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日报》1997-09-22。
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01-07。
胡锦涛:《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07-07-2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1。
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01-02。
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日报》2010-07-24。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2011-10-19。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07-0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07-0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09-28。
《中办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人民日报》2010-05-14。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论著
陈登才:《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孚威主编:《井冈山精神——中共革命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邢志第:《孔繁森精神与干部价值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编写:《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郭德宏:《永恒的延安精神》,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编,《西柏坡精神——学习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马新发、雷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傅治平:《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黄宏、林仁芳主编:《古田精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丁凤云、黄宏主编:《沂蒙精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周勇主编:《红岩精神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雷莹:《不朽的丰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嬗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曾耀荣:《永恒的光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来永宝:《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肖力:《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郑晓江:《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孔庆榕、鲁开垠:《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长存:《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金龙:《改革开放与民族精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黄光学:《革命精神修养》,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六年[1967]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年版。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叶中:《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视野》,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朱志敏:《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李君如:《李君如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朱志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锦坤:《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尚桂:《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曼丽译,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熊思东:《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叶险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林元:《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丰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建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国臣:《理想 信念 信仰》,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蒋广学:《创新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龚海泉、饶定轲:《当代大学德育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中之、石书臣等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张南生:《新时期大学生品格与品格塑造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杨新起、吴一平:《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成:《大学校园文化嬗变和构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进海:《新闻舆论与大众传媒》,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刘建明:《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一个社会心理学者的观察和思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
尹丽春:《科学学知识图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译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布兰察德:《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四)其他著作
《周易》。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老子》。
《庄子》。
《圣经》。
《宋元人译四书五经》上册,中国书店1985年版。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年版。
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傅佩荣:《易经与人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五)论文
王兰生、李英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12期。
孙书平:《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之实践强化》,《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第12期。
王成兵、张志斌:《认同危机:一个现代性问题》,《新视野》2005年第4期。
李辽宁:《论社会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李宝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公众认同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胡俊:《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1期。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7期。
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秋石:《弘扬革命精神》,《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2期。
杨泽科:《让革命精神世代永传》,《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周玲:《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三者间关系的思辨》,《前沿》2006年第9期。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8期。
李玉妹:《红旗飘扬屹立不倒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广角》2010年第8期。
程伟礼等:《永葆执政党的革命精神与创新活力》,《解放日报》2011-06-13.
张全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振奋革命精神》,《中华魂》2011年第12期。
姚桓、孙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新视野》2012年第1期。
姚桓:《创新思想教育 弘扬革命精神》,《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朱争平:《把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总开关”》,《解放军报》2008-10-21。
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郑金洲:《关于新形势下党员理想信念问题的调研报告——领导干部眼中的党员理想信念》,《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谢孝荣:《试论雷锋精神的历史价值》,《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90年第4期。
郜世杰:《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中国建设教育》2008年第2期。
白彦刚:《弘扬雷锋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戴焰军:《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3期。
黄宏:《关于雷锋精神本质的断想》,《前线》2012年第3期。
宋萌荣:《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3期。
张荣华:《论张思德精神》,《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贾磊磊:《张思德:弥补现实精神缺失》,《光明日报》2004-9-22。
梁宇:《对新时期弘扬张思德精神的研究———以南充为例》,《社科纵横》2011年第9期。
高学栋:《论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王京跃:《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闫玉凯:《论白求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时代内涵》,《学理论》2010年第4期。
王健:《论白求恩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世纪桥》2010年第24期。
马秋芳:《时代呼唤白求恩精神的重塑与再现》,《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5期。
李白云:《新时期需要白求恩精神》,《医学信息》2011年第7期。
张富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愚公移山精神内涵解析》,《新东方》2005年第7期。
李君如:《愚公移山给我们的启示》,《党建》2005年第8期。
何风:《领导者不可学愚公》,《共产党员》2010年第7期。
詹丹:《愚公形象的寓言式解读与现代主体的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余品华、尹世洪:《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及其时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
张英琦:《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8期。
涂平荣:《井冈山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理性反思》,《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姚才来:《论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博采》2009年第5期。
余伯流:《井冈山精神再解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李忠:《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白杨:《新时期以井冈山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高教高职研究》2010年4月下旬刊。
戈超:《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知识窗》2011年第10期。
刘浩林:《井冈山精神的政治伦理价值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李小三:《井冈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刘延年、丁德科:《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代价值》,《理论导刊》2006年第1期。
茅娜翔:《论延安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陈海英、徐会芝:《论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郝凤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弘扬延安精神的基本经验及主要启示》,《中华魂》2011年第4期。
赵兴:《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论析》,《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
梁艳:《用延安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和有效途径》,《教育与职业》2012年2月中旬刊。
靳海岭:《古田会议精神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党史博采》2007年第8期。
来永宝:《古田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尹慧:《古田会议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迪》,《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杨玉凤:《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黎昕:《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农艳春:《弘扬百色起义革命精神 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第18期。
范浩卿:《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田克勤:《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价值》,《新长征》2005年第2期。
杨仲林:《论遵义会议精神》,《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龚育之:《纪念五四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
刘俊彦:《从五四精神看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德育》2009年第5期。
范应力:《“五四”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6期。
刘春艳:《浅谈五四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巩固与提升》,《世纪桥》2010年第11期。
赵志宇:《以五四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左群、于鸿超:《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冯振华、管虹:《学习革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论学习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9期。
葛晓霞:《试论长征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经济师》2008年第5期。
博岚岚:《浅议长征精神的时代性》,《湘潮》(下半月)2011年第2期。
田小莉:《试述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陈伟平:《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庞博:《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经济视角》2011年第6期。
李后强:《弘扬长征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陈华林:《用红安精神推进先进性教育的开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世纪桥》2007年第2期。
吴琼英:《大力弘扬红安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世纪桥》2009年第1期。
王跃勇、陈蔚:《论“红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
余红军:《浅谈红安精神的资源共享》,《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
李良明:《论红安精神》,《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黄宁:《论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厉华:《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周勇:《论“红岩精神”》,《探索》2009年第3期。
胡元聪:《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王书艾:《浅谈红岩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1期。
史耀清:《民族精神的瑰宝——论太行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前进》2005年第7期。
申维辰:《论太行精神的形成》,《山西日报》2005-09-02。
张民省:《论太行精神的历史地位》,《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
苑朋欣:《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李建华:《论沂蒙精神的发展与时代意义》,《北方文学》2011年第5期。
路波、李振祥:《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求索》1996年第4期。
余小勇:《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及其现实启示》,《前沿》2011年第12期。
白元达、陈宗良、康彦新、陈丽芬:《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和现实意义》,《党建研究》2003年第2期。
孙英:《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科学》2003年第19期。
刘青琬、杨惠欣:《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秦丽君、吴瑞红:《让“西柏坡精神”薪火相传》,《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张彦台:《论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升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王荣丽:《论西柏坡精神的五大内涵》,《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
董康成:《西柏坡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冠群:《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7期。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思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4期。
蔡秀平:《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基本策略》,《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马英林、马长杰:《铁人精神形成的历史分期及其意义》,《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李德民、马英林:《铁人精神的当代意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陈爱国:《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领导科学》2009年第5期。
赵松山:《深刻领会焦裕禄精神的科学内涵》,《开封日报》2009-6-17(5)。
付艳辉、赵曙光:《刘英俊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黑龙江档案》1999年第3期。
叶春涛:《红旗渠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论坛》2008年第3期。
冯菲:《论红旗渠精神》,《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向巧:《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科技致富导刊》2011年第18期。
胡虹霞:《抗震救灾精神的伦理意蕴》,《理论探索》2009年第1期。
梁英:《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李正军:《高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德育价值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罗惠兰:《论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江西日报》2009-05-11。
唐哲:《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梧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熊敦邦:《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马天云:《载人航天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2期。
王洪鹏:《“两弹一星”精神》,《青年科学》2010年第5期。
马建光:《论“两弹一星”科技精英群体师承效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期。
廖承仁:《孔繁森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付宁生:《时代需要孔繁森精神》,《共产党人》1995年第8期。
张兆本:《孔繁森精神的时代特色》,《人民论坛》1995年第5期。
吉宣文:《论孔繁森精神》,《求是》1995年第15期。
罗凤琳:《略论改革开放精神及其对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
任文启:《以改革开放精神引领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改革开放精神永不过时》,《广州日报》2011-07-06。
吴崇恕:《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8期。
张学松、张书义:《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天中学刊》2002年第2期。
陈玉君:《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其培养研究》,《前沿》2003年第12期。
余潮青:《大学生道德:问题、原因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6期。
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廖官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前沿》2007年第2期。
陆卫斌、梅丽君:《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孙丽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王向民、刘素娟:《非均衡结构:当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状况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
田霞、王永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
齐杏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实证研究》,《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1期。
艾四林、吴倬等:《深化新课程体系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1期。
李光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变异》,《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2期。
罗建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2期。
姚永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尹成江:《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探索》,《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求是》2004年第18期。
金鑫:《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何海兵:《“红色社团”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胡振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革命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第4期。
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郝英杰、赵治、王集令:《谈红色影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0期。
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李曼丽:《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2期。
杨春梅:《关于通识教育的路径》,《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读书》2006年第4期。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读书》2006年第4期。
黃慧英、卢杰雄:《通识教育之理念、课程结构与体制的关系》,见刘国强、王启义、郑汉文主编:《华人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办公室2007年版。
叶青春:《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彭旭:《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8期。
刘旭、梁婷:《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及实施研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