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中论·观四谛品》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无自性空”;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诸因缘,既不能容诸因缘,一切法便不得成。也就是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空”不是破坏“有”,“空”是成就“有”、建设“有”。
有些人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所谓“四大皆空”,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此是地大;要有水分来滋养,此是水大;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这是火大;要有和风吹拂,这是风大。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生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而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如地;汗泪、小便等分泌物如水;体温、热度属火;一呼一吸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人才得以生存,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因此说“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吗?
《杂阿含经》云:“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缘会而生,缘散即磨灭。如世诸种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风,阴界入亦然。”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相、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相;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曝晒,觉得眼冒金星……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
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作珍肴美味,趋之若鹜。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地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立,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去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