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入主廷尉府,已经堪堪两年了。
从走进廷尉府正厅的那一日起,李斯油然生发出一种鲜明的预感——这里将是自己人生功业的真正开始。因为,李斯清楚地知道,新的一统天下需要什么,秦王君臣期冀自己做什么,自己又该当做什么。廷尉府是秦法实际运转之轴心,在朝在野,在整个天下,廷尉府都是秦国之所以为秦国的标志——法治国家的标志,犹如战场标有统帅姓氏的大大纛旗。
六国将灭,李斯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泱泱华夏面临的重大抉择。
首先,依秦王嬴政的强毅秉性与超凡胆略,以及大道力求创新的为政之风,绝不会在一统天下之后走老路,满足于做一个诸侯朝贡的周天子。其次,天下潮流与天下民心,也不容中国再复辟三代旧制,重演周而复始的诸侯分治刀兵四起的无序局面。至少,有一个共识是明确的:秦国必得结束数百年战乱,还华夏一个富庶昌盛和平康宁。如此共识之下,退回老路显然是逆潮流行事,显然与大秦中枢君臣长期达成的共识相违背。既然如此,新路何在?重新架构天下文明的宏图何在?立即就凸现为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巨大难题。解决这个难题,以无与伦比的才具勾勒出华夏新文明的框架,将是无可争议的万世功业,更是修法立制之廷尉府的职能权力所在。
此等功业,可遇而不可求也,夫复何言!
两年来,李斯近乎疯狂地劳作着,宵衣旰食乃至废寝忘食,全然沉浸在如山一般的卷宗如海一般的事务中。李斯极善统筹,且见事极快,于千头万绪中举纲张目,正当其长。一接手廷尉府,李斯立即整肃了原班人马,将廷尉府事务分作两大摊:以廷尉府丞率原班官吏,全力行使日常执法权力;再从已灭五国的旧官吏中遴选出四十余名能事法吏,加上顿弱举荐的六名法吏,编成了一个近五十人的修法署,专门整理六国律法,对比秦法与六国法令之不同,最终得会商提出在天下推行新法之种种补正。
之后,李斯立即脱身廷尉府事务,专一预谋立制基础。
一则,建立大秦博士学宫。李斯与丞相府会商,从山东列国旧地开始搜罗游学士子,尤其着意搜求当年齐国稷下学宫流散的诸家博学名士;同时,又将当年吕不韦建成的文信学宫,从废弃状态恢复,正式改建成大秦博士学宫,暂由廷尉府辖制。短短半年之内,山东士子三百余人流入了这座博士学宫。李斯亲自主持,逐一查勘了每人的学问流派,一举设置了七十三名博士,其余皆为学士。每个博士皆以六百石中爵大夫待之,人人一座六进庭院大宅,手笔之大远超当年稷下学宫。年余之期,博士学宫呈现出一片蓬勃奋发气象,人人孜孜伏案,日日论战会商,活生生回到了当年稷下学宫的勤奋勃发。李斯确立的博士学宫职事是:通览近三千年之所有典籍,锤炼新天下之可行典章;凡有疑难,一体会商,信则存信,疑则存疑,务必求其精要,以供君前决断。
二则,梳理关涉天下立制的实际事务。李斯遴选出六名精干书吏,职司对上对外联通,并襄助自己的书房劳作。李斯法度是:旬日一出户,以一日一夜之时,巡视各方事务并决断积压待决文卷;其余时日,任何官吏不见。
漫漫不知几多时日,当秦王嬴政特意巡视廷尉府时,被李斯书房的特异气象深深震撼了。已经瘦削得失形的李斯,领着秦王穿过了两条甬道,来到了一方仅容两人站立的丈余高的帷幕前。哗啦一声,李斯拉开了序幕,赫然显出一方高大的板墙,熟悉的苍劲大字排排扑面而来——
定国立制十大事略
一 典章诸事:君号 国运 朝仪 礼法 服饰 文书制式等
二 国制诸事:天下治式 官制更新 律法一统等
三 文教诸事:同文字 定雅言 废诗书 立法教等
四 通国诸事:连接驰道 开辟直道 同一车轨等
五 统器诸事:同一度量衡三器 各立校正之具等
六 水利诸事:掘六国堤防 通天下河渠 行农田水法等
七 定边诸事:南百越 西羌胡 北匈奴 通连六国长城等
八 息兵诸事:收天下兵器 去天下私兵 除天下之盗等
九 安邦诸事:根除复辟 六国之王 六国王族 六国世族等
十 社稷诸事:堕六国王城 除六国宗庙 安圣贤后裔等
嬴政感奋不能自已,一拍掌高声道:“举纲张目,大开茅塞!”
李斯道:“君上,此乃庙堂历年共识,臣归总整理而已。臣已草成上书一卷,供君上决断。”嬴政接过李斯捧起的沉甸甸一大卷简册,颇具意味地笑了:“十大方面,大事千数百余,件件破天之荒,先生不觉难矣哉!”
回到王城,秦王立即将李斯的《定国图治十大事略》交给了蒙毅。
秦王的决断很明确:立即誊刻分送各大官署,限各署大臣一月之内思谋诸事应对;四月末,行大朝会议决。
此前,蒙毅得做另一件大事——提出赏功方略。
这也是李斯对秦王在《十大事略》之外提出的必须先做的一件事,封赏功臣。按照久远的改朝换代传统,天下初定的第一件事,都是先行封赏有功重臣。夏商周三代莫不如此。大秦要立新制创文明,需要酝酿一段。此前先做这件事,既能安定朝野人心,又能争取时日。秦王完全赞同李斯所说理由,将此事交给了精明缜密的蒙毅筹划。
倏忽一月,蒙毅终于从考功署的密室中走了出来,长长出了一口气。
整整一车简册拉进了王城,在秦王书房摆成了一座文卷大山。正沉浸在列国郡县地图下的嬴政,看得又气又笑:“你个蒙毅,教我一卷一卷翻吗?”一脸疲惫的蒙毅连忙道:“不不不,这是备王查阅细目,封赏事大,难保无人喊冤。”嬴政一挥手道:“纵有喊冤,过后再改也来得及,只不能慢。你只说,我听。”蒙毅立即拿起顶端一卷道:“这是归总大目,我先将分类禀报君上定夺。”一口气,蒙毅说了整整一个时辰。
依据秦国法度,蒙毅的功绩辑录有四大类、若干细目:
其一,军功。分为将军之功、军尉之功、士兵之功三目。
三大目中,士兵之功、军尉之功,皆由上将军府会同考功署确定封赏等次,后报秦王,以王书形式下达即可,不列入朝会封赏之列。蒙毅所要完成的最大一宗是将军军功。若以万人两将军计之,则秦军六十万有一百二十名将军,再加上国尉府与关塞系列的将军级的武职官员,至少当在两百余人。要将如此之多的将军军功准确无误地在一个月内辑录确定下来,诚为不易也。
其二,政功。又分为建言之功、统事之功、民治之功三目。
蒙毅所要做的,是辑录确定全部官员功绩。政功弹性极大,繁细多变远远甚于军功,录功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
其三,民功。又分为耕耘之功、商旅之功、百工之功三目。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民爵之实施已经深有根基,庶民对爵位的追求与尊崇也已经浓烈异常,蔚为风尚。民爵之特异,在于国家不承担俸禄,而只彰其声誉荣耀与尊严。是故,民爵无论大小,皆以王命特书正式拜之,其声势礼仪往往比官员晋爵还来得隆重。为此,蒙毅得据郡县年报详加辑录,务使翔实准确。
其四,列国人士功。又分为善秦之功、义举之功两目。
所谓善秦之功,于邦交战中襄助过秦国的人士也。或促使本邦与秦国结好之功绩,或统领偏远部族臣服之功绩,或山东名将名臣之后裔投奔秦国效力,或彰显秦国法治善政等。所谓义举,主要指外邦民众对秦友善之功,或曾捐助财货,或曾在秦军重大战事中辛劳向导,或曾助秦军解困,或曾引领族人投奔秦国,等等。此等功绩,寻常都有即时赏赐。目下蒙毅所辑录者,是有累积大功而需要重大赏赐者。
“臣禀报完毕。这一案是录功册籍,共计六十余卷。”
“好!辑录缜密得当,蒙毅终练成也!”嬴政很是满意地赞叹了一句。
“谢君上褒奖!这是臣与国正监拟出的封爵排序,须朝会之前定夺。”
嬴政掂着蒙毅再次捧来的沉甸甸一卷,又看了看这位年轻大臣疲惫的青色脸膛,点了点头道:“朝会之前,你且歇息两日。我这里有长史丞。”蒙毅一拱手道:“君上书房灯火彻夜,我比君上还小得几岁,撑得住。臣得筹划朝会,臣告辞。”说罢一阵风般去了。
四月末,大秦第一次大朝会隆重举行了。
依着古老的传统,第一次大朝会是开国首朝,最是要大肆铺排的。秦王嬴政事先阻止了。他淡淡道:“新朝开辟如何,等廷尉府一体筹划好再说不迟。长策未出,铺排个甚?”于是,诸般盛大礼仪一律终止,还是老秦本色行事。尽管如此,大朝会还是弥漫出一片肃穆庄重的庆典气息,大臣们济济一堂,峨冠博带分外整肃。司礼大臣宣布了朝会开始之后,嬴政拍案道:“诸位,今日大朝只有两事。一则封赏功臣,二则宣示新天下图治方略。真正大典,尚待来日。”
“宣示封赏王书——”司礼大臣一声长呼。蒙毅大步走到中央高阶之上,展开竹简,朗朗之声回**殿堂——
大秦王封赏书
大秦王特书:秦定天下,赖群臣将士之辛劳,赖天下臣民之拥戴。今辑录群臣历年功绩,首封大功绩者如左:
将军王翦爵封武成侯,食邑频阳十三县,子孙得袭爵位
将军王贲爵封通武侯,食邑九千户
将军蒙恬爵封九原侯,食邑八千户
将军李信爵封陇西侯,食邑三千户
将军蒙武爵封淮南侯,食邑两千户
将军冯劫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
将军冯去疾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
将军嬴腾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
将军杨端和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将军辛胜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将军章邯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政功之封如左:
丞相王绾爵封彻侯,食邑万二千户
廷尉李斯爵封通侯,食邑六千户
大田令郑国爵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国尉尉缭爵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上卿顿弱爵封关内侯,食邑四千户
上卿姚贾爵封关内侯,食邑四千户
长史蒙毅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中车府令赵高爵封大庶长,俸禄八千石
列国善秦之功大者,封赏如左:
将军马兴爵封武安侯,食邑六千户
将军召平爵封东陵侯,食邑五千户
将军令狐范爵封五马侯,食邑三千户
将军杜赫爵封南阳侯,食邑三千户
将军戚鳃爵封高武侯,食邑两千户
将军冯毋择爵封武信侯,食邑千户
将军王陵[1]爵封襄侯,食邑千户
大夫崔意如爵封东莱侯,食邑千户
大夫沈倧爵封竹邑侯,食邑千户
大夫崔仲牟爵封汶阳侯,食邑千户
大夫姜叔茂爵封巴陵侯,食邑千户
大夫赵亥爵封伦侯,俸禄八千石
大夫韩成爵封伦侯[2],俸禄八千石
孔子后裔孔鲋爵封文通君,俸禄八千石
其余群臣将士与列国人士之有功者,着丞相府会同国正监明
定封赏,得以王书颁行爵封。大秦王政二十六年夏。
沉沉大殿肃然无声,大臣们都在屏息倾听着。一举大封二十八侯君五大庶长,这在秦国历史上实在是前所未闻的壮举,孰能不悚然动容?秦国法行百余年,极其看重封爵,六代秦王之中,每代所封侯爵,大体都只在两三位上下[3]。秦昭王时期侯爵最多,也没有超过十位。故而,王翦在率军灭楚之前有感喟云:“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虽然是王翦基于朝局需要而有意如此说之,也确实可见秦国封侯之难。尤其是对此前称作“外邦功臣”的封赏,既远远超出了老秦臣子们的预料,也远远超出了外邦功臣们与新近进入咸阳的博士们的期冀。老秦臣子们的惊讶,更多是为封赏规模如此之大而震撼。外邦功臣与博士们,则为第一次亲身体察这个强盛一统的新大秦的博大胸襟而激奋,听着那些熟悉的名字一个个掠过耳边,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万般感喟,一时之间唏嘘之声不绝于耳……及至蒙毅宣读完毕,举殿大臣还沉浸在种种思绪中不知所以。
“封赏王书宣示完毕,诸臣可有异议?”司礼大臣高声问了一句。
“秦王万岁!”
“功臣万岁!”
大臣们如梦方醒,纷纷嚷嚷地高喊了起来。
司礼大臣高声宣呼:“朝会无异议,秦王部署图治方略——”
嬴政从王案前站起身来,走到了王台中央的台口站定,话音缓和,神情却是凝重:“今日,本王侧重要说者,一统图治之精要也!”嬴政的声音高昂地回**起来:“月前齐国已定,天下已告一统,华夏已告更新。然则,一统天下究该如何立制,此亘古未有之难题也。何以谓之难题?盖三皇五帝,以至夏商周三代,从未有过近三百年之动**,更未有过近两百年之大争。动**也,大争也,所为者何?天下怨怼三代之旧制也,力图争出一条新路也!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此之谓也!否则,动**杀伐五百年,天下血流漂杵,生民涂炭流离,岂非疯狂哉!唯其如此,今日之一统天下,非往昔三代之一统天下也。往昔三代,名为一统,实则天子虚领诸侯,诸侯封国自治。此间种种弊端,五百余年业已尽显光天化日之下!唯其如此,今日之一统天下,究竟要走老路,抑或要走新路?此,我等君臣之难题也!老路弊端,显而易见;新路利害,闻所未闻。是故,抉择之难,亘古未见。就其根本言之,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可罪。若能蹚出一条新路,免去连绵刀兵震**,免去华夏裂土之患,此我等君臣之功也。若不思鼎故革新,不思变法图治,依然走‘法先王’老路,天下仍将分治裂土动**不休,此我等君臣之罪也。功也罪也,何去何从?诸位戒慎戒惧,思之虑之,今日无须轻言。月后大朝,会商议决。”
嬴政戛然而止,举殿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