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政府虽然实施了大力度的改革,要医治“德国病”和解决失业问题,但改革最终并未使德国经济和就业状况好转,反而激起了人民的抗议。当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以微弱优势取得2005年大选胜利,并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时,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是一个经济上的烂摊子:经济停滞不前、500多万人的失业大军、社会福利的高额支出、持续上升的国债、超出欧盟规定的财政赤字。这种状况迫使默克尔上台后就宣布,要继续进行财税领域的改革,首要目标是尽快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由于在大联合政府中社民党获得了包括劳工部在内的八个部长职位,这决定了默克尔时代的财政改革将延续施罗德政府的改革方向,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面对上台后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默克尔政府采取了限制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补贴的政策,以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2006年5月,新政府通过财政改革方案,主要措施是:提高增值税,从2007年1月起增值税从16%提高到19%;取消一次性上下班交通补助,改为21公里以上部分每公里补助30欧分;降低存款收入中免征利息税的部分;增设高收入附加税,将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未婚)和50万欧元(已婚)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42%提高到45%;缩短儿童补助金的发放时间,从目前的27岁缩短至25岁;取消山区工人补助。德国的税收改革逐步向“高增值税、低所得税”方向发展。到2006年,财政改革成效显现,赤字率降到2%,2007年新政府基本实现了财政平衡的目标。

自德国统一以来,巨额出口是拉动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内需不足却使经济增长乏力。默克尔政府采取了促进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如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可分期付款,举办各种消费品展览会推销商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政府大力削减企业税负,使企业整体税负低于美国和日本的水平。例如,将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的失业保险费率从6.5%降至4.5%,减低企业遗产税等。

默克尔政府延续施罗德时代的思路,继续推进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6年7月,执政的联盟党和社民党就进一步医疗改革框架达成协议,出台《医疗改革要点》,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设立一个健康基金,该基金成为新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该方案标志着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将从现收现付向基金积累过渡。此外,德国还积极发展私人医疗保险。2010年,法定医疗保险公司共约600余家,覆盖近90%的德国民众,私人保险公司约有53家,覆盖了9%的德国民众。从2009年1月起,私人保险公司必须提供一项“基本服务”。“基本服务”的内容要参考法定医疗保险公司的服务项目,并对所有投保者提供同质服务。除了“基本服务”项目外,私人保险公司仍旧可以提供其他服务项目。其次,要实行全民医疗保险,把6万名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体系。默克尔政府计划逐步减少养老保险缴纳比例,到2012年将由工资的19.9%下降到19.6%。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德国继续推动制定有利的家庭政策,如提高父母抚育金、加大对特定家庭的财政资助。从2007年起,每生育一个孩子,家庭就可获得政府2.52万欧元的生育奖金。

面对最为棘手的失业问题,默克尔政府采取了比上届政府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德国主要的失业人口是老年人、青年人和低技能者,因此默克尔的就业政策主要针对这三类人群。2006年9月,德国内阁通过“50+”计划(Perspektive50plus),通过各种资助提高老年人的就业率,目的是到2010年将50岁以上人员的就业率提高到55%。如果一个失业的老年人同意接受低于其失业前收入的工作,政府将给予部分补助,在再就业的第一年是新旧工资差距的50%,第二年是30%,两年期间免交90%的养老保险。政府还向雇用老年人的雇主提供一到三年的补助,放松对雇用老年人的企业的限制。政府积极促进对青年人和低技能者的职业培训,从2008年起向企业发放培训奖金。

默克尔政府还对施罗德时代实施的“哈茨”方案进行了修正。新的失业金方案中,超过50岁的失业者可以领取15个月的“失业金Ⅰ”,超过55岁的失业者可以领取18个月,超过58岁的失业者可以领取24个月。政府还大力削减失业保险费比率,减轻企业负担。从2008年1月1日起,失业保险费比率从6.5%减少到4.2%,今后将降到3.5%。默克尔反对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以免促进各行业工资的普涨,导致企业裁员、增加失业。德国企业的劳动成本因此增长放缓。

二、2006年之后德国经济的复苏

德国经济在经历了统一之后、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长期低迷后,终于在2006年引来了转机。默克尔执政时期的德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德国经济在2009年出现大幅衰退,但2010年德国经济又开始强劲复苏。下表反映了2006—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德国就业形势逐步好转,失业率大大降低。当年就业人数达3908万人,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失业人数降为360万人,相比较高峰时期的500万人已大大减少。德国经济的好转得益于世界经济的拉动和前后两届政府不懈推动的财税改革。由于全球尤其是欧洲经济的整体发展,使“贸易立国”的德国从中受益匪浅,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默克尔政府延续了施罗德时代的改革方针,持续数年的社会福利和劳动力市场改革至此发挥了作用,改善了德国境内的投资环境,刺激了经济增长。

2008年,源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德国经济严重受创,尤其表现在出口锐减和大规模企业倒闭。2009年,德国有超过3万家企业倒闭,出口同比下降了20%,这导致德国经济再度出现大幅度倒退。除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受到重创外,实体经济核心产业包括汽车业、机械、化工等行业也受到严重波及。2009年2月,默克尔政府通过了500亿欧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这是战后德国出台的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500亿欧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通过了一项允许强制国有化的法律草案,给予政府征收国内银行股份的权力,避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

金融危机结束后,德国经济在2010年再度强劲复苏,在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欧元区一枝独秀。帮助德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仍然是出口。德国经济部特别指出,德国向中国、俄罗斯、拉丁美洲以及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出口要明显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而这些经济体正是2010年世界经济的引擎。除地域优势,行业优势也让德国出口复苏强劲。德国出口的四大产业分别为中间产品、资本货物、汽车以及机械产品,正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急需的产品。

德国企业还牢牢占据着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高端市场,这得益于历届政府长期坚持的“以科技立国”的方针。默克尔政府尤其注重提高德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希望保持德国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以此作为未来德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默克尔的倡议下,大联合政府成立了“创新与增长咨询委员会”和“经济界科研联盟——面向未来市场的科技研发”两大交流平台,实施“高科技战略”,以更好地统一协调包括教育研究、经济、卫生和环境等在内的政策,使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2010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联邦政府在2006—2009年间为科技创新提供约150亿欧元资金,大力促进生物与基因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光学技术、纳米和微电子系统技术、环保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政府还以“公私合营模式”成立高科技创业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融资,弥补德国市场上在企业创建初期的融资不足。该基金主要通过参股方式扶持新成立的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单项最高参股金额可达100万欧元。此外,政府还积极扶持中小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新。联邦政府与各州协商制订了一个共同的2020年高校协定,具体包括在联邦、州和市三个层面上挑选40家培养后备科学家的博士站、30家专题研究中心以及10所大学来促进尖端科技研发,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在德国经济强劲复苏中再次展示了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