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无论是朝廷、刺史与郡守对属县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外出祭祀祖宗、山川,还是郡国间的往来,官吏外出押运物资与人员以及公职人员迁转调动,一旦远离治所,食宿多离不开“传舍”。所有这些工作均是日常性的,不断重复或定期发生的,同时也是相当琐碎的事务,并非重大事件,属于汉王朝上下日常反复进行的治国活动的一部分。上对下的监督与巡视是维护王朝有效管理与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人员与物资的调动,无论自郡县至朝廷,或在朝廷安排下由甲地运至乙地,则是维系王朝持久存在的物质保证。两类活动日复一日,平淡无奇,却对王朝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维护这两类关键工作上,“传舍”均发挥了“纽结”的支撑作用。如果说文书的传递犹如人体的血脉神经,须臾不可或缺①,传舍则如同血脉上的“加油站”,各地的传舍构成一个网络,维持血脉的畅通,进而保证王朝的持续存在与统治的有效展开。没有“传舍”,皇帝意志的执行情况无从监督,官吏无法外出,王朝所需的物资与人员亦无法调运。邮驿与传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际运作中职责有时会有重叠——如内地邮置,还有亭亦可为官吏提供住宿。这种作用看来并不起眼,古人亦无意识,但缺少了它,王朝却无法运转与维持。

因此,尽管“传舍”及管理传舍的官吏地位低微,文献中也乏正面论述,似乎无足轻重,但它却是支撑王朝存在与正常运转所不可缺少的机构。过去研究“传舍”者不少,可惜主要关注的是“传舍”本身,没有将其置入王朝统治的脉络中加以考察,因而对其作用与潜在意义未能措意。广言之,贯穿帝制时代历史的恰恰主要是这类带有高度重复性的日常琐事,过去掌记述的史家更多地聚焦于各种变动或非同寻常的现象,对此几乎是不屑一顾。当目光投射到这类日常活动时,我们也就被引入朝廷生活的常态中,于此可以从更深的层面了解过去的生活,亦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各种变化的意义。至于朝廷如何管理传舍使用,将另文讨论。

谨以此文纪念谢桂华先生。本文是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东汉至明中叶政治文化与政治演进、制度变迁关系研究”成果之一,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写作中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仓本尚德先生惠示有关资料,并先后得到本所马怡先生、台湾史语所邢义田先生、本院民族所陈勇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子今先生以及匿名审稿人的指教。2007年7月17日将此文提交本所第72次“中古史沙龙”,得到同人的不少帮助,谨此一并致谢。

2006年11月—2007年6月

原刊《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61—82页,并收入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40—71页。2021年3月略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