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突袭战
今天太困了,所以没有码完,等明天把本章再换回来,希望大家体谅一下。
明天再看。实在是不好一次,今天去舅舅家喝酒了,明天就把本章给换回来了。--当陆裕光到达北京的时候,他才深深的感叹道,自己上一次偷偷来这里是多么的对,如果自己没有那个时候来这里,恐怕现在就会后悔莫及吧,这一次陆裕光来的时候,整个城全部都被军队给围住了,而且还进行了十分周到的保护,为的就是怕有些人走而挺险,到时候恐怕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毕竟这里不比西南。
陆裕光一点街上的风光也没有看到,而是跟着那些人直接去了他的落脚地点--中南海,其实现在陆裕光就能够直接把皇宫给占了,毕竟现在满清皇室已经从这里挪走了,但是陆裕光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他觉着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好,特别是作为处理公务的地方,他更喜欢那个现代化的办公室,不过京城并没有这种东西,于是陆裕光就只有去袁世凯原来办公的地方。
自从到了北京之后已经过了几个月了,1914年的夏天终于来了这一段时间陆裕光终于将那些没有头绪的地方给理清楚了,这一次陆裕光终于将整个国家给统一了,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原来中华民国的样子召开议会,而是直接按照西南的行政模式开始在这里实施,另外在出了西南之外的地方,陆裕光终于开始实行新政了,这些新政和原来的不是完全一样,因为陆裕光感觉到有些地方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毕竟各个省份的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凭借着陆裕光之前的资本积累,他已经将全国的货币给统一了,而且原来的西南建设银行已经成了中华民国中央银行,而以后的货币也开始从这里发行,不过还好陆裕光之前在生产纸币的时候,并没有限定西南这个地方,而是制造的可以全国范围内发行的货币。
陆裕光实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是简单的为了稳定物价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就业,现在西南的那些大实业家们开始向外面发展了,这对于陆裕光来说是一个机会,他可以利用这一次机会来解决一下就业问题。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
1.总需求不足。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长期不足的失业。
2.摩擦『性』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摩擦『性』失业。
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工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节『性』失业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
4.结构『性』失业。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作,当某项合同到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
而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总需求量不足,毕竟现在中国没有多少的工厂,所以对于工人的需求就有些不足,不过陆裕光一直在思考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南海
这里现在由新华宫改回了中南海,虽然陆裕光对这个没什么,但是底下人还是很细致的给改了。
“桂生哥,我觉得我们现在最缺少的不是工厂,还是想要办工厂的人,毕竟我们不能够总去先将工厂建好,然后让人们去挣钱吧,以前在西南实行是因为西南的人们对于西洋工厂比较排斥,但是这东边的城市就不一样了,总的来说这里排斥的可能『性』较小。”陆裕光说道,他对于银行的改制最后一条就是想用这个将原本不多的钱给变出更多来,毕竟中国现在的货币发行量还是很小,虽然陆裕光一直严格控制着货币的生产数量,但是陆裕光想要从中抽出一笔钱来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工厂我看要尽快了,毕竟我们手中还有许多的机器不能够生产,所以我们这一次还是从德国买一些吧,我听说他们那里有一些工厂不干了,我们现在把这些东西接手是非常容易的。”谭桂生说道,他对于经济方面的重视要比陆裕光强的多,陆裕光现在只是重视国际上的政治形势,对于经济虽然也关心,但是却并没有对政治关心的程度大。
“那好,这件事情就拜托给你了。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和刚才的那个同样重要,所以我希望你能够推荐一个人。”陆裕光说道。
“什么事情?”谭桂生很好奇的问道。
“教育”陆裕光说道。
“教育?”谭桂生问了一下。
“对,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根本,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也不怪当初科举制度的时候,那么重视教育,现在看来教育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记得1806年拿破仑击败普鲁士之后,一个教授冒死演讲:“怎样才能拯救德意志?”——办全民教育。1870年普鲁士打回去,取得了胜利,说,普鲁士的胜利是在小学教师的课堂上决定的。教育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在这之后,德国还建了一个全世界第一所研究『性』大学。第一层楼的墙上挂上马克思的一句话,第二层挂29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画像,他们都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1855年到1870年,德国136项重要发明,而英法一共才有91项重要发明;到1869年为止,德国取得33项医学重要发明,而英法才取得29项。德国人有他骄傲的理由和本钱。他们的严谨是世界上少有的。
在德国,教授的地位很高,他们认为,教育和科研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科学靠聪明的头脑而生存,靠那些冒险的人。牛顿,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去世时办的是国葬。为他抬灵柩的有2位公爵,3位伯爵,1位大法官。王公贵族、『政府』大员,文学人士共同向这位大师告别苏格拉底为真理而献身,他主张打破砂锅璺到底,他被大家***决定喝毒『药』而死,临喝毒『药』前还在宣传自己的主张。亚里斯多德提出正确的思维的形式逻辑。后来,因为宗教的统治,科学发展的速度放慢了,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不敢说,死后由学生整理出来的。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西方的文艺复兴与科学发展有关,达芬奇的画非常讲究科学。他进行尸体解剖,尸体是偷来的,不为名利。塞尔维特因为发现了血『液』循环系统而被烧死,死前还被烤半小时;布鲁诺因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等被判错。当时的科学家都有很高的哲学素养。
学者的基本素养。抓住机遇,不『迷』信权威。x『射』线的发现,就是这样的例证。个人素质的重要。1897年发现电子的汤姆森1906年获诺贝尔奖。父亲说是离子,得了诺贝尔奖;儿子说是波,也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就是因为坚持。追求加上价值观。追求善、真和美。理论发明和技术发明。得诺贝尔奖一要工作出『色』,二要活得长,否则等不到获奖。其实我重视的不是这个奖项,也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各国面前『露』脸,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这些人所发明或者发现的东西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着这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这教育则是则是生产力之本。所以这教育可不能放下,不过不光是这样,毕竟以前的朝代也很重视教育,我们要做的是让大多数人能够受受教育。其实这个道理不管是我们知道,其他国家都已经在做了,而这几个国家的强国之策也是抓教育。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另外美国的强大也是依靠着教育的。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曼(horace?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由此可见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而科技的基础则是教育,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记得当初,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说起这个我就感觉丢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个情况,不过现在我最发愁的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我搞这个教育。”陆裕光苦恼的说道,他现在猛然之间发现自己手中能够使用的人才原来如此之少,这让陆裕光有些后怕了,毕竟这就代表着他们的底子快要用完了。
“这个你算是问对人了”听到陆裕光的话,谭桂生高兴的说道
“怎么你有合适的人选?我要的可不是那些文豪们,他们写文章甚至善于教学生,但是他们却并不善于总管这个。”陆裕光急忙问道,他对这个事情可是烦了很久,虽然现在北京有一些大文豪,但是他们并不善于搞教育,他们做多是歇一歇东西,但是想要把整个国家的教育情况弄好,他们就有些不行了,这就像是一个侠客和一个将军一样,虽然都会武功,但是他们的使用方式不同。
“嗯,我这里是有一个人,不过我却不敢保证这个人想不想干这个工作,如果他有意的话,那么可就非他莫属了。”谭桂生说道,一下子陆裕光给说糊涂了,他和袁世凯不一样,袁世凯他们已经将教育部长这个位子看成是一个权力的代表,就和其他的财政部长、外交部长一样,但是在陆裕光的眼中,这教育部长却并不一样,他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够将教育搞起来的人,毕竟现在中国的识字率还很低,就算是进工厂也干不了高技术的活。
“这个人其实也是咱们广西人,说不定你还认识呢。”谭桂生看着陆裕光的样子说道。
“哦?说不定还认识?这个人是谁呀?”陆裕光努力地去想自己认识什么教育家,但是他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如果说问他认识多少军事家,那么他还真的能够说出来一堆,但是现在问教育家确实真真正正的把他给难为住了。
“呵呵,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这个人是马君武,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二生人。广西桂林人。早年就读于桂林体用学堂。1900年入广州法国教会所办丕崇书院学法文。1901年入上海的震旦学院。同年6、7月间赴***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1903年结识孙中山,矢志反清革命。此间,马君武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会,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为避免清『政府』迫害,于1907年赴德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后来你领导的革命开始之后才回的过,在广西和我共过事。
马君武这个人反对拟古,强调独创。?《寄南社同人》?诗说:‘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诗多描写国外风光,又好以西方故实、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哲理入诗,代表了黄遵宪以来作家们吸收新诗料、开拓新诗境的努力。?留学***期间,马君武曾编印?《新文学》?一册,译载歌德、胡德、拜伦诗若干首。柳亚子曾誉之为:‘抗手无时辈,椎轮异昔贤。欧花兼米锦,哀怨杂鲜妍。‘。他的文人风骨很盛,所以你这里也不一定能够留的住他。”
“原来是这个人,虽然我不认识但是也见过几面,不过对他的了解倒不是很深,不过看来不好请呀。”陆裕光感叹道,现在的人才不好找。
“对了我还想起来一个人,这是我前一段时间刚认识的,后来找人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我觉得他也行。
此人复姓陆费,单名一个逵。字伯鸿,号少沧,幼名沧生,笔名有飞、冥飞、白等。原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汉中。母为李鸿章侄女,颇识诗书。
陆费逵幼时只受五年母教,一年父教,一年师教,十七岁就独力自修。十七岁在南昌创正蒙学堂,十九岁创办新学界书店于武昌。二十岁任汉口《楚报》主笔,因言论触犯当局,致该报被迫停刊,转至上海任昌明书店经理。二十一岁入文明书店任编辑;又二年,为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长及《教育杂志》编辑。陆费逵的成功,除了少年时期的奋斗以外,他的深远的眼光也是一种要素。辛亥革命爆发,他料到清朝必被推翻,民国即将成立,便集合同志筹备新教科书,以适合新的需要,于民国元年元旦创立中华书局,发行中华教科书,风行一时。近五、六年来,他料到我国法币政策必然推行,于是注重钞票的印刷,书局营业更能蒸蒸日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春,陆费逵到武昌,次年设新学界书店,任经理,出售《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书籍,并参加革命党人的日知会组织,参与革命活动,任评议员。清光绪三十一年秋,陆费逵辞新学界书店经理,任汉口《楚报》主笔,同年底,因抨击时政,《楚报》遭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封,陆费逵逃至上海,受聘为昌明公司上海支店(书店)经理兼编辑。逃往上海后,清光绪三十二年冬,陆费逵任上海文明书局职员兼文明小学校长。之后陆费逵开始在出版界崭『露』才华。先入昌明司上海书店、文明书局任经理、襄理兼编辑。清光绪三十四年秋,陆费逵入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次年春,升出版部部长兼《教育杂志》主编、讲义部主任,在《教育杂志》上连续撰文,宣传教育救国论,主张国民教育、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三者并重。其议论思想新颖,富有新精神,在上海倾动一时。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可是第一个敢在大清朝说用简体字的。
他还创办了一个书局,名叫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1月1日,创办人陆费逵除了他还有戴克敦、陈寅、沈颐、沈继方。1913年沈知方加入。陆费逵任局长,沈知方为副局长,编辑所所长先后有:范源濂、戴克敦、陆费逵、舒新城等。中华书局的创建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务印书馆任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新编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于是改公司,添资本,广设分局,自办印刷”,后又盘入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书局成立之时于福州路东首租三间店面,又在福州路惠福里设立印刷所,不久迁河南路。
据说此人出生于出版世家,其祖父曾担任过《四库全书》总校官。清宣统年间,陆费逵在上海“文明书局”任职时,被商务印书馆用高薪挖走,委以出版部部长。当时,废除私垫,兴办新学的呼声很高,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革命运动,也如火如荼,民国『政府』建立在际。陆费逵以出版家的远见卓识,认清了这一形势,提出革新教材,重编一套适应新形势的教科书的建议,并联络一批同道者,着手编出了一套小学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的新课本教材。但其时主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些负责人,思想保守,对新的革命形势抱悲观态度,惟恐新教材不被世人接受,经济受损,否定了陆费逵的建议。加之陆费逵早已不满足寄人篱下之地位,于是,1912年,辛亥革命甫一成功,民国始建,陆费逵便联络了原商务印书馆的一批同仁,宣布脱离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中华书局,并自任中华书局总经理。
由此可见此人的才能最符合你了,他对于编写教科书有一套,而这教育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人吗?只要他们的思想正确了,那么基本上就是手到擒来了呀。”谭桂生说道,这些人都是属于他的交际圈子,一直以来谭桂生都是从政的,所以认识的人也都是什么人都有。
“看来这个陆费逵不错,刚才你说的那个马君武或许真的行,但是也不过是和蔡元培一样的人物,当一个校长行,但是当一个教育总长却是有些欠缺。不过按照你刚才的话,这个陆费逵是一个不错的人。”陆裕光说道,的确他想找的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文学家或者特级老师。
“那好,这件事情就交给我了,过几天我去请他。”谭桂生说道。说完他就走了。
看着谭桂生的背影,陆裕光忽然感觉看来还是旧社会的人有风骨,想让人家当官,还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如果是后世基本上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只要通过上级部门一调就行了。
南宁武鸣庄
“父亲,您怎么还钓鱼呢?我大哥可是邀请您去京城呢,怎么你不动身呀?”刚刚从德国回来的陆裕勋穿着一身西装,坐在正在钓鱼的陆荣廷旁边喝着饮料说道。
“我去那里干什么,你以为我还和你一样想要出风头呀,再说了到时候如果风头没出了被别人打爆了头,你再后悔就晚了。”陆荣廷说道,他现在每天在家里带着很不错,而且陆裕光的媳『妇』快要生了,他的大孙子也要降临了,这对于陆荣廷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他哪里还想去北京呀。
“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吧,袁世凯父子不是就好好的吗?他们没事为什么我们有事呢?”陆裕勋问道,虽然他也知道这个时候应该小心一点了,但是对于陆荣廷的话,他还是觉得有些太过小心了,在他看来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
“还是小心点微妙,现在我们和***闹的这么僵,说不住这些人会狗急跳墙呢,要知道他们以前可不就是英国养的一条狗,自从咬沙俄得了一块肥肉之后,就开始越来越嚣张了,不过这一次你哥说要来一次狠得。”陆荣廷并没有看陆裕勋而是一边看着湖里钓鱼的线,一边说道。
“看来这一次我们真的要小心了,不过我觉得也没什么,我哥进京时间也不短了,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弄的差不多了,而且全国的军队我听说进行几次大合练之后也都能够融合到一起了,而且战斗力还能够保持住,说是因为那些兵也是上过战场的,不过就是现在军队的花费太大。”陆裕勋说道,虽然他并不管事,但是对于这些都是他还是很清楚的,不过他并不想要去管,虽然他是陆荣廷唯一的亲生儿子,但是他并不想要去当权,在他看来那样有点太累了,他更想要干一个实际一点的工作,能够看到自己成果的。
“你也别整天想着玩了,我听人说了,你在德国陆军学习的不是怎么好,但是在德国的一些大学还是挺有名的,是不是呀?”陆荣廷问道,他虽然开始隐居幕后了,但是各种资源还是有的,想要调查一个人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我那是爱好学习,陆军那点知识我根本就听不懂,我也不想带兵,再说了就算我想去领兵打仗,你们会同意吗?你们最多是想要让我在后方指挥部队,但是我不喜欢这个。”陆裕勋说道,他对自己父母的脾气很清楚,他们是绝对不舍得当自己受伤的,所以这个上前线基本上不可能了,因此他才不愿意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