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郁闷的是,张北辰后来又回来了——他每次都是这样,关键时候不在,回头再来捡便宜。
上次少爷救了人,他回来了,妻子是他的,儿子也是他的。这次也是,明明是我家少爷救的人,可是我家少爷在**躺着的那段时间,常小姐却和张北辰关系倒是越来越好了。
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常小姐和张北辰这一对莫名其妙的夫妻会白头偕老的,没想到过了一段日子,居风院那边传来二人和离的消息。
我还在愁万一常小姐和离之后又来缠着我家少爷怎么办,没想到事情有了转机。张北辰为了保住常小姐,居然和她一起离开张家了!
那一夜,少爷又是彻夜未眠。
我不知道少爷那一夜想了什么,只知道后来,张北辰和常小姐离开张家之时,少爷成了二老爷的儿子。
这让大家都吃了一惊。
少爷原先是十分孝顺的。虽然青苑园不如居风院显赫,但老爷与夫人一向十分恩爱,对唯一的儿子也很好,少爷对老爷夫人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所以,当少爷选择将自己过继给二老爷时,别说老爷夫人了,连我都觉得不可置信。
老爷和夫人到死都没有原谅少爷,这成了少爷一辈子的痛。可是我也能理解,少爷也没办法。张至亭那个人向来专断独行惯了,少爷要是不同意,他大概不会让老爷夫人有好日子过的。
而且,当四品州牧的儿子的确有很多好处,将来进入官场,人脉比什么都重要,而这是老爷没法给的。
这种好处张北辰不懂珍惜,我们少爷选择了,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毕竟没什么错处。以后功成名就了,光宗耀祖,还是同样的祖先。
他成了张家的麒麟子,州牧大人的芝兰玉树,就像是他儿时羡慕的张北辰一样。
可是少爷依然不快乐。
常小姐离开了张府。他只盼着可以时常见着她,如今确实又不能了。
第四次失去,我家少爷二十岁,常小姐亦是二十岁。
这一年的变故确实颇多。
【十】
第二年,我陪着少爷去了南国子监读书,总算是远离了常小姐。听说她又怀了孩子,张北辰很高兴。
反正不关少爷的事情了。
如此风轻云淡地过了大半年,等到常小姐要生孩子的时候,少爷又开始慌乱了——我真的很少在少爷脸上看见慌张的神色,大部分都是因为常小姐。
我知道,上次常小姐生产是难产,这一次少爷也十分担心。他要是没法回去看一眼,他大概又睡不着了。
我问,少爷,您想清楚了吗?
他说,与其在这里度日如年,倒不如悔悟看一眼。
我知道自己拦不住,便默默去收拾书案。
少爷去告假,祭酒大人不许,他便自己溜出了南国子监。我在国子监等了他一个月,才得知常小姐的死讯。
说实话,惊讶之外,我甚至有一种获得解脱的感觉。这个女人终于永远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是少爷第五次失去常小姐,这一年,少爷刚满二十一岁,前途无量;常小姐亦是二十一岁,与世长辞。
回忆起过往的事情,我总是会觉得自己太愚蠢,从来没有一次可以猜到事情发展的方向。我以为常小姐去世之后就不会缠着少爷了,可是我忘记了,死人才最不能小觑。
她死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中,少爷却记了她一辈子。
少爷二十一岁,常小姐去世。
少爷二十二岁,新帝即位,改年号为宏淳,是为宏淳元年。
少爷二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入侍翰林。皇上赐下宅邸,我和少爷一起搬进京城最繁华的地界。安顿下来之后,少爷便遣人回含州城,给了张至亭不少好处,把张唯然接到京城宅子里来养着。
从那以后,我便改称老爷了。张唯然这个孩子,居然成了我的小少爷。
此后,老爷凭借自己的才能几度升迁,再加上张至亭提供的人脉,老爷仕途无忧,很快就成了圣上最为器重的臣子之一。到宏淳十年,程南大人致仕之后,年仅三十二岁的老爷便成为了朝中第一号人物。
这些年老爷几乎一直伴驾在京城,唯一一次离开京城回杏山院是在宏淳三年的暮秋,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老夫人守着他的尸体三天三夜,绝粒而亡。
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少爷中宵伫立许久,第二日进宫向圣上禀报,说伯父伯母溘然离世,担心父亲伤心过度,想要回去帮忙料理。圣上说难得孝心,便准了。
我陪老爷回含州城待了一个月。料理完各项事宜之后,老爷拜别张至亭,打算回京城。张至亭送了老爷一封举荐信,是给当时的第一名臣程南大人的。
张至亭说,程大人是我的同年,先前我在京城为官时,他与我交情甚好。这一份举荐信你进京之后交给他,说是我儿子,他必然会扶持你的。
老爷客客气气地谢过了
张至亭忽然笑了笑,说,好在你已经过继给我了,否则大哥在这个时候离世,你守孝三年,怕是要仕途不顺了。
老爷握紧了拳头,说,多谢父亲,愿父亲寿比南山,一生康健。
这次回含州城,老爷还将张唯然带来了京城,视如己出。我们管张唯然叫少爷,他管老爷叫爹。
【十一】
靠着那份举荐信,程南大人对老爷的确多提携一些。有程南大人的庇护,老爷的仕途颇为顺利。更何况老爷才华横溢,做事得当,便一路升迁,直到官拜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人,深得圣上倚重。
圣上是明君,老爷是贤臣,此二人也算是史书上一段佳话。只是,对于当今圣上来说,我家老爷这个臣子什么都好,只是娶妻之事令人操心。
放眼整个京城,官员哪一个不是已经娶妻生子了?三妻四妾、儿孙满堂的也大有人在,只有我家老爷,几乎一直都是孑然一身,仅有一妾服侍,正妻之位空置多年。
皇上本着关心臣子的好心,几次想要给老爷指婚,都被委婉地拒绝了。
老爷自称,早年心有所属,奈何红颜薄命,那女子早逝,只留下了一个孩子,他只想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方不负年少时一场旧梦。正妻之位,是留给她的。再者,他一心辅佐陛下,不愿耽于儿女情长,家中妾室温婉动人,已经是足够了。
于是终此一生,老爷都有没有娶妻生子,唯有一个叫做木槿的妾伺候在身边,妾亦无子,家中只有唯然少爷一个孩子,被当成明珠一样疼爱。
老爷唯一的孩子,圣上也是十分重视的。正好,太子与唯然少爷同岁,因此小少爷自读书始便做了太子伴读。加上小少爷出口成章、才华惊人,大家都觉得,太子与我家小少爷将来必然会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说来也是奇怪,唯然少爷的亲生父母可都是不喜欢读书的,偏偏他性格随了老爷,竟好似老爷亲儿子一般。
还有一件更好玩事情,老爷唯一的妾木槿姑娘是唯然小少爷带回来的。
木槿姑娘入府那一年,小少爷才七八岁吧,已经是名动京城的小神童了,老爷对他很是溺爱。
他在街上看见这个卖身葬父的大姐姐,便吩咐下人帮她葬了父亲,见她无处可去,便带回来了。反正丞相府家大业大,多一个丫鬟也不多,少一个丫鬟也不少。
木槿姑娘进府时还不叫这个名字。她那会儿大约十七八岁,得了小少爷的恩惠,便留在府上,一心一意地做事。后来不知怎的,被老爷看中,收进房中伺候,给了一个妾室的名分。
老爷给她取了名字,叫木槿。
院子里西墙下也种着几棵木槿树,上次老爷有个朋友来了,看见这些花儿,还调侃老爷,说,张公真是雅兴,在院中种了这么多木槿花。这花朵开得真好呀,正如贵夫人一般,颜如舜华。
老爷没有回答,只是淡淡一笑。
木槿姑娘性格温驯,和老爷正好相配。平常在家中,虽没有主母的名分,我们也都是很敬重她的,唯然少爷也称呼她一声“小娘”。
某一日我忽然发现,木槿姑娘笑起来的时候,眉眼之间竟然有几分神似常小姐,不禁暗自叹息。
这么多年了,老爷还是没有走出来。也许,老爷这一辈子都不打算走出来了吧。
【十二】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一件事。
唯然少爷五岁时已经认得不少字,老爷说,小孩子要先读韵文,再读散文,如此循序渐进才好,给了他几本诗词,吩咐我看着他读完。
这确实是个闲差,小少爷读书比老爷还认真,哪里需要我督促。我便给他泡好茶,便做我自己的事情去了。
一天,小少爷跑着来找我。
“春山叔,我看见你的名字了!”
一本宋词递到我面前,只见小少爷指着的那一句是: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