末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大家终于认识到,只有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这个认识,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历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才获得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意识,是当代最先进和最科学的思想之一。

中国知识分子有个好传统,具有忧患意识,忧国忧民,怎能不关心环境呢?

最近在新加坡召开的“人与自然——环境文学”国际研讨会,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位作家学者参加,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都有忧国忧民的好传统。美国教授周策纵先生,83岁了,不远万里赶来演讲的题目就是《天人合一》。我以为他是年龄最大的与会者,孰料步履轻盈的台湾作家罗兰女士已90高龄,登台演讲《工商社会和环保文学》,同样令人感动。来自北京的张昆民教授,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环境战略和环境文学》,作家陈建功、刘心武等人的演讲也都深受欢迎。什么是环境文学呢?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王润华博士说得好,“树林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便宜、最有效的空气净化剂。作家学者也是最古老、最便宜、最有效的社会与人类心灵的净化剂,当我们拿出勇气把真理吐出来,全世界的空气就清新干净了。”我国作家徐刚的《守望家园》、《伐木者醒来》;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菲律宾女作家谢馨在散文中用英语模仿各种鸟鸣声;新加坡女作家淡莹的散文《舞女花》,将这种犹如美女起舞的热带花卉和人们爱花、爱美、热爱大自然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足以陶冶人心。十多年来,环境文学已经在我国文坛兴起,许多作家倾注心血,仅《碧·蓝·绿》丛书第一、二辑,就选收了上千篇优秀作品。我在会上说,作家是环保工作天然的同盟军,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哪个人能离开环境呢?

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江泽民主席访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的第一项就是“能源和环境”,然而,国家元首的决心要变成群众的共识和行动,需要一个切实的宣传教育过程。其中,文艺作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写过太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今天倒是应该唤醒人类的爱心和良知,保护母亲河,保护森林——地球的肺腑,保护水——生命之源,保护野生动物——人类之友……让环境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