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宗北伐
太平兴国七年,距离宋军北伐失利,已然过去了两年。
经过两年的发展,汴梁较之往日兴旺繁华的气象犹有过之,更上层楼。汴河两岸,别墅河房,雕栏画槛,绮窗珠帘,富丽堂皇。夜晚的时候,灯船来去,宛若火龙,船内丝竹歌吹,自聚宝门至通济门水关,喧闹达旦。
大街上,织缎、绫裱、罗绢、绉纱、丝棉、绒线、头巾、荷包、颜料与染坊,一家家店铺比肩而立,往往是一个上端行业的兴起就会带动一条龙的行业兴起,汴梁百业兴旺,生机勃勃。
汴梁最繁华的南关码头街市,一行三人缓缓而行,东张西望,看来十分的悠闲。瞧他们摸样,是三位达官贵人。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年过四旬,气度雍容的男子。他天生五短身材,一张煤炭似的黑脸,膀大腰圆。然而此人顾盼之间,却自有一种居上位久矣的气派。
后面跟着的两名男子,其中一人四十上下,白面短须,背负着双手,其雍容不在之前黑面男子之下。另一人年过六旬,胸前三尺长须飘飘若仙,虽然年迈,却透露着一股不亚于年轻人的精神劲。
汴梁百姓见多了达官贵人,一瞧这三人气质,就晓得是一户极尊贵的人家,闲来无事,游逛市井,所以那些沿街叫卖,店前拉客的生意人便不敢上前打扰,三人自顾行走,倒也逍遥自在。
一路走过,只见各色店铺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两年来的休养生息,使得许多外藩的商人也进驻汴梁,一些高鼻子蓝眼睛异国他乡的藩人时有经过,百姓却已见怪不怪,不以为奇。
长须老者紧跟在黑脸贵人身后,不苟言笑,品评着街边的店铺,“官家治下国泰民安,百业兴隆,这些年以来,我大宋国力比之太祖初建国时不知强了几倍。百业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官人你看,这家兜售兵器的铺子就是从西边来的,他打造的许多藩人兵器,都是我大宋匠人所不知的。”
黑脸贵人微笑点头,说道:“三司那边报给朕的赋税的确增收了不少。尤其是这南关码头,每个季度带来的利润在汴梁的利润总和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白面男子眼珠一转,接过话拍手笑道:“不错,想必唐宋此人自己都不曾想到,他随意的整动,如今却造就了汴梁的一个聚宝盆。”
身前的黑脸贵人听了,眸中不禁流露出震慑四方的杀意。
这一行三人,正是赵光义、潘美和程德玄。
赵光义忽的止步,面色凝重摸了摸鼻子:“唐宋还活着,这是卢多逊给朕带回来的唯一一个有用的消息。我本以为此人已经在丰州化为一具无名尸首,想不到他失踪良久,却又在辽国冒了出来。”
程德玄似笑非笑的看向赵光义:“一条没有牙的狗,虽说兴不起什么大风浪,可是让他在眼皮底下苟延残喘,想必官家也咽不下这口气。”
“知我者禹锡也。”赵光义驻足沉吟片刻,说道:“禹锡,韩国公,你们觉得以我大宋如今之国力,伐辽可否?”
潘美应了一声,沉声道:“老臣以为如今时机尚未成熟,贸然发兵恐会损失惨重。不过官家若是真有意北伐,老臣倒是也有一策献上。西北庞籍归附未久,尚未看出有何不轨之心。官家何不令他尽出定难军精锐,做伐辽之先锋,再任命一位将领率我国大军跟进,如此,辽国疲于招架,再无余力顾及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神色有些古怪,倒没有急着去回答潘美,反而沉吟片刻,又走了起来。
“许久不曾这般悠闲了,两位爱卿,再陪朕走走。”
程德玄跟上去,忽的一笑道:
“其实官家对庞籍的猜疑不亚于对唐宋吧。”
“嗯。庞籍此人,阴险狡诈,李继迁诺大的西夏国,被他反手间夺去所有。如今他虽然名义上归附了朕,然而定难五州的兵权、财权、任免权,他全部握在手上,一样也没有交给朕。这样的狼心狗肺之人,朕如何信得过和他合作?”
“官家,其实不然。以臣下所见,庞籍和唐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程德玄忙上前一步,一边随赵光义前行,一边对他说道:
“庞籍是个以利益为重的人,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今定难五州在手,他受封太师,已然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若是说还有什么能威胁到他的,那就是唐宋这个人。以唐宋在夏州的号召力,一旦归来,庞籍是否还能震慑住就难说了。这一点,他和官家,是站在一边的,那就是唐宋必须死。”
“唐宋就和庞籍不同,此人行事不按常理,且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然而越是这种人,做起事来越是可拍。此人虽不学无术,然而却往往能想到许多奇谋怪招。他扶持出了一个李继迁,如今又深受萧绰信任。若是任他留在辽国,或许,我大宋伐辽的计划就只能一拖再拖了。唐宋一日不死,我大宋一日不得安宁。”
赵光义嗤的一笑:“禹锡,你对这个唐宋怨念颇深啊。句句不离要他死,难道你和此人有过什么过节?”
“在下如此,全是因为唐宋曾经在朝堂上对官家说的那些狂言。”
不可说,不可说,潘美还跟在身边呐。程德玄稍微一指点,赵光义顿时脸色更黑了,忽的咬牙道:
“朕已然有了决定。联络庞籍,一旦消息传回来,马上准备着手北伐之事。”
程德玄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拱了拱手,不再多言。赵光义话说完,忽的又转过身面向潘美,问道:“韩国公,你战功显赫,深谙兵法,这伐辽的统帅非你莫属了。”
潘美急忙欠身道:“承蒙官家厚爱,老臣必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韩国公忠心可鉴,只是有了统帅,还需要左右两位先锋,不知韩国公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臣愿以性命保举两人为先锋。此二人乃太尉杨继业、河西行营都部署李继隆。“
“杨太尉素来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由他来做先锋的确是当得。只是这李继隆素无战功,职位低微,任命他为先锋何以服众?”
潘美的眼中渐渐升起一丝忧虑,沉声应道:
“官家,老臣今年六十有一,杨太尉也只比臣小五岁,反观辽国,耶律斜轸、韩德让等人俱在壮年,老臣觉得是时候着手培养我大宋的青年才俊了。不然等老臣等撒手西去,我大宋要靠谁来为官家分忧呢?”
赵光义先是一怔,继而默默的点了点头。
“呵呵,官家不必担心,臣保举李继隆,也是因为此人有过人之处。此人乃是李处耕之子,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老臣与他见过几面,观其用兵颇为老道,官家尽管可以放心。”
“嗯,就如此。天色不早了,回宫吧。”
赵光义说完,摆了摆袖子,转身回去。人群中早迎过一群扮做普通士子文人、贩夫走卒的侍卫来,又赶一辆马车,赵光义登车,刚刚进入车中坐下,忽又一掀轿帘儿,探出脑袋,沉闷道:
“卫国公石守信稳定秦州,现在功德圆满,又把大权交出来,任由朕委派。他膝下儿子石宝兴、石宝吉素来以勇武见称,此次伐辽,不妨让他们也跟去,想必一定会有所助益。”
“官家慧眼如炬,臣恭送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