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日后,谋刺元凶伏法,齐国为苏秦举行了最为隆重盛大的葬礼。

山东六国与仅存的二十余个中小诸侯,都派出了最高爵的送葬特使。张仪则以秦国丞相身份,做了参加葬礼的秦国特使。洛阳周室也派来了天子特使与三千人的葬礼仪仗,为这个洛阳布衣名士的不世功勋,“赐公国葬礼,以昭其德”。加上齐国隆重仪仗,整个葬礼仪仗铺排三十余里,直达苏秦陵墓。临淄人倾城出动,哭声盈野,天地为之变色。齐国星相家甘德目睹了葬礼盛况,感慨万端道:“苏秦上膺天命,下载人道,死之荣耀犹过生时,千古之下无出其右也!”

葬礼之后,齐国渐渐平静了下来。

这一日,孟尝君兴冲冲来说:“张兄,孟老夫子要来临淄了。”张仪不无讥讽道:“又想来做齐军教习了?”孟尝君摇头:“这次孟夫子从燕国来。你说他意在何方?”张仪笑道:“身出危邦,又入其邻,还能作甚?”孟尝君知道,张仪对孟子历来没有好感,转圜笑道:“张兄,孟夫子还是有些见识也。”张仪道:“孟夫子有见识,何消你说?若去了学霸气,再去了迂腐气,老头子倒确实令人敬佩。”孟尝君哈哈大笑:“去了霸气迂气,还有孟夫子吗?不说了,明日齐王与孟夫子殿议,请你我主陪,你只说去也不去?”

“齐王做请,何能小气不前,自当陪你受苦。”张仪心不在焉笑了。

此日过午,孟子车队进入临淄。

齐宣王仿效当年齐威王之法,率领群臣与稷下名士到郊亭迎接,并在临淄王宫正殿举行了隆重的接风大宴。白发苍苍的孟子与齐宣王并席而坐,左右是张仪与孟尝君。厅中群臣名士罗列,是名家大师绝无仅有的礼遇。孟夫子雄辩善说,席间侃侃而谈,历历诉说了所过之邦诸多见闻,对各国君主略加评点,挥洒自如,不时引起举座笑声。齐宣王看重敬贤之名,又是第一次与孟子直面对答,对孟子学问气度敬佩有加,更对孟子的君王评点大有兴趣,谦恭笑道:“先生常过大梁,不知魏王近况如何?”

“魏王嗣者,实非君王气象也。”孟子非但直呼魏王名讳,且公然显出轻蔑笑意,举座皆是一惊。“先生此言,可有佐证?”齐宣王依然面带微笑。孟子矜持从容道:“与魏嗣对答,人无以敬之。彼问:‘天下何得太平?’我答:‘天下定于一,自得太平。’彼又问:‘定于一者何人也?’我答:‘不好杀戮,仁者定于一。’彼又问:‘不行杀戮便无征战,谁愿拱手让位,使仁者定于一?”我答:‘天下庶民皆愿之。禾田大旱,人望云霓,大雨但落,枯苗勃勃而起,其势何人堪当?’此等之王,此等之问,何堪为王矣!”

孟子悠然说完,座中一片默然,没有孟子所熟悉的惊讶赞叹之声,甚至也没有激烈反对与锐声辩驳,泥牛入海般无声无息。这在讲究论战无情的战国,尤其在论战之风炽热的百余名稷下名士在座的场合,可说是罕见至极。偏孟子浑然无觉,已经有些混沌的眼神高傲地扫视了大殿一圈,悠然一笑道:“孟轲游历天下四十余年,阅人多矣!唯以仁政王道为量人之器,无得有他也。”

齐宣王岔开了话题:“先生从燕国来,燕国仁政如何?”

“燕国乱邦无道,何谈仁政?”孟子喟然一叹,“奸佞当道,庶民倒悬,此皆苏秦之罪也!”一言落点,稷下士子群便生出嗡嗡议论之声,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向了张仪。苏秦新丧,张仪岂能容得孟子亵渎苏秦?然看张仪,神色淡漠,只径自饮酒。孟尝君却一眼看到,那根细亮的铁杖在案下抖动着。

齐宣王对孟子评判颇有不悦,岔开道:“先生以为,如何安定燕国?”

“置贤君,行仁政,去奸佞,息刀兵,燕国自安。”

孟子再没有触及难堪话题,齐宣王松了口气道:“先生所言,天下大道。敢问先生,如何能置贤君、行仁政、去奸佞、息刀兵?”孟子微微皱起了眉头,苍老的语调分外矜持:“上智但言大道。微末之技,利害之术,唯苏秦、张仪纵横者流所追逐也,孟轲不屑为之。”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目光齐刷刷聚向了张仪。齐宣王一时愣怔了。

“孟夫子名不虚传,果然大伪无双也!”

张仪应声而起,一句悠然犀利的评点,殿中轰然炸开,嗡嗡议论不绝——方今天下,谁敢直面指斥孟夫子大伪无双?若是别个名士,齐宣王一定阻止了,毕竟孟子天下大家,何能让他如此难堪?可这是名重天下的张仪,是声威赫赫的秦国丞相,且孟子挑衅言辞在先,何能公然拦阻?

孟子极不舒坦,沉声问道:“足下便是张仪?”

“微末之技,利害之术,纵横者流,张仪、苏秦是也。”

孟子多饮了两爵,此刻面红耳赤如坐针毡。四十余年来,孟子周游列国,虽无一国敢用,名气却越游越大,渐渐地也不寄厚望于任何邦国,悠悠然成了一个超脱传道的大宗师。如此一来,反倒是放开说话无所顾忌,正合了孟子的傲岸本性,也使孟子的雄辩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孟子资望更深,各国皆奉为大贤宗师,孟子更是挥洒自如,往往对陪宴士子与官员不屑一顾,只与君王问对应答,俨然布衣王侯一般。常常是宴席结束论答散场,孟子才问万章,今日来者何人?论辩者何家弟子?若非万章一班弟子因要记录孟子言论,刻意记下了应对陪同者姓名而后告孟子,孟子当真是目中无人一片混沌了。今日入得临淄,孟子也是对大片冠带不屑一顾,甚至连丈许之遥的主陪——张仪与孟尝君,也是漫不经心,不知何人坐在那里。就是说,孟子压根儿就没想到能在临淄碰上张仪。及至那个铁杖高冠者站了起来,甩出“大伪无双”四字掷地有声,孟子才蓦然闪念,此人必是张仪无疑。

仿佛冥冥之中定数,孟子被誉为“大才雄辩,天下无对”,张仪则有“天下第一利口”名号。偏这俩人但见便有口舌之战,竟如生死纠缠之宿敌一般。二十多年前,孟子在大梁讥讽纵横家是妾妇之道,被刚刚出山的张仪猝不及防地痛斥了一顿。从此,孟子对张仪、苏秦厌恶至极,内心却实在有几分说不清的忌惮。虽然,孟子还是每说大道必骂纵横策士,却再也没有说过“妾妇之道纵横家”那句话了。今日原本是孟子说得口滑,又滑上了贬损纵横策士的老路子,却不意偏偏撞上了张仪在场,又遇苏秦新丧,孟子便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虽则心中忐忑,孟子从来没有退让致歉的习惯,振作心神,一开口气度沉雄道:“大道至真,不涉得失。末技卑微,唯言利害。以利取悦于人,以害威慑于人,此等蛊惑策士,犹辨真伪之说,岂非天下笑谈耳?”

“孟老夫子,何其厚颜也!”

张仪站在当殿,手中那支细亮铁杖直指孟子:“儒家大伪,天下可证焉。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爱,你孟轲骂作无父绝后。杨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老庄超脱,你孟轲骂作逃遁之说。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末技细学。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平心而论,儒家自己究竟何物?你孟轲究竟何物?一言以蔽之,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日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过一个有用谋划?儒家竟日高谈宪章文武,解民倒悬,见诸民生,却主张回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孟轲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见诸国政,却维护周礼而贬斥法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分明大伪欺世,何有堂堂正正之气哉!儒家大伪,更有其甚,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正人君子。但观其行,却孜孜不倦谋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不知所终。究其实,利害之心者,天下莫过儒家也!趋利避害,本是人性大道,亦是国政大道。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无视邦国利害,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使民众邦国皆如阉人一般。食而不语、寝而不语、坐怀不乱等等,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热血为何物的木头,硬是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了一具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阴有所求,却做文质彬彬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于是骂尽天下!更有甚者,儒家公然将虚伪看作美德,公然引诱人说假话:为圣人隐,为大人隐,为贤者隐;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顺服从,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终,使民人不敢发掘丑恶,不敢面对法治,沦为无知茫然之下愚,使贵族永远欺之,使尔等上智永远愚弄之!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

张仪嬉笑怒骂,大殿中鸦雀无声,唯闻张仪激越的声音绕梁游走:“自儒家问世,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亦步亦趋,因循拘泥。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儒家至大,无人敢用吗?非也!说到底,谁用儒家,谁便灭亡!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国理民,天下茹毛饮血!孟夫子也,也许后辈子孙忽然不肖,忽然想万世不移,忽然想教国人泯灭雄心,儒家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长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然则,那已是千秋大梦了,绝非儒家生身时代之真相!儒家在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一群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哈哈哈哈哈哈哈……”末了,张仪仰天大笑了。

大殿如同幽谷,唯闻孟子粗重喘息之声。孟子想反驳,想痛斥,却对这种算总账的痛斥骂词无处着力,想愤然站起拂袖而去以示不屑,脚下却软得烂泥一般。眼看张仪张牙舞爪哈哈长笑,孟子竟不能立即做振聋发聩的反击,论战如斯,已是全军覆没,皇皇儒家赫赫孟轲,岂容得如此羞辱?大急之下,但闻“哇”的一声,孟子一口鲜血喷出两丈多远。对面张仪、孟尝君猝不及防,身上溅满了鲜血,连并排的齐宣王酒案上也溅满了血滴。

“老师——”儒家弟子们呐喊一声,一齐扑向孟子。

王殿顿时大乱,齐宣王铁青着脸大喝:“孟尝君,太医!”孟尝君憋住笑意回身高喊:“太医!快!太医!”奇怪的是,稷下学宫一百多个名士尽皆无动于衷,默然看着忙乱的内侍、侍女与一片哭喊的儒家弟子,没有一个人上前照拂。孟子被抬走了。齐宣王拂袖而去了。盛大的接风宴席如此收场,朝臣们一片愣怔。稷下学宫的名士群却围了过来,齐齐向张仪肃然一躬,默默散去了。

张仪有些木然,低头看看身上血迹,铁杖笃笃点地径自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