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滢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说,他的眼睛总是清澈明亮,那里面好像各种优点都有——洞察、理解、敏捷、机智,唯独缺乏善意。也有的人说,他其实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对家人骨肉的情感是很深挚的。他虽自小留学西洋,脑子里中国伦常的观念却保留得相当深厚;他孝于父母,也笃于友人,对待朋友是不负责则已,既负责则负责到底,任何艰难在所不顾。如上是同时代的人对他的两段迥异的评价,似乎很难说这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
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在他回忆民国文化人的《陈年旧事》中,曾这样回忆陈西滢的性情,以及他最后的结局:
“印象中的陈西滢,老实,很无用,是个老好人。先说家庭,他的妻子是凌叔华,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标准的才女。家有才女往往好坏参半,难免有麻烦,有难言之隐,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矛盾很正常,然而作为名人,拿出来让别人八卦,便有些不堪。
“陈西滢与傅斯年同岁,虽然都有留学英国的背景,却一点都不强悍。这或许就是江南人和山东人的区别,他身上没匪气,更没霸气。觉得自己文章写得不错,也明白靠这个未必能养活一家老小,毕竟他不是英国的文豪。据说在国外的那份差事,也是凌叔华帮他讨来,由此可见,除了不强悍,还不能干。
“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公职人员,陈西滢忠心耿耿,可怜一片老臣心。由于蒋介石已失去了大陆,台湾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日益受到挤压。1964年,法国与大陆建交,关闭了台湾驻巴黎的大使馆。‘驻法大使’不得不黯然下旗回台湾,留下陈西滢以‘联合国中国代表’名义驻馆看守。法国人不讲交情是有历史的,翻脸不认人,巴黎冬天很冷,既然断交,那就将暖气也停了。陈西滢孤身留守,相当狼狈,连吃喝都没有一个着落。两年以后,法国人又玩幺蛾子,要收回使馆,陈西滢据理力争,倚老卖老,最后被巴黎军警强行架出。陈西滢大病一场,然后便去伦敦养老,走完生命中最后一段路。”
注释
1.布尔乔亚,英文为bourgeoisie,指资产阶级,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中的富有阶级之一。
2.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1日《京报副刊》。
3.“和光同尘”,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随和的意思。
4.《现代评论》,综合性周刊,1924年12月创刊于北京,1927年移至上海出版,1928年底出至第九卷第二○九期停刊。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陈西滢、王世杰、唐有壬、徐志摩等,当时被称为“现代评论派”。
5.《女师大的学潮》,这是一篇署名为“一个女读者”给《现代评论》记者的信,载于该刊第一卷第十五期(1925年3月21日)。主要意思是说:女师大学生迭次驱杨的“那些宣言书中所列举杨氏的罪名,既大都不能成立罪名……而这回风潮的产生和发展,校内校外尚别有人在那里主使”,又说,“女师大是中国唯一的女子大学;杨氏也是充任大学校长的唯一的中国女子……我们应否任她受教育当局或其他任何方面的排挤攻击?我们女子应否自己还去帮着摧残她?”
6.七个教员的宣言,即由鲁迅起草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它是针对杨荫榆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和她的《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而发的,由马裕藻、沈尹默、周树人、李泰盞、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七人署名。文中说:“六人学业,俱非不良,至于品行一端,平素又绝无惩戒记过之迹,以此与开除并论,而又若离若合,殊有混淆黑白之嫌。”
7.给同籍的人帮忙,指陈西滢给杨荫榆帮忙,他们都是江苏无锡人。
8.陈西滢比女师大为“臭毛厕”的议论,原话是说:“女师大的风潮,究竟学生是对的还是错的,反对校长的是少数还是多数,我们没有调查详细的事实,无从知道。我们只觉得这次闹得太不像样了。同系学生同时登两个相反的启事已经发现了。学生把守校门,误认了一个缓缓驶行的汽车为校长回校而群起包围它的笑话,也到处流传了。校长不能在学校开会,不得不借临近饭店招集教员会议的奇闻,也见于报章了。学校的丑态既然毕露,教育界的面目也就丢尽。到了这种时期,实在旁观的人也不能再让它酝酿下去,好像一个臭毛厕,人人都有扫除的义务。在这时候劝学生们不为过甚,或是劝杨校长辞职引退,都无非粉刷毛厕,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以为教育当局应当切实的调查这次风潮的内容……万不可再敷衍姑息下去,以至将来要整顿也没有了办法。”
9.徐广海,李淑敏:《“呸!”来“呸!”去的学者文人——鲁迅与陈西滢的几个回合争斗》,《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
10.范玉吉:《陈西滢文化心态初探》,《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