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王.曹植闻言,随即也再次的走将出来,接着向曹丕和众臣们解说道,“回陛下的话,微臣刚刚的意思是说。这三公九卿,毕竟是自上古大夏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的,已经有了传承沿用了千余年,自然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这九卿的官衙和府邸,该精简的精简,该改制的改制,可这三公的位子,朝廷可以议一个方案,将其留下来。”

曹植所说的这些,并不是毫无根据随意所说的。正如他刚刚所说的,这三公九卿制的确是自夏朝就存在了的,可是三公和九卿的权力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公的权力,其实在秦朝李斯之时,达到了巅峰。那个时候,皇帝的一个想法和命令,只要三公觉得不合理,就可以驳斥回去。

后来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了加强自己作为君主的权力,便一直在暗中不断的削弱三公的权力。更名、改制这些个方法都有用,只不过向这次明面上的改制和变革,还是第一次罢了。

想当初,太尉乃是全国军政的一把手,可后来历代皇帝为了削弱他的权力,不断的增添新的将军名号,就是为了分它的权。比如汉武帝时期,增添的骠骑将军、卫将军、中郎将等等,就是为了一丝一丝不断的削弱他。如今的太尉,名义上还是三公,可实际上早已经被架空了,没有了丝毫的实权,更像是一个虚名。

被更名后成为司徒、司空的也是如此,想当初他们一个掌天下之教化,一个掌帝国所有的水土及营建工程,可谓是权力滔天。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大的削弱了他们手中的权力,到后面,这两个三公更像是一个荣誉上的象征。那些个辛苦了一辈子的老臣,在年老将要致仕的时候,都会被朝廷加封为这个,意思也就是为他价格荣誉称号罢了,这些事情早已经是众人心知肚明的事情,只是没人说破罢了。

所以,曹植提议将三公的位子留下来,也就是为了作为终身荣誉奖,日后封赏给那些为朝廷效劳了一辈子的老臣的,对于大局而言,也并无什么不可。

就在曹植的话音方落,又有一位重量级的大臣,从队伍之中走出来开口了,“老臣以为,太傅大人此举甚好。”

众人闻声望去,竟然也是一位已经满头华发的老臣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任尚书仆射[ye]的毛玠[jie],毛孝先。

自从前任尚书令荀彧身故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这尚书令的位子就一直空缺,即便是当今的皇帝继位了,也并没有委任新的尚书令。因此,整个尚书台的运转一直在尚书仆射的手中,这位尚书台名义上的辅官,确实实至名归的一把手。

建安年间,推行军屯和九品官人法之时,受时任冀州刺史.崔琰[yan]的举荐,毛玠不畏艰险单车侍从,只身前往匈奴之患刚刚平息的并州,担任并州别驾,辅佐当时还兼着并州牧的曹彰,一起治理百业待兴的并州。

他在并州数年,颇有政绩。后来曹彰离开并州,前往长安镇守,他又辅佐了新任的征北将军.并州刺史.陈泰数年。止到黄初六年,州内一切都平稳之后,他才被皇帝.曹丕召回了帝都洛阳。此时距离他北上并州,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他离开之际,百姓们夹道欢送,竟然多达数万人之巨,可见其为官一任,颇得民心。

如今,他的好友崔琰,担任了掌握经济守备大营重任的执金吾,而他也担任了尚书台的实权掌控人尚书仆射。只可惜,当年就已经年近花甲的老人,此时更是白发苍苍了。

只见那尚书仆射.毛玠颤颤巍巍的走出来,掷地有声的说道,“启禀陛下,老臣以为,太傅大人刚刚所说的很是在理。当初商鞅在秦国变法也好,还是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后的新政也罢。是因为那时的变法涉及到整个帝国的工、农、商以及朝廷和各地府衙,牵连甚广。因此需要常年累月,甚至数代人的努力才行。如今,海内澄清,九州归一,百姓们安居乐业,正是我朝廷推行新政的好时机。更何况,此次的三省六部制,只是我朝廷内部府衙的精简,又不会劳民伤财,两个阶段,五年足以。因此,老臣附议。”

“老臣也附议!”

毛玠话音方落,又有一位同样白发苍苍的老臣走将了出来,表示附议,众人看去竟然是那执金吾.崔琰。崔琰的战略眼光众人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盛名满天下的“信都书院”便是他的杰作。

在刚刚他一直没有说话,止到现在才站出来,正是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这三省六部制迟早是要推行的,与其如此还不如赶快表态,来一次雪中送炭。否则,再晚的话,可就有了锦上添花之嫌了。

有这两位带头,其余的众臣们心中更加动摇了。

就在此时,又有一人站了出来,而且正是因为他,使得朝中的文臣们纷纷都表示了附议。

“臣也附议。”

此人,正是从刚开始一直都没有说话的司徒.陈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崔琰是北方氏族的领袖,而陈群则是兖州和豫州名门望族们的代表。既然他发话了,其他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与此同时,一道粗狂的声音,更是添了一把火,为这三省六部制的推行加了一把力。

“陛下,臣弟斗胆在这里向您讨要一份差事,臣弟觉得这兵部尚书的位子不错,不知陛下可否让臣弟担任这第一任兵部尚书啊,以后在青史之上,臣弟也能落下一个首任兵部尚书的名声。”

而说这话的,自然是刚刚归朝的车骑大将军.任城王.曹彰了。谁说曹彰只知道行军打仗,对其余诸事一窍不通了,那只是他不屑于那么做罢了。

就像他刚刚所说的,他觉得这兵部尚书不错,想要讨要一份差事,过过官瘾。他如今已经是车骑大将军,朝廷的一品武将了,当了一辈子的高级将领了,还要过什么官瘾?

另外他说的,想在青史之上留下一个好名声。有这个必要嘛?他这一辈子南征北战,不说别的单说他廓清北疆,乌梁素海平定匈奴一战,就足够让他名垂青史了,还要什么青史留名?

按照刚刚邓艾所说的,这兵部只不过是尚书省门下的六部之一,兵部尚书最多也就是一个三品官员罢了,他如今已经是位极人臣而且还是异姓王,又何必自降身份去当一个兵部尚书呢。

他所作的这一切,自然是为了向众臣们表示军方的立场,帮助朝廷推行这三省六部制的新政罢了。同样他也是在想众人暗里说一句话,“我曹彰都愿意自降身份当一个兵部尚书了,你们这群人别不知好歹。”

如今,他和曹植一文一武的两个群臣领袖,都对这三省六部表示了认可,从某种意义上也就代表了皇帝的意思。而今天,能够站在承明殿之内的大臣们,又有哪个不是鬼精的人物,见此状也纷纷表示着,“臣等附议!”

龙椅上的皇帝.曹丕,见到此状,也是打心眼里由内而外的高兴。

于是乎,哈哈大笑的顺着曹彰的话头接着说道,“哈哈哈……好,既然你说了,那兵部尚书的这个位子,朕肯定给你留着。这么大的官,你可要好好干,不能让朕失望啊。”

“兵部尚书这么大的一个官儿,臣弟肯定好好做出一个样子来,绝对不会让二哥您失望的。”

此话一出,承明殿内哄堂大笑,刚刚的那一丝不快也顿时烟消云散了,仿佛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般。

少时,笑声落,曹丕在龙椅上端正了一身子,一脸严肃的说道,“子建(曹植)子文(曹彰)士载(邓艾)仲达(司马懿)长文(陈群)孝先(毛玠)季珪(崔琰)老太常(董昭)”

被点到名的几位大臣,闻言纷纷走将出来,齐声道,“微臣在。”

曹丕看着他们,轻声说道,“诸位爱卿,费费心,下去之后商议一套关于这三省六部制,最合适的推行方案出来,然后早日呈报上来于朕查看。”

“臣等遵旨。”

虽然司马懿和老太常.董昭对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持着不同的建议,但是对于这新政的推行,曹丕还是选择使用了他们。正如刚刚所言,无论是对此赞成也好不赞成也罢,他们始终都是大魏的臣子,都是皇帝.曹丕的股肱之臣。……

经过了一番的波折之后,邓艾的三省六部制,还是得以在朝廷和帝国内顺利实施了。这也为他日后要做的那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数日之后,朝廷推行三省六部制的公文邸报,便如雪花一般快速的飞向天下各州了。与此同时,新任六部尚书的诰命也随之从朝廷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