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细节颇多,秦王把具体事务交给谈判小组。这样安排能形成纵深,增加张力。每天傍晚,邀请使者共进晚餐时,秦王才会与使者面谈。秦王的谈判精神是:先锱铢必较,再交换利益,最后做长期发展考虑。
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可秦王怀疑敌军的真实撤军原因。在没搞清楚这件事之前,和谈的诚意大打折扣。
契丹使者舒庆,昨天提出“割地”“和亲”两项,他还有别的条件要说,却被秦王打断。秦王完全不能接受这两项,而且态度强硬。
在第二天谈判中,契丹使者避开“割地”不谈,只说要梁朝承认辽国,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至于“和亲”一事,舒庆并不死心,他说这是他出使的核心任务之一。如果不能谈成,那么这次和谈就是失败的。
晚宴时苏御说:“和亲,未必一定是梁朝公主嫁给辽国,也可以是辽国公主嫁给梁朝。”
使者舒庆道:“不如双方各让一步,我们嫁一个公主给你们大兴皇帝,你们嫁一个公主给辽皇。”
“梁朝最小的公主也已成婚。”苏御苦笑道:“给你们一个郡主要不要?我们这边郡主倒是有很多。”
很显然苏御在与使者扯皮拖延时间,斥候细作正在努力找出耶律崇光撤军的真实原因。
可舒庆看起来倒是蛮认真的,皱着眉头说:“郡主也是老皇帝的亲孙女嘛,我们可以接受。而且你们可以给郡主敕封公主头衔,再嫁过来。”
苏御道:“我们大兴皇帝才三虚岁,你们有年龄合适的公主吗?”
“当然有,吾皇虽年纪不大,但孩子不少。”
与辽国使者东拉西扯的聊起来,一点正经事也没确定下来。苏御发现,这位使者要谈的事还真不少。除了“确定边境”“和亲”之外,他还要谈通商的事。而且他还要求梁朝向辽国每年送二十万两白银和五十万匹绢作为“岁币”。
这让苏御想起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檀渊之盟》,不过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是: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
《檀渊之盟》看似宋朝亏了,其实不然。
首先这些“岁币”对宋朝来说,只占GDP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次两国通商,宋朝的巨大顺差,早就把这点损失赚回来。所以《檀渊之盟》本质上是宋朝占便宜。为了缓解顺差,宋朝后来还持续增加岁币,缓和两国关系。
总之,凭借神州人的超强生产力,从古至今都是世界工厂。所以只要做买卖,大体都是顺差。这也是清朝挨揍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不是最主要原因)。
顺差太大。陶瓷、茶叶、纺织等物品通过海运远销欧洲,可神州人却不买欧洲的东西。十船去,九空回,一船满仓还都是真金白银,直接导致欧洲货币战争。
欧洲连钱都没了,还怎么生存?于是动歪心思,然后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事。而清军腐败,武器落后,一击即溃。欧洲人发现,原来清朝如此不堪一击,于是得寸进尺,从此神州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能赚钱,却守不住钱,莫大的悲哀。
但苏御并没有同意岁币一事,因为给辽国岁币,就是上贡,相当于梁朝皇帝向辽国皇帝称臣。凭借梁朝的国格,不能忍受。
苏御也挺佩服梁朝,宁愿把自己横死,也不接受屈辱条款。梁朝是穷横的典型代表,但也颇有些品格。南晋都看不下去了,生怕梁朝穷死,每有战争,还送来些资助。
如果是南晋赶上这场战争,苏御相信,他们会毫不犹豫接受岁币条款。甚至会像宋真宗赵恒一样,唱着歌收兵回朝。在回朝的路上,高兴得难以抑制,还写下“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的诗句。
“不行。”秦王盯着使者舒庆说:“你回去告诉耶律崇光,我朝绝不可能向他称臣。如果他不服,咱们就继续打。”
舒庆皱眉道:“秦王殿下,现在明明是我们兵多,你们兵少。是我皇仁慈,才撤兵和谈。难道秦王看不出形势吗?”
秦王道:“你低估了中原人的决心,高估了你们的实力。你一家,比三胡如何?我们用十年打跑三胡,不惜再用十年打跑你们。你休要再跟我提此事,若再提,我主动去打耶律崇光。”
此时苏御想到的是半岛战争,那时神州很穷,武器也落后,但还是要打。否则像宋朝一样,从头窝囊到尾,浪费多少名将。而梁朝现在状况是能打的人很多。就算秦王战败,后面还有更能打的人。
苏御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军事天才,比如龙山一战打得就很一般。最起码战略目标未能实现。契丹人的突然撤兵,纯属意外。
……
契丹大营封锁紧密,斥候细作都无法获得消息,反而被契丹人逮去几名斥候。
八百里加急,边关战报送往洛阳,满朝文武为秦王取得的阶段胜利感到欢欣鼓舞,曹玉簪给秦王的回复是:一切边关事务,秦王自忖定夺。
曹玉簪没给秦王什么意见,可此时秦王却接到御史联名血书,要求秦王硬气起来,绝不能签屈辱条约。拧断头,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
“禀秦王,辽国又增兵,估计三万。”
“我们的援军到哪了?”
公孙雄蹙眉道:“河北新兵刚到莫州。”
苏御瞥了一眼地图:“我们现在只有十二万人,而敌军却三十多万……”
公孙雄道:“若和谈能退兵,不失为良策。凭卑职对三门阀的了解,胡人不杀过黄河,他们是不会全力出兵的。”
苏御皱眉,将御史血书递给公孙雄。
公孙雄看了看,没吭声。
苏御道:“把兵集中到一处,摆出与契丹人决战的架势来。这份血书,我让契丹使者带回去给耶律崇光看看。”
公孙雄将血书放下:“这帮文人,就知道瞎嚷嚷,看似一腔热血,实则虚张声势。若敌军杀到洛阳,最先逃跑的就是他们。”
“也不尽然。”苏御笑了笑:“我并没放弃和谈,只是不能在气势上输掉。大好形势下,耶律崇光突然撤兵,其中必有妖。这也是我要摆出决战架势的底气。”
……
契丹使者舒庆刚离开一天,又跑了回来。二次谈判,契丹人做出一些让步。
但他们的条件依然是苛刻的,他们要求按照现在实际控制区域划分边境,也就是说,滦州以东都是他们的,这其中自然包括榆关(山海关)。
“秦王殿下,吾皇发兵,死了十几万人,只要一城一关,不过分吧?”契丹使者舒庆一脸的卷毛胡子,手捻胡须,拉长一根,一松手,胡子弹了回去。
“我认为很过分。”秦王郑重道:“你们把兵撤回榆关外,其它条款都可以谈。如果不撤军,那就甭谈了。”
舒庆一改往日谦逊,猛地瞪眼道:“秦王殿下,不要太过分!”
秦王回瞪使者:“你们跑我家里抢东西,你说我过分?”
舒庆愤然站起,撕毁和谈文书,重重摔到地上:“那就打!你们要是能拿下滦州,我们给你们钱!”
“放肆!”
“大胆!”
“把这人拿下!”
舒庆公然咆哮,惹恼梁军众将,其中韩坚最为亢奋,拔刀欲斩使者。
……
又谈崩了,可秦王没有为难使者。而先前撕毁的文书也被使者带去公馆,再誊抄一份。是否有什么改动,不得而知。
此时苏御正坐在王殿里,与五岁的男贾王玩耍。摄政王完颜衮、王太后叶赫真秀陪在一旁。
众将回到各自军营,唯有公孙雄、赵晃等卫国军五大将留在王殿,此时王殿正中还站着一人,正是韩坚。
韩坚战场违令,是死罪,但诛邪克考虑他是秦王的人,所以并没杀他,只是没收兵符,剥夺他的指挥权。
韩坚先前忙碌,而且有心理障碍,一直没提此事。今天他终于鼓足勇气,来找秦王告罪。他发现自己不来找秦王,秦王是不会把兵符给他了。那诛邪克对他的惩罚,就算是坐实。
“我们在试探他们的底线,他们也在试探我们。那使者公然咆哮,就是他的试探手段。我不杀他,他就知道我们有谈判的诚意。那么这场和谈就还能继续下去。”
秦王不谈韩坚的事,继续聊和谈,韩坚就一直站在那里。
完颜衮道:“依我看,他们的底线是铁器买卖。”
苏御无奈点头。
如果连这也不答应,契丹人一点好处也捞不到,他们是不会撤兵的。
苏御很好奇,契丹人会如何与梁朝做买卖?他们除了生产牛马羊人参之类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能卖到梁朝来的。而梁朝的陶瓷、茶叶、丝织品却是畅销货。一旦通商,他们一定是吃亏的。
看来,下一步谈判的重点是在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