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钦差大臣
章字营的意见好不容易得到统一,罗鸣芳焦头烂额了半天,实在不想放弃这大好局面,罗鸣芳大喝一声:“冯国璋,你他妈的有话,自己去找聂总兵说去,这是义州城,轮不到你说话!这事就这么定了!现在,恭请张勋张副师长主持章字营大局!”
冯国璋被噎得说不出话来,罗鸣芳这话明摆着,是欺负他手里没兵没枪。
那冯国璋倒也硬气,大喝一声:“老子冯国璋,绝不和张勋同流合污!告辞!”说着,大步走出了粮库。
张勋望着冯国璋的背影,暗暗冷笑,这副师长当定了!一个冯国璋不过是螳臂当车。
现在要做的事,就是把整个章字营的八千多人,全部收入囊中!
张勋已经打听过了,周宪章昏睡不醒的原因,是他的小美人死了。这周宪章倒是个情种,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作为率领千军万马的将领,如此多情,他就算醒了,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张勋只要坐稳了副师长的位置,慢慢把周宪章的人一个个清除掉,这支部队就是他的了,周宪章就是醒了,也奈何不得他!
张勋意气风发,走上土台,咳嗽一声,说道:“蒙各位推举,爷当上了副师长!如今师长周宪章病体欠安,爷暂时代理师长的指挥权,爷丑话说在前面,爷向来以铁腕治军闻名,奉爷的将令者,爷敬重,谁要是不服从爷的将令,可别怪爷翻脸不认人!”
张勋刚才还是一口一个“在下”,这一当上副师长,马上是一口一个“爷”。
众人面面相觑,这才发现,这个张勋不是个善主。可张勋当这个副师长,大家都是举了手的,众人无奈,只得俯首聆听。
张勋越发得意,说道:“现在,爷宣布,章字营整编为一个师,下设四个团,一个师直属营……”
忽听粮库外一声传来高呼:“圣旨到!”
众人都是一愣,义州城在鸭绿江东岸,是在朝鲜的地盘上,这圣旨从何而来?
张勋反应够快的,厉声喝道:“狗日的,这肯定是朝鲜京城里那个傀儡皇帝发来的圣旨,来招安咱们!妈的,李熙这个窝囊废,连各女人都搞不定,有了日本人撑腰,也他娘的狐假虎威传什么圣旨了!来人,给我把外边那些个假传圣旨的家伙,一概砍头,把首级全都挂到城门上,以壮军威!”
左右答应一声,正要动手,却见冯国璋从门口大踏步走了进来,指着土台上的张勋喝道:“张勋,你他妈的杀人杀顺手了,逮着谁都敢杀!门外是我大清国的钦差!全体出门迎接圣旨!”
“胡说八道!”张勋还在沉浸在当副师长喜悦当中:“义州城是朝鲜的地盘,朝廷钦差从何而来,一定是你冯国璋暗通日本人,义州城是我张勋说了算……”
张勋还没说完,粮库里众人早就跑了个一干二净,只剩下张勋一个人站在土台上,张勋这才发现情况不妙,急急忙忙跳下土台,跟着众人跑了出去。
只见外面的场地上,一队人马,旗幡招展,衣甲鲜明,正是大清国的装束,场地中央一面绛红色大旗,大旗下站着两位身着三品朝服的大清官员,一位身材魁梧,留着浓密的八字胡,年岁三十多岁,颇为干练;另一位则是一位身材瘦小的小老头,须发皆白,摇头晃脑,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文人的酸臭气。
张勋这才明白过来,来人正是大清国的钦差,而且,品级极高。张勋慌忙跑到众人前面,跪地磕头:“臣张勋率章字营……”
“周宪章在哪里?”那精瘦老头不耐烦地打断了张勋的话。
“周宪章身体欠安,如今在县衙里养病,臣张勋暂时代理……”
“去县衙!”老头不理张勋,转身就走,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官员跟着老头就走。
冯国璋急忙跑到两位钦差大臣前面:“袁大人,那大人,末将前面带路。”
众人不敢怠慢,急急跟在两位钦差的身后。
张勋心头咯噔一下,不由得瞄了那中年钦差一眼,心中倒吸一口凉气,那人莫非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是李鸿章一手提拔的得力干将。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军东渡朝鲜,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战斗中,袁世凯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年仅23岁的袁世凯就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驻朝日军趁机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朝鲜期间,让朝鲜高宗按照藩国礼仪迎接上国钦差,明确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他还防止朝鲜向外国借款、阻挠朝鲜向西方国家派驻公使。
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鲜国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清廷中也不断有人弹劾他。1888年1月朝鲜国王李熙致函请求清廷撤袁世凯,随后朝鲜驻华官员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请求李鸿章换人。清廷内的张謇、张佩纶等也曾攻击袁世凯“侈然自大,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李鸿章力排众议,不仅让袁世凯继续留朝任职,并于1890年2月给袁世凯写了“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评语。
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日本人视起为日本扩张朝鲜的最大障碍,曾经多次派人暗杀袁世凯,但都没有成功。
袁世凯是大清国少数保持头脑清醒的官员之一,他不仅对朝鲜局势有着明确而清醒的判断,对于清军和日军的差距,也非常清楚,战争爆发前夕,和李鸿章一样,他对于战争的结局表示悲观,但和李鸿章不一样的是,李鸿章竭力希望通过外交途径避免战争,而袁世凯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战败也不可避免!
袁世凯的观点是,大清国需要一场失败!
通过战争,哪怕是通过惨烈的战败,彻底清算大清国腐败的军事体系,革除现有的八旗绿营湘淮军,建立新军,走上一条强国强军之路。
为此,从朝鲜回国后,袁世凯没有参与到朝鲜战争的事务中,因为,他相信,这场战争大清国输定了!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一整套编练新军的建议。
当然,他的建议没有得到光绪的认可,光绪还沉浸在大清国击败日本雄踞亚洲的美梦中。
袁世凯的奏折如石沉大海,正当他百无聊赖的时候,园子里的太后老佛爷想起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