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同路不同道

袁世凯万万没有想到,太后老佛爷又把他送回了朝鲜。

他一直以为,大清国将永远失去朝鲜!早在成欢战败之前,甚至,早在东学教揭竿而起的时候,袁世凯就坚信,以大清国现有的实力,根本守不住朝鲜。

丢失京城在他预料之中,成欢战败、平壤战败也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黄海上,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打落花流水,举国上下瞠目结舌,袁世凯也只是发出一声轻叹——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甚至,就连鸭绿江东岸,有一支残兵败将守着一座孤城,也在他的预料之中——那是散落在朝鲜的清兵们最后的归宿,他们必然会被日军摧枯拉朽的进攻所碾碎!义州撑了不了几天!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清国的朝廷,居然会把这座弹丸小城,以及城里面那些残兵,看成是大清国未来的希望!

甚至,朝廷中有人把义州看成是甲午战争的转折点!

袁世凯摇头叹息,大清国就如同是一个落水者,胡乱抓到了一根稻草,就以为能救命。

他被太后老佛爷派回了朝鲜,作为钦差副使,前来向义州城里的残兵败将颁发朝廷的圣旨。

同时被派来的,还有一位钦差正使,就是因为得罪了李鸿章而被罢官在家的叶赫那拉那晋。那晋现在被朝廷封为礼部侍郎,官居三品。

据说,朝廷重新启用那晋,是因为,义州城这群残兵败将的主将,是那晋的门生。

袁世凯甚至没有心情去搞清楚那晋这位门生的尊姓大名,因为,在他看来,谁在义州城当主将,其实都逃不掉一个结果——被日本人彻底消灭掉。

大清国的正规军根本就不是一支真正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还不如让日本人全部消灭掉算了!

只有一切从零开始,彻底摒弃掉大清国军队的一切陈规陋习,彻底铲除掉蕴育这些陈规陋习的温床,大清国才有希望锻造出一支真正的现代化军队。

所以,当袁世凯听说一支支清军被日本人打散、消灭,他并没有感觉到悲哀,相反,在他看来,日本人的攻击,如同是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每消灭一支清军,就是割除掉大清国身上的一颗毒瘤。

义州的这支部队,也是一颗行将割除的毒瘤!

袁世凯对这一趟差事,心底里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他不得不来,因为,他这个钦差大臣,不是皇帝选派的,皇帝选派的是叶赫那拉那晋。

袁世凯是太后老佛爷选派的钦差!

向同一地点同一人物,一次派出两个钦差,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太后的,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很明显,朝廷不是把义州城当成是军事据点,而是当成了政治据点!

帝党和后党,在义州这件事上,较上了劲!

袁世凯清楚地记得,在颐和园,太后老佛爷向他和颜悦色地承诺:这趟差事办好了,就把小站那块地腾出来,给他编练新军!

太后的承诺让袁世凯哭笑不得,袁世凯是把新军当成大清国未来的希望,而太后老佛爷,却把新军当成她玩弄权柄的筹码!

可不管怎样,编练新军的事,入不了皇帝的法眼,太后能过问上一句,算是很给面子了。

就这样,袁世凯跟着那晋,出了北京城,来到九连城,然后,坐船渡过鸭绿江,来到义州城。

朝鲜的破败完全超过了袁世凯的想像!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对朝鲜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百姓愚昧,官员不思进取,但不管怎么样,百姓的基本生活还是能够维持的。

然而,袁世凯一踏上鸭绿江东岸,就发现,现在的朝鲜,与一年前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毁弃,田野荒芜,人烟罕见。

战火并没有燃烧到鸭绿江边,而鸭绿江边,却是一派战争的惨烈。

那是清军造的孽!清军已经彻底褪变成了土匪!

袁世凯更加坚定了编练新军,淘汰旧军的决心!

而另一位钦差大臣,叶赫那拉那晋,却对沿途景象毫不关心。

他甚至对袁世凯也没有兴趣。

那晋一路上像个木头人,对袁世凯不理不睬,时不时自言自语几句,袁世凯知道,他是在念叨他那位爱徒的名字,那位爱徒,如今是义州城的主将。

自从接到皇帝的旨意,命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前往义州向周宪章颁布圣旨,那晋就变得神神叨叨的。

不管是在大牢里还是在赋闲在家,那晋的日子一直很平静,他的心情也很平静。

那晋一向把名节看得很重。作为朝廷大臣、社会名流,那晋严于律己,纲常礼仪成了他身体里的血液。

然而,因为周宪章,那晋被李鸿章下了大牢,进过大牢的人,名节自然有亏,可是,也不知是怎么了,那晋的心情,反倒平和了许多,名节之事,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脱离了官场的那晋,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轻松,那个时候,那晋赋闲在家,他好像体会到了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致。

当然,陶渊明先生的悠然,是采菊,而那晋的悠然,则是遛鸟。

每天一大早,那晋就拎着鸟笼子,跑到天桥边,和那些八旗子弟们喝茶遛鸟。八旗子弟一代不如一代,除了遛鸟品茶,他们似乎什么都不会。

他们甚至连做恶霸衙内的本事都没有。

其实,满清八旗子弟真的很可爱,皇帝拿钱养着他们,他们虽然不能皇帝争口气,但也不会去祸害百姓,他们唯一所求的,就是听人家称呼一声“爷”,就算人家心里面瞧不起他们,也没啥。说起来,八旗子弟比其大明王朝洪武爷的子孙,那是规矩多了。

总之,那晋打算做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八旗子弟,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然而,那晋的好日子没过上几天,就被光绪皇帝招进了紫禁城。

皇帝召见,这要是放在以前,那晋必然是激动万分,山呼“皇恩浩**”。然而,那晋遛了几个月鸟,突然发现,面对皇帝,是一件过于沉重的事,沉重的让他提不起丝毫兴趣。

那晋无精打采地进了紫禁城,见到光绪皇帝。很快,他从皇帝的嘴里,听到了他的徒儿周宪章的名字。

从那一刻起,那晋就变得神神叨叨了。他只记得,皇帝命他去义州城,至于去义州城干什么?和谁去?怎么去?他一概忘了个干干净净。

那晋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飞到义州城,见到周宪章。

他突然发现,他原来是如此牵挂那个不争气的徒儿!

赋闲在家的时候,那晋曾经定下一条家规,谁也不能在家里谈国事,尤其不能谈朝鲜!

家人们还以为他被政治伤了心。其实,那晋是害怕听到从朝鲜传来噩耗。

清军在朝鲜连战连败,当官的都逃跑了,当兵的成了日本人的枪下鬼。周宪章是个小兵,要想逃回来,千难万难。

如今,皇上金口玉言,周宪章还活着!

那晋恨不能立马飞到义州城。

一路上,那晋的脑子里就只有周宪章,他甚至忘了,袁世凯和他同行。

他甚至没有想起问一问,袁世凯为什么要和他一起去义州?朝廷派出两位钦差向同一个人颁旨,这意味着什么?

那晋行走如飞,他银白的须发,在秋日的艳阳下,发出阵阵的白光。

不一会,就看见眼前出现了一座官衙。

走在前面的冯国璋停下来,说道:“两位钦差,这就是县衙,周宪章沉睡不起……”

“宪章啊!”那晋一声哭喊,老泪长流,迈步就往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