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波普艺术
1.波普艺术简介
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反艺术的传统。波普艺术家通过抄袭、引用、重复、模仿的手段,自由地使用任何媒体素材,使艺术风格多样化,容纳了每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艺术的特征。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的精神,通过通俗简单的方式使艺术生活化。波普艺术的思想与行为主张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要旨之一“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一脉相承的。波普艺术的意义在于将传统只有贵族等级精英阶层才能够欣赏的艺术品,通过传播媒介,以大量复制等手段普及到普通人的生活中。这改变了一般人对艺术的经验和认识,在此过程中艺术的品位和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波普艺术也称为“通俗艺术”,波普艺术是商品充足泛滥的产物,是社会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结果。波普艺术家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波普艺术家继承了达达艺术从生活中发现创作材料的精神,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要赞美通俗文化。波普艺术家受杜尚现成物体概念的影响,作品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做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2.波普艺术的诞生
通常认为波普艺术是美国的一种现象,其实它是在1950年中期诞生在英国的。1952年,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一些成员成立了独立小组,小组成员有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建筑师彼得·史密森和埃里森·史密森、建筑历史学家彼得·雷纳·班汉姆、艺术家爱德亚多·保罗兹、里查德·汉密尔顿等人。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消费的理想国;另一方面,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他们着重对大众文化及其含义加以讨论,探讨了不同领域的艺术话语,如网络空间、电影、游戏、科幻小说、大众传媒、机器之美以及符号学。他们希望艺术具有当下性、民主性并和新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这些现象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
3.代表人物(理查德·汉密尔顿)与代表作品赏析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波普艺术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物之一。1956年,独立小组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汉密尔顿在展会入口处展出了一幅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图16-4)的小型拼贴。整幅画一看便懂,用不着深刻地诠释和启发便可欣赏。汉密尔顿是马塞尔·杜尚的门徒,杜尚的艺术哲学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密尔顿的这幅拼贴画展示的是一个时髦的现代家庭居室,这个公寓采用了大量的文化产品来装潢:电视机、带式录音机、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一个福特的徽章和一幅连环图书放大的封面等。透过后边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在放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面的艾尔·乔尔森(20世纪初百老汇舞台及后来银幕上最有名的黑人歌星)的特写镜头。只戴胸罩的女主人**地坐在沙发上,她的丈夫是一位身强体健的青年男子,他的右手紧握一把有“Pop”字样的网球拍似的大型棒棒糖。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做“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这幅拼贴反映了汉密尔顿曾为波普艺术归纳的特点: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等。
图16-4 汉密尔顿《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汉密尔顿采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采用商业平面设计技巧和流行媒体的图像,对视觉符号语言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汉密尔顿的作品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艺术家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将这些习以为常却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创作理念来自于杜尚的《泉》。他所采用的图像显示了一种更加新颖的、麦克卢汉式的符号学意识。汉密尔顿用电影《爵士歌手》中的电影帐篷广告艾尔·乔尔森为他的整个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隐喻——《爵士歌手》是第一部综合口语和电影图像的电影。这个拼贴是一系列物品的汇总,这些物品是生产和消费的代码。
汉密尔顿的画有些像复制出的广告、卡通或明信片等用于大众消费的图像。这种复制既让人认识到自身所处文化的特征,又是对商业传播方式的一种借鉴与嘲讽。
4.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爱德亚多·保罗兹、乔·蒂尔森、戴维·霍克尼、彼得·布莱克、艾伦·琼斯等。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保罗兹利用图书和大众市场杂志上剪下来的消费品、技术和大众文化的图像来创作拼贴画。霍克尼是英国波普艺术家中最有才华的传统画家,他受到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作画用色丰富多彩。霍克尼还用直接的同性恋题材来打破传统的等级,用绘画表现对同性恋的肯定态度。《附着力》、《男孩娃娃》和《同性恋者》就是这方面的题材。
二、美国波普艺术
1.时代背景
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是一座文化沙漠,美国人没有文化传统的积淀,是一个肤浅、粗俗的国家,第一批踏上美洲的人是当时欧洲的下等人,而并不是欧洲的精英阶层,美国人对于欧洲文化只有崇拜和学习的份儿,哪里谈得上创造先进的文化。然而今非昔比,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和美国的文化地位发生了变化,一部好莱坞电影可能在几个星期内就席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市场。美国利用在两次大战中发的战争财,加大对欧洲盟国的扶植和控制,企图用可口可乐、好莱坞影片等消费文化来消解和同化欧洲文化。加之美国人善于吸纳新东西,美国的文化界向来重视艺术,美国人聪明地知道倾销文化比单纯地倾销商品更有效、更长久。
艺术向商业投降,一部分原因是艺术家为了表现商业社会的特征,如美国的波普艺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艺术家为了获得承认。艺术走向大众化的同时也进入到边缘化的双重境地。
波普艺术虽然起源于英国,但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英国不适合它的发展,而真正适合其发展的是在大众文化最发达的美国。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1960年,美国波普艺术开始蓬勃发展。波普艺术对美国的艺术家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需要,他们生活在弥漫着工商业气氛的环境中。对于伦敦独立小组的艺术家来说,波普艺术就是消除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让艺术平民化、民主化,期待更加平等的未来,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而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非政治的,更显得轻松。美国波普艺术家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抽象表现主义曾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控制了美国的绘画,波普艺术家反对抽象表现主义强调个性、主观性、精神性、精英性的、以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他们在艺术追求上和英国的波普艺术一样继承了达达主义的精神,将艺术和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所见用于创作中,肯定消费文明,将大众熟悉的形象表达出来。他们试图用新达达主义的手法来取代抽象表现主义,从发达的消费文化中汲取非常丰富的视觉资源,采用广告、商标、影视图像、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画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并利用电视、印刷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加以普及,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赏析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和贾斯帕·约翰斯是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突出和最活跃的集合艺术家,他们也被视为从抽象表现主义杀出来而向波普艺术过渡的关键人物,可以看做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他们从艺术思想、风格技法乃至视觉语言等为波普艺术奠定了基础。
R·劳申伯格不完全是波普艺术家,但他积极参加了波普艺术并发挥了重大影响,在建立美国波普的语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劳申伯格生于1925年,工人家庭出身,1948年到南加利福尼亚州的黑山学院向阿尔伯斯学习。在其艺术成长过程中起到更重要影响的还是约翰·凯奇。他以杜尚和凯奇为精神导师,将创作集中在事件和图像的世界上。
20世纪50年代,R·劳申伯格开始了“混合绘画”/“组合绘画”时期,他将照片、印刷品等元素拼贴在一起。1959年,他完成了《组字画》(图16-5),这是一件壮观的混合作品。劳申伯格放了一只山羊标本,上面涂着颜料,身上套了一只橡胶轮胎,置于有抽象绘画和拼贴的底盘上,使自然物、工业产品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也使古老的象征、现代的标志、创作和借用统一在一起。值得玩味的是,抽象作品此时已被一头打扮艳俗的、在西方代表情欲的山羊踩在脚下。20世纪60年代,劳申伯格运用丝网复印创作了各种形象。
图16-5 劳申伯格《组字画》
劳申伯格还是一位捡垃圾大王。他喜爱复杂、含糊、多义,把捡来的垃圾(可乐瓶、木头块、废报纸、烂布头、破砖头、机械零件、伞、鞋……)按自己的感觉重新组装。他将生活和艺术看成一回事。观众看到他的艺术品时总会在熟悉的物品中产生一种强烈的陌生和新奇感。
与劳申伯格将实物直接入画的拼合方法不同,贾斯帕·约翰斯用复制的方式再现实物。他喜欢认准一件日常用品,不断地表现,比如出名的美国国旗画,画的就是星条旗。这国旗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正是这种无价值、无意义和司空见惯给观众带来了震动。越是平常视而不见的东西,越容易在特定的环境和方式中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
他的作品《有石膏铸件的靶子》(图16-6)和《三面旗子》是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这类作品是用热固颜料和差不多堆成浮雕的颜料创作出来的。除了靶子和国旗之外,他还对人们最熟悉的物体,如号码图表、数字、彩色图表和美国地图等进行复制。他的这些作品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约翰斯还做了一些雕塑,如他把啤酒罐等日用物品翻铸成青铜,再上色,用古老而高雅的青铜雕塑技法复制人工物品,以此说明波普艺术运用日常生活物体的问题。这些物体曾在杜尚那里变成一件艺术品,因为艺术家说它是件艺术品,它就是艺术品。只要艺术家赋予它一个新的名字,它就被注入新的内容,经过观众的接受,自然而然地从一件生活物品变身为艺术品。约翰斯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以复制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再创造,使复制的作品比原物显得更真实。
图16-6 贾斯帕·约翰斯《有石膏铸件的靶子》
其他有影响的波普艺术家还包括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克拉斯·奥尔登伯格、汤姆·韦塞尔曼、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等。
安迪·沃霍尔最出名的作品是大量复制名人肖像。玛丽莲·梦露、肯尼迪、猫王普莱斯利、伊丽莎白·泰勒、斯大林的肖像都曾被沃霍尔复制过,用丝网版面画的手法很容易将照片成百上千地复制出来。
《玛丽莲·梦露》是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图16-7)。安迪·沃霍尔被世人称为复制的狂人,艺术家采用丝网印刷的手法,先将头像放大几倍后再机械地重复印刷,整个作品追求客观性,仅是一个现实存在中的公众形象,没有人为痕迹,与抽象表现主义正好背离,丧失主体个性特征,隐去艺术家个人的主观干预。作品色块对比强烈,复杂的色彩通过高度的概括、取舍、归纳而变得简练,如同商品广告的滚动播放一样,形象不断地重复加深了观众的视觉印象。除了对社会上知名的人物肖像的复制(包括一系列美国当代明星和政界领袖形象的变体作品如伊丽莎白·泰勒和猫王、肯尼迪等)。安迪·沃霍尔还复制了可口可乐瓶子、百元美钞等。他的作品是美国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产物。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艺术家不会自己重新创作出来一个全新的形象,而是从生活中的形象中选取艺术家感兴趣的,加以复制,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经常直接地将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目的在于打破高雅与通俗、精英和草根的界限。他选用的题材反映了美国的现实生活,其作品反映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特征与内涵,反映了工业社会的文化。
图16-7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利希腾斯坦,一位卡通画家——不是真正的卡通连环画家,而是专画类似卡通的“纯艺术”的艺术家。他把卡通形象用印刷网点的效果放大,绘在巨大的画布上。
奥尔登伯格喜欢用布和其他织物等放大复制一些日常物品,如开关、杯子、烟头等;罗森奎斯特擅长制作广告画,把乱七八糟的消费图像塞进一个画面中;丹因将实物粘在木板或画布上;韦塞尔曼将实物与画拼在一起,擅长表现电视商业和影视杂志女性。
波普艺术最典型的特征是“现成品”的陈列、组合或复制。这种表现手法虽然有肯定现代生活和具象艺术的一面,实质上则包含着对艺术本身的否定。这是一场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它继承了达达派的衣钵,喜欢直接采用日常用品、现成物品或工业制品等,只要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统统拿来进行艺术品创作。波普艺术是一种“大众的艺术,是短暂的、廉价的、大量传播的”。
与波普艺术同时,在欧洲有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流派,其主旨也是将大众熟悉的一件物品“改变”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阿尔芒就是通过“砸”来改变物品形象的。其最著名的行为是砸碎、切割、焚烧乐器。他曾将一架钢琴砸得粉碎,再将碎片粘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