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是真正的皇帝?
不是历史上朱由检圣旨不出宫那样,是全国上下,各州府县,政令合一,南北直隶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个真龙天子。
那就是他崇祯大帝!
只有全国上通下达,朱由检才能腾出手来开辟更大的天地。
话说回来,朕要是死了,北京要是没了,靠迁都南京,南京这帮人能保住华夏土地吗?
历史已经证明了,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那留着这个南京六部和这么多屁用没有的官员,还有什么用?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向下列群臣的眼神陡然间变得森寒无比,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皇帝的理想和抱负。
就从彻底废了南京六部开始!
“马爱卿,国朝之南北两京制,你以为如何?”
忽然间,一直没怎么吭声的朱由检看向吏部尚书马士英,淡淡询问道。
“回陛下,臣以为……”马士英心中一惊,面上浑然不动,说道,“南北两京制,乃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成规祖制,臣不敢妄自揣测。”
这话说的很中肯。
朱由检明白是马士英不肯多说,怕惹上一身骚,倒是也理解,当下还决定把话彻底挑明,点头又道。
“朕有意废除南京陪都,改成金陵,设省同制,撤销南京六部,由京师统一管理全国政务。”
“上通下达,马爱卿又觉得如何?”
“这……”马士英闻言有些震惊,一时竟是无从说起,犹豫半晌才道,“陛下,非是臣不遵陛下之命,而是天下之大,若不设两京,当不能共御啊!”
“此言有理,但若朕非要废了南京六部呢,又该如何?”朱由检点点头,话锋一转,又道。
群臣听见这两人的对话,许多人都是面色大惊!
废了南京陪都地位,再撤了南京六部,那他们那么多官员去做什么,回家种地不成?
这可不行!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洪成出班道,“启奏陛下,万万不可!”
“南京为我朝龙兴之地,龙脉在此,又是太祖皇帝钦定国都,根不可断。”
“臣以为不仅不该如此,更应该迁都于南京,以北京为陪都。”
“如此,国事大有可为!”
又一侍郎站出来说道,“龙兴之地在凤阳,哪里是金陵?陛下,臣建议将凤阳立为新都,南北两京为陪都!”
看了陈洪成和一眼,朱由检没有说话,这时候礼部尚书,太子座师张少青出班道,“启奏陛下,臣觉得可行!”
“两京制不可废,臣来北京日久,见六部及各官署鲜有实事可为,然则权柄愈大,肥硕流油。”
“百姓却日益困乏,便深感不安。”
“京师政令不得主南,南方之民以北京为主,不尊京师,长此以往,必国将不国!”
“所以,臣提议,不仅要撤销北京六部,那些职权甚大但却无甚实务的官署,都要统统撤销,设立新的官署取而代之!”
“但两京制不可废,仍要以南京为陪都!”
紧接着,工部尚书高弘图出班表示赞同,说道,“启奏陛下,两京制使国朝安兴至今,不可轻言废之。”
“否则,江南一带必然再起动乱!”
“更何况,历鉴前朝,两汉以洛阳、长安为两京,繁荣兴盛了四百余年!”
“唐先是两京,后甚至增加为五京制。”
“我大明国土辽阔,不下于汉唐,若不设南北两京,百姓不知朝廷,又如何上通下达?”
“臣恳请圣上三思!”
朱由检转念一想,高弘图和张少青两个人说的倒也有些道理,心下有些沉吟,听着下面群臣激烈的讨论,摆手说道。
“今日就到这里吧。”
……
关于南北两京制的争端,实际上从成祖迁都开始,就一直持续。
正因为这种无法决定下来的争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称其为“行在”。
意思自然就是皇帝率文武群臣暂时驻扎的临时首度。
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之后,一直都没有取消南京作为首都的合法性,朝廷将其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时人也称“南都”。
因为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事实上的“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却不如唐代的洛阳。
因为唐代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一些皇帝,特别是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曾长期住在洛阳,洛阳因此成为实际上的京师。
设两个都城,皇帝可以朝发夕至!
其实所谓“山高皇帝远”对唐代的两京制度不大。
留都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
然而实际意义不大,崇祯从朱棣在皇明卷宗上的密辛得知,当时成祖皇帝选择北京的原因很多,两京制不过是他的借口罢了。
首先一个,明朝南、北“两京制”形成后。
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很长一段时间,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其实朱由检也觉得该有第二个都城,以备后患。
不过六部和那么多无用的官署只是为了留一个备份的朝廷,实在是弊端大而用处小。
并且这最大的一个用处,在历史上的明末却也根本没有用得上。
朱温灭唐,经五代十国大乱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竞争变成了南、北竞争。
无论是周武王东征灭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两朝依据关陇集团统一中国,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
这些历朝历代的帝王,他们针对西北要重点防范的是游牧民族,即依靠函谷关,进可谋东部富饶之地,退可“一丸泥封”,保持根本之地。
唐代长安、洛阳的两京关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