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从赵宋开始,东西关系转为南北关系。

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最大的威胁往往是来自北部崛起的游牧民族。

因此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为了“南北竞争”中最重要的重镇,汉人政权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且国祚不会长久。

游牧民族若抢占到手中,则可挥鞭南下,兴盛一时!

朱元璋并非不想用北京做都城,因为北京做都城最具战略价值。

然而当时大明军队刚刚从伪元手里收复大都,城池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

当时的北京一带,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大明开国功勋集团来说,是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的。

朱由检在密辛中得知,朱元璋还曾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

然而这个念想再度落空,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之地已经残破,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条件,洛阳亦是如此。

开封处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敌,战略位置更不适宜。

建文帝即位后,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朱棣攻破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十九年后,迁都北京!

南北两京的争端和建立,均从此开始。

迁都北京是朱棣方方面面的考量,一北京是他以往的封藩地,起兵“靖难”之前,已在此经营二十多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体系。

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在是“生地”而是“熟地”。

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况且北京一带布满了不服从他的建文旧臣,北京则相对稳定得多。

历史上,鞑清和蒙元一样,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了南面文化更发达、人口更多的汉人而入主中原。

尽管历史上鞑清入关有了更多的戏剧性。

对中华的士民来说,他们是血腥的征服者,都是外来政权,而对鞑清和蒙古人来说,和他们无非是把整个中国看做自己的战利品。

无论对关陇、幽燕、齐鲁、河洛,还是江南、巴蜀、岭南,他们并没有朱由检眼下或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棣所想的这样充分。

实际上,鞑清将这些地方一视同仁!

在他们眼中,这些不过是他们新占的地盘,根本无非轻重,他们重视的不过是自己发家的关外或漠北。

那里才是他们的“老营盘”,是留后路的地方。

而大明则不一样!

它是赵宋灭亡后近一百年,一个将“鞑虏”驱逐出去光复中华的汉族政权,这也是历史上很少见的北伐而非南下统一中国的政权。

皇明祖训上不止一次的写着类似这样意味的话,江南才是根本重地,是大明王朝的发祥地。

而且,当大明的大军在徐达、常遇春率领下攻占元大都,收复幽燕之地时。

这块土地从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开始,经辽、金、元,已被异族统治了足有四百余年。

可以说,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

大明时至今日的南北“两京制”,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留都南京,皇帝平日不在此城。

但却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可谓是“朝廷的备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

缺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也相同,南京周边十四个府、州的相应事务,有些事务甚至连京师六部都不得干涉。

南直隶所辖的地区,乃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六至八成多出自于此。

若此次空手而归,或是不能将南京彻底控制在自己手里,日后必然还会生乱!

朱由检可不想在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后院起火。

……

高府之中。

几乎整个南直隶的重臣都聚齐于此!

为什么说南直隶而不说是南京城。

因为方才朱由检优良的撤销南京六部的意思之后,不仅北京内外的文臣武将,就连各州府的知州和知府们,也都坐不住了。

毕竟,这道旨意一下,改变的可是他们所有人的命运和钱途。

可是无论再怎么找人打点关系,上下也都是一片如无头苍蝇般,在这个节骨眼上,没人有心思再收什么礼物,也没人敢放话一定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时下这个皇帝可不再是从前听信东林党人的信王殿下了,无论皇亲国戚还是肱骨大臣。

只要稍有不对付,那是说杀就杀,抄家灭门,已是平常之事。

百官心中都明白,想让他回心转意,那是比拉八匹马还难!

吃饭的官位就要没了,今后的事可怎么办,要是能劝皇帝打消这个可怕的念头最好,若劝说不成,那可就要为自己尽早留条后路。

是在大明继续为官,还是到其它地方另觅出路,这些可都要在皇帝正式旨意下达之前,想的周周全全,明明白白才是。

无奈之下,整个北京城都像没头苍蝇,只好转到如今唯一还活着而且至少仍在供职的北京大学士、工部尚书高弘图的府中。

高弘图在殿上明确表明支持撤销北京六部的主张,这让朱由检对他十分满意。

但高弘图没想到,这些人转来转去,竟然跑到了自己的府上……

这不是来坑老子吗??

“诸位还是快快请回吧,陛下的意思很明白了,南京六部的撤销势在必行!”

“恕老夫帮不了这个忙,也不敢帮这个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