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风和日丽,南市比平日里热闹了许多。
南市,是栎阳南门内城墙下的一处农牧货品交易大市。就实说,只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广场罢了。市场入口处有一个木栅栏大门,门额中央斗大的两个黑字——南市。进得大门,帐篷罗列,人头攒动,牲畜、山货、农具、皮具、陶器、土布、蔬菜五谷等,自发混杂在各个破旧的大帐篷下。偶有鲜亮簇新的皮帐篷,门口大牌上写“只卖不换”四个大字者,是东方商人的店铺。只有少数衣着整齐者进出这种大帐,使用铜钱铁钱或刀币买货。农人牧人们,大多是走进秦国商人和国府官商的破旧帐篷,以物易物,或用狩猎得来的一张野羊皮换几个陶罐,或用几个鸡蛋换半篮葵菜,或用一匹土布换一只母羊。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用各种东西换粮食和农具。秦人农谚云:“三月赶集,五谷农器。”大忙五月即将来临,农夫之家一年的存粮也到了瓮底,春耕用坏了的农具也急需更新修补。不换点儿粮食,不修补更新农具,收种大忙时如何有得空闲来此?
南市不是稳定的商业街市。秦人叫它作“大集”,上市交易叫作“赶集”。集者,长期约定俗成,定期在某地集中交易的简单市场也。战国初期,秦国落后穷困,举国没有稳定的商业都会,只每座县城有定期交易的大集。即或国都栎阳,也主要依靠集市方式进行交换,日常街市大多冷清。由于是国都,南市大集便成了秦国最大的集市,十天一次,逢十为集。逢集之日,几乎是举国大事,方圆数十里乃至百里的农夫、猎户、牧人,都会匆匆赶来。三月的三次大集,恰在五月大忙之前,更是加倍热闹。从早晨开始,远远近近的老百姓便络绎不绝地拥进栎阳南门,到正午时分,集市中已经人山人海了。
这时,集市中心的官坊前一阵小小**,许多人赶过来看热闹。
官坊,是官府悬挂各种告示的一面石墙,一丈余宽,八九尺高,外有一圈木栅栏。寻常时日,官府有关市易的各种命令文告张挂于石墙,旁边守着两名市吏,专门给人们念诵讲解。到日暮集散,书吏收起文告,下个集日再行张挂。对于一些头脑精明的农牧猎人,以及略略识得几个大字的栎阳国人,南市官坊是他们特别注意的地方;每次逢集,都要先在官坊前转转看看,心里有底了再去买卖。今天,石坊没有张挂任何文告,自然也没有人围观议论。
正午最热闹的时分,石坊前来了一队兵士。他们将抬来的一根粗壮的木椽靠在石坊上,守护在两侧一动不动。一些逛集的闲人觉得奇怪,站在外面指指点点。正在这时,一个黑衣小吏走进栅栏,站在平日讲读文告的石墩上高声道:“农牧猎工商人等听着:奉左庶长卫鞅大人令,谁人能将这根木椽扛到北门,国府赏十金!看好了,这是十金!”小吏摇晃着手里的皮钱袋,当啷当啷的金饼撞击声清脆悦耳。
木栅栏外一片哄笑声,许多买卖完毕的市人围了过来,你看我,我看你,嘻嘻哈哈笑个不停。一个身着蓝衫的东方商人高声笑问:“官府也来凑热闹?想卖这根破椽吗?”有人跟着大喊:“想得美!这根木椽最多十个布钱,如何给你十金?”黑衣吏摇着钱袋高声道:“不是卖椽!是悬赏搬木椽,谁扛到北门,赏十金!”人群又一次哄笑起来。一个瘸腿老人高声道:“上阵杀敌断了腿,都不赏一个钱。搬一根木头赏十金?哄老实人哩不是!”
“还不明白?官府想集市兴旺,凑热闹哩。赏金好吃难克化。”
“十金能盖一片房子哩,人家当官当兵的为何不搬?骗人骗人!”
“几年了,官府老说减少田赋,都没减,不能信官!”
市人越聚越多,纷纷议论,没有一个人上前扛那根椽。正在此时,一队甲士护卫着一辆牛车,驶到了木栅栏外。车上跳下三个人,为首是左庶长卫鞅,紧跟着栎阳令王轼,最后是一个捧着木盘的书吏。市人们见此阵势,知道是大官来到,不敢再肆意哄笑,渐渐安静下来。进入石坊栅栏,宣讲的黑衣吏向卫鞅低语几句,卫鞅看看王轼。王轼点头,踏上石墩高声道:“秦国父老兄弟、列国客商们:我是栎阳令王轼,为昭国府信誉,目下,扛这根木椽的赏金增加到三十金,无论谁扛到北门,即刻领赏,绝不食言!请看,这是赏金。”回身一指书吏捧着的木盘,揭去红布,一排金饼在阳光下灿灿生光。
人群中议论声大起。有人对左右说:“这个栎阳令,是招贤馆那个东方士子。上任没做一件事,能信吗?”有人则说:“如何不能信?人家是大官哩!”有人冷冷笑道:“大官?国君都朝三暮四不算数,他说了能算?”有人附和道:“不信你试试,包准白辛苦。”
眼见议论纷纷,无人上前,卫鞅一脚踏上石墩,高声道:“秦国民众、列国客商们:我是左庶长卫鞅,总领国政。以往,国府号令多有反复,庶民国人不信官府,秦国的事情办不好。从今日开始,官府说话一定算数,一是一,二是二,决不更改!为表官府诚意,今日徙木立信。谁将这根木椽搬到北门,即刻赏五十金,这是秦国官府今年的第一道命令。”
“啊——赏金又涨了!”
人群开始**起来,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开始弥漫,但还是将信将疑,三五成堆相互议论。这时,人群中出现了侯嬴的身影。卫鞅讲话他听得明白,心中很是兴奋,决意暗中帮他一把。秦人厚重憨朴,即或相信官话,也很少会有人出这个风头,更别说对官府信誉素来疑信参半。侯嬴悄悄在人群中游挤观察,一对爷孙模样的山农引起了他的注意。爷爷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背隐隐散发出草药气息的竹篓,篓中有一杆粗糙的白木秤。身边少年虎头虎脑,布衣赤脚,右手拿着一柄铁铲。侯嬴看出这是南山中的药农,除非有贵重药材出售,否则他们极少赶这种大集,挤在这里,纯粹是看热闹见世面。
布衣少年扯扯老人的衣襟道:“大父,我去试试。”
“碎崽子!知道个啥,官府能给你钱?”老人摇头。
“大父,你的病……”
“静静待着!甭给我惹祸。”老人低声呵斥。
这时,卫鞅见没有动静,又高声道:“列位以为搬木容易,不值五十金,没有人相信,对吗?卫鞅正告列位,官府信誉,千金万金买不来,为官府立信,理当赏赐!从今以后,官府言必信、行必果,庶民相信国家,国家令出必行,秦国才能变样。目下,我再增加赏金。谁人徙木北门,赏金一百!”一招手,身后书吏将满当当一盘金饼举起转了一圈。
人群又一次掀起波澜,哄嗡之声大起,相互推对方上去一试。
侯嬴微笑着走近老人:“老人家,何不让小兄弟一试?”
老人摇摇头:“小孩子家搬了算数吗?官家又该说大人才算哩。”
侯嬴:“既是立信,自当童叟无欺,小孩子更算。可小兄弟能搬动吗?”
老人谦恭笑了:“这小子,一把牛力气。”
少年低声道:“大父,那我去了。不给钱,就当耍子一趟。”说着撞开人群高喊一声,“我来扛!”人群骤然安静下来,看着场中。少年布衣褴褛,赤脚长发,黝黑结实的肌肉一块块鼓出破衣。他走到粗粗的木椽前,左右打量思忖。
卫鞅:“小兄弟,你想搬?”
少年目光闪闪:“咋?不算数?”
卫鞅摇头:“不。我怕你搬不到,到北门可要二里地。吃过饭了吗?”
少年摇头:“不吃饭也搬了。官家真给钱,大父就有救了。”微有哽咽,向卫鞅深深地躬了下去。卫鞅眼睛一潮,扶住少年,面向众人道:“国府立信。童叟无欺。列位随这位小兄弟到北门做证,看他领赏金一百!”
话音落点,少年一弯腰,粗长木椽已经轻松上肩,稳稳神走出木栅栏。栅栏外人群哗地闪开一条通道,卫鞅一行紧随其后。这一下惊动了整个栎阳南市,人们丢下买卖,挤成了夹道人墙,裹着扛木少年向城中涌进。街中行人也被惊动吸引,终于形成了沿街两道厚厚的人墙,中间只留下一条小道。人们随着少年的步子向前涌动,万人空巷,肃然无声。走到街中大约一半路程,一位白发飘飘的老妇人端了一大碗米酒拦住少年:“碎娃啊,喝,喝了再搬。娃一片孝心救大父,官府不给钱,可是没良心!”少年高声道:“多谢婆婆。我不喝,不歇。万一官家给钱,也心安!”说话间,毫无喘息费力之象,引来市人一片赞叹。
“这碎崽天生牛力,从军必是一员虎将!”
“有孝心,有志气,少见后生!”
“走稳,就到北门了!”有人向少年高喊,提醒不要功亏一篑。
北门箭楼遥遥在望,有人高喊:“马上到城门,行了!”
扛木少年高声道:“官家没说门内门外,扛到北门外,官家没话说!”
“有志气!就看官府了!”满街一片赞叹呼喝。
少年大步如飞,直到吊桥外平地上才停下来,将木椽咚地栽到地上,抱椽而立,紧张地看着卫鞅一行。人们全赶到了北门外,黑压压望不到边,却没有一个人说话,都紧紧盯着一路徒步跟来的卫鞅。此刻,卫鞅那一身白衣在遍野黑色的秦人中分外显眼。卫鞅没有说话,看看少年,走到书吏面前揭开大盘上的红布,亲手捧起,郑重地双手托到少年面前。少年紧张地眨眨眼,轻轻地摇摇头。卫鞅坦率地看着少年,真诚地点点头。少年将木椽交到军士手里,迟疑地向前几步,在破旧的衣襟上擦擦手却不敢伸出。猛然,少年扑地拜倒,久久不能抬头。王轼上前,扶起了少年。
少年泪流满面道:“大人,我只要十金,大父就有救了……”
卫鞅双眼湿润,郑重道:“小兄弟,不行。官府立信,说一百金就一百金,岂能食言自肥?他日国强民富,百金之数何足道哉!拿上,小兄弟有功,救爷爷,盖房子,置地。”
少年恭敬地向卫鞅三叩,站起来双手接过大盘,捧到白发老人面前。老人泣不成声,扑地向卫鞅拜倒:“左庶长大人,让我孙儿跟你从军吧。小民信你了,让他去报国!他父亲,我儿子,在少梁大战中死了……”
卫鞅扶起老人:“老人家,要从军叫小兄弟到县府报名,立功有爵。”
“立功有爵?”老人惊讶地睁大眼睛,“庶民能有爵位?我儿子杀死了十个魏狗,啥也没有!”
“老人家,那是旧法,秦国马上要变法了!”
老人嘶哑笑道:“这法是得变了。变法,我等贱民也能光宗耀祖,是吗?”
“老人家,正是这样!”卫鞅大声回答。
这一番对话,场中人众听得清清楚楚。人们眼见少年拿到了一百赏金,对这位白衣左庶长的话自然信任有加,他说要变法,能有假吗?人群高兴地欢呼起来了:“说话算数,官府万岁!”
卫鞅摆摆手,人们平静下来。他站上一块大石高声道:“父老兄弟们,从明日开始,秦国要实行变法了!你们会陆续看到官府颁布的新法令。这些新法,要大家勤于耕作,勇于征战,有功便赏,有罪便罚;官员世族犯法者,与庶民同罪。今日徙木立信,是要大家明白:官府说话算数,颁布的新法令必须忠实执行。守法有功者赏,违法有罪者刑。这就是强秦变法。只要秦国上下同心,官民同心,十年之内,秦国就会富裕起来,强大起来!”
全场一片欢呼:“官府万岁!变法强秦!”还有人高喊了一句“左庶长万岁!”众人如梦方醒,立即奋力高喊“左庶长万岁!”大海波涛般连绵不绝。众人兴奋的喊声中,卫鞅一行已经悄悄地离开了。
随着三月大集结束,左庶长徙木立信的故事迅速传遍了秦国山野。
“一个老药农的小孙子,扛了一根椽子,从左庶长手里得了一百金!”
还有比这种故事更能激起穷苦庶民好奇心的吗?人们络绎不绝地赶到南山的商於,看老药农爷孙,听少年和老人讲述那迷人的梦幻般的故事。后来,有人还看到了老人盖的房子,看见县令为老人战死的儿子立的功业石。一传十,十传百,官府的信誉便在这神奇的口碑中树立了起来。再后来,人们只能听老人一个人讲故事了。听说,那个少年已经从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