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上述人物,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巨头,自然是刘备。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关于他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史书上称其“世仕州郡”。这无疑也是给先人脸上贴金的说法:刘雄曾做过东郡范县县令一事已经被大书特书,记录在案;对于刘弘的官职,史书上则含糊其词,显然顶多就是末流的吏员。刘备早年丧父,家境贫苦,只得与母亲靠织席贩履为生。长大到十五岁后,他曾与公孙瓒等人一同求学于当时的大儒卢植。

要说刘备有什么超乎常人的地方,首先便是他的长相。刘备在三国历史名人里是最具帝王相的,至少也是之一。

什么是帝王之相?是阔口高鼻,是宽脑门、凸脑袋,还是一张鞋拔子脸?这个很难说清楚,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长得要足够稀奇古怪。倘若长一张大众脸,那大概意味着只能是大众中的一员。刘备的长相就异于常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他的耳垂之大非我们所能想象,他快速摆动头部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甚至能够瞥见耳垂的残影。

当然,这也给刘备的敌人制造了发挥的机会,呼之为“大耳贼”,日后给刘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长大后,虽然温饱都成问题,但刘备作为非常人,自然有非常人的志向: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黄巾之乱发生的时候,各地纷纷招募义兵抵抗黄巾军的入侵,二十三岁的刘备得到大商人苏双和张世平的重金资助,也拉起了一支小队伍,跟随一个叫邹靖的校尉讨伐黄巾军。因为讨贼有功,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县尉。

这是刘备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但上任不久便发生了他捆缚、鞭打督邮,然后弃官而走的事件。随后的几年,刘备辗转于下密、高唐等地为官。虽然官职没有提升,但长期做基层工作使他在各地收获了大量民心,并且树立了亲民的形象。

要说刘备得人心到什么程度,就不得不说后来他出任平原相时的一次经历。当时,平原县有一个叫刘平的富人。这个家伙大概是因为百姓都喜欢刘备,不喜欢他,便对刘备心生怨恨。于是,某一日,刘平出钱请一个刺客去杀刘备。结果,刺客到了刘备那里,刘备按照他平时接待百姓的那一套接待了刺客。

刘备官职再小,也是个地方官,而刺客再牛,也是个老百姓,刘备却毫不在意地和他在同一张席子上坐着聊天,在同一个锅里吃饭,不分彼此。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刺客大为感动,饭还没吃完就放下筷子,把刘平买凶杀人的事情向刘备和盘托出,然后转身离去。

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还可以深究一下。

在古代,做游侠、刺客的,通常都非常重视他们的职业道德,为完成任务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刘备却能够在不经意间让一个刺客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汉四百年来,除了刘备,大概也就西汉的袁盎能有此作为。袁盎当时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是有名的长者,梁王刘武派去刺杀他的刺客是一路打听着来到长安的,最后被袁盎的口碑所感动才决定不动手。那时刺客的心态有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积累、变化过程,倘若刺客出门就碰到袁盎,袁盎大概躲不过这一刀。而刘备则不然,本地人请刺客刺杀本地长官,刺客有明确的目标和地址,留给刘备发挥的时间非常短。但事先毫不知情的他不但感动了刺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靠的不是作秀,不是欺骗,只是自己平日待人的基本操作。这几近不可思议。

那刘备的秘诀是什么?除了能诚信待人,真正做到折节下士,不摆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的身份。

刘备的身份是什么?稍微接触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早期刘备一出场总不免先来一句自我介绍:“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这跟《西游记》里孙猴子取经时遇到妖怪,生怕妖怪不知道自己是谁,必得竖起拇指先来一句“俺乃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再从自己当年的事迹中挑出三五件紧要的大肆吹嘘有异曲同工之处。

虽然刘备的这个身份背景有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它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因为他是个有大志向的人。

历史上有志向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但十之八九只停留在空想阶段,何况是在很看重出身的古代社会。如果祖上没什么高贵的血统,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能做大事?而且,刘雄与刘弘离世的时间不算远,当时地方上还有很多人知道他们的底细,这给想做大事的刘备平添了不少困难。大概是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刘备才给自己安排了这个很不一般的出身。

当时社会上还有不少刘氏宗室。比如益州牧刘焉和后来的荆州牧刘表,他们都是西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又比如幽州牧刘虞,他是光武皇帝刘秀的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再比如扬州刺史刘繇,他是刘邦的大儿子、齐王刘肥的后人。刘备没有选择和这些人攀亲戚,而是把自己放在了中山靖王一支,这一点就非常聪明。

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既没过人的能力,也没有过人的野心,更没有过人的成就,活着的时候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他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唯一能让人记住的就是他对“诸侯王”一职的职责有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当年刘胜曾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做诸侯王的不应老想着去治理地方、管理官员,那是朝廷和皇帝的事情;身为诸侯王,其实啥事没有,就应当每天听听音乐,玩赏歌舞和美女。

基于这个认知,刘胜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爽了一辈子的刘胜终于死了。他在位的四十二年间,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但刘胜至死也不会想到,正是他的这个行为,至少在名义上为三百年后的刘家留下了重要的一支。

就因为刘胜的儿子实在太多,间隔时间又太长,人们很难考证刘备到底是他哪个儿子的后代。刘备看中的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一开始刘备这样称呼自己的时候,大概十个人里面有七八个是不信的,但架不住他一直说。当一句话被人说了一千遍、一万遍,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即便是谎言也会变成真理,不由得听者不信,有人甚至还帮忙宣传起来。不过,我们看一下黄巾之乱前还在涿郡的年轻的刘备,他不喜欢读书,喜欢狗马、音乐和漂亮的衣服,待人非常好,并且爱结交豪侠——这倒挺像是老刘家人的。

经过长期的宣传与自我宣传,“皇室宗亲”已经成为刘备身上撕不下来的标签。这样一个人能和普通百姓坐在一起聊天,同桌一起吃饭,甚至还共用一个菜碟,怎能不让人心悦诚服,不为百姓所爱戴?我们可以猜测,资助刘备起兵的富商张世平和苏双可能也是因此才肯把身家都压在刘备身上,而最早追随刘备的那些人,甚至包括关羽和张飞,之所以肯死心塌地地跟随这个不名一文的小手工业者,同样受到了其宗室光环的影响。

关羽、张飞都是当世难得的虎将。至少在三国往后的几百年里,世人说到一个将军如何勇猛,通常会把他比作“古之关张也”,从来没听说过比作吕布的。

当然,比作赵子龙的也没有。

关羽是河东解良人,张飞则是涿郡人,两人都是从刘备最初在涿郡起兵时就跟随在他身旁的。只因为刘备当时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便发现关羽和张飞的身形、气质异于常人,于是对二人青睐有加,直接把他们提拔为自己的副手,并且三人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在同一张**睡觉。很快,刘备就让关、张两人对他死心塌地。虽然现在大家受演义的影响很深,但刘、关、张三人名义上的关系是兄弟,实际上则是君臣,因为一旦在外人面前,刘备都会坐着,关羽和张飞则都是站在他背后的。

然而,有大志向又有得力帮手的刘备并没有老刘家人的运气。他二十三岁起兵,一直都是小打小闹。关东联军对抗董卓那段时间,刘备只是高唐县县令,非但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还因为被黄巾军攻破县城,只能带着关羽、张飞等亲信去投奔自己以前的同学兼“大哥”公孙瓒。

在往后的很多年里,刘备依然会在这种尴尬的颠沛流离中奋斗、挣扎,并将长期处于创业的初期阶段,属于他的时机还远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