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是江苏无锡人,和杨荫榆同乡,当时任女师大附中教师。在杨荫榆准备返回女师大之前的7月31日晚上,杨荫榆曾打电话给李四光,请求他第二天到校参加解决女师大问题的会议。李四光因虑及自己夫人的原因就答应了,于是第二天冒着细雨来到了女师大,却不想经历了一场闹哄哄的风潮,也因此被人称为支持杨荫榆的“三勇士”之一。李四光在不久后的8月22日《现代评论》上,发表《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一文,详述了自己前往女师大的经过。
首先,李四光把自己当做是个局外人,对事件的发展并无热心过问,他把这种风潮当做是一出戏,自己前去,也是“观剧”而已。杨荫榆迫切请求,并要用车来接,李四光虽“快快的应允”了请求,却坚持自己骑车前往,这也部分表明了李四光的立场。从李四光的叙述看,他先于杨荫榆进入女师大约一个小时。待他进入屋内见到杨荫榆时,才发现除自己而外并没有什么“参观”的人。在纷乱不定中,他“再三向杨先生兴辞,终不得允许”,当杨荫榆“要从杂务课升到校长室办公”时,他目睹了军警保护下的杨荫榆沿途遭到学生的“汹涌唾骂”,“这样的戏我再不要看了”,于是他再次向杨荫榆告辞,“杨先生道了歉,准了我的要求”。
这样以来,学生们说李四光是维护杨荫榆的“勇士”看来就是言过其实了。因为李四光的旁观者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他自己也曾在《观剧》一文中表白:“朋友们说,有人以我为‘杨荫榆的死党’。无论就私交,就职务说,这个头衔,我真不配。我并不是票友,本行的笨事都做不完,哪有闲工夫去干这些玩意。”
但是,李四光对当时的“女师大风潮”也并非全无态度,而且至少李四光是不十分赞同学生的举止行为的。
他看到女师大学生冲着巡警“唱出许多不甚雅听的口号”,又见杨荫榆在前往校长室的途中,学生们“汹涌唾骂的音乐大作”,“可怜我们平时最敬爱的青年淑女,为什么要做到那步田地。假若我是个基督徒,我只好跪下求皇天皇天———”可见他并不以学生们的所做所言为然。李四光保持的是一种绅士的立场和态度,从风雅的角度对学生的过激言行表示出了自己的看法。
此外,李四光在当时作为“教育界公理维持会”的成员,同陈西滢等对发生在教育界的许多事情有不少共同的看法,也参与了对部分事件的表态活动。
鲁迅在《“公理”的把戏》中谈到“教育界公理维持会”的“名流”于12月16日在“撷英番菜馆”开会的情形,这其中就有李四光。用鲁迅的表述,“李仲揆即李四光曾有一篇杨荫榆要用汽车迎他‘观剧’的作品登在《现代评论》上。”可以说,这时正密切关注着女师大动态和《现代评论》言论的鲁迅对李四光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这件事并没有成为李四光与鲁迅之间发生文字往来的直接原因,李四光的《经验》一文,是一个局外人的自我表白,鲁迅也不过顺口一提。引起他们之间争议的,是李四光的身份问题。这是一个与女师大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的话题,然而背景却依然是女师大,而且经陈西滢的提起而成为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