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及他与刘备讨论东汉的衰落,都不免发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感叹,痛心疾首地把东汉王朝最后的败亡归罪于桓、灵二帝。

其实不然,东汉的衰亡在公元125年之后便已经不可避免。

孝安帝刘祜虽然熬过了太后邓绥,但也仅算险胜,他甚至没能看到班勇在西域点亮汉朝最后的辉煌。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二月,刘祜突发奇想,要南巡回自己老家章陵(原来的舂陵)一趟,结果三月份便在回程途中驾崩,时年三十二岁。

刘祜的死非常突然,只有皇后阎姬和阎姬的兄弟阎显,以及随行的江京、樊丰等少数几个人知道。阎皇后深受邓太后执政十几年的影响,早就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想体会一把垂帘听政、把控天下的风光。因此,刘祜驾崩之后,阎皇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个消息压下来。

阎姬跟阎显等人商量,考虑到济阴王刘保在洛阳,一旦皇帝驾崩的消息先传到洛阳,大臣们定然会奉刘保为帝,这是她不能接受的。

阎皇后之所以不愿让刘保继位做皇帝,主要是因为她跟刘保有私仇。刘保是刘祜的长子,在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本已被立为太子,可他的母亲李氏被阎皇后陷害而死,他的太子之位也在半年前因江京等人的构陷被废。有这样的深仇大恨,阎皇后岂敢让他继位?于是,秘不发丧便成了阎皇后和阎显、江京等人一番商量后唯一的选择。

虽然明知刘祜已经驭龙宾天,阎皇后却只是宣布皇帝病了,需要在马车中静养,由江京等人负责的皇帝的日常饮食、起居等一切照常,只不过皇帝不再踏出车门半步。就这样,皇帝的车驾继续前行,一路疾行往洛阳而去。

经过四天昼夜兼程的赶路,车驾终于在三月的庚午日回到洛阳。这时阎皇后仍没敢把刘祜驾崩的消息透露出去,只是说皇帝病得很重,需要治疗。就这样她又拖了一天,第二天(辛未日)傍晚才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有了这一天的时间,阎皇后已经选好了接班人,那就是北乡侯刘懿。

这时候,刘懿的年纪不超过十岁。三月乙酉日,刘懿即皇帝位,阎姬以太后身份临朝。终于得偿所愿的阎姬一上来便有大动作:提拔自己的哥哥阎显做车骑将军总揽大权,把其他的兄弟和亲信都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又把原来的三公明升暗降,都换成自己人。

刘祜在病重之时曾安排大将军耿宝代理太尉一职,显然有让他日后辅政的意思,但这有碍阎姬听政,于是耿宝便成了被打击的目标。此外,在刘祜生前得宠的中常侍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以及刘祜的奶妈、被封为“野王君”的王圣等,都被认定和耿宝结党营私,被阎姬用一封诏书送上绝路。

虽然刘祜亲政后并不像个明君,荒唐的事情没少做,但阎姬和他比起来不遑多让。就在阎姬以为天下尽在她掌握中时,一件让她意想不到且无法掌控的事情发生了。

十月辛亥,刘懿薨。

虽然刘懿的早夭令人意外,但放在东汉王朝皇帝一脉里看又并非偶然。当年邓太后在立刘隆为帝,命其他宗室王爷全部之国的同时将刘祜留在洛阳,就是以防万一留的后手。阎姬显然只向往邓太后秉政的风光,而缺乏邓绥的心机和头脑。刘懿的突然死亡让毫无准备的她措手不及。虽经江京和阎显提醒,为了防止有人趁机作乱,阎姬命人关闭了宫门,又派兵把守住洛阳城四周,但在选谁继位的问题上,作为太后的阎姬始终拿不定主意。

阎姬这一犹豫,就让人捷足先登了。

中黄门孙程从皇权的羸弱和皇位的更迭中看到了分一杯羹的机会。在刘懿病重的时候,他便已经与长乐太官丞京兆王国和中黄门王康约定,一旦刘懿病死,就杀了江京、阎显,拥立前太子、济阴王刘保为帝。

十一月乙卯日,孙程、王国、王康和中黄门黄龙、彭恺等一起截衣为誓,约定即刻发动政变。

虽然这个时候计划已定,但由于阎太后在皇宫中闭门自守,孙程他们还缺一个能开门进宫的借口。他们这边正发愁,没想到两天后的丁巳日,洛阳周边便发生了地震。这下孙程等人大喜过望,当天夜里便以地震救援为借口进入皇宫。

这些人在崇德殿上进行了最后的部署。除了一个叫苗光的犹豫不前,留在了崇德殿,其余人先确认了江京等人的位置,然后一举将躲在皇宫里的江京、刘安、陈达等阎太后的亲信杀死,随后在崇德殿迎济阴王刘保为帝。

这时候洛阳出现了一幅奇景:在同一个皇宫里,既有新登基的皇帝刘保,还有不承认刘保登基的阎太后,双方在宫中对峙。

要不说阎姬只看到当太后听政的风光,却缺乏支撑这些风光的手段,都到这时候了,阎姬还不知该怎么办。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阎姬的哥哥车骑将军阎显。这一对无能兄妹平日里只知道仗着权势为所欲为,当自己的名头吓不住人,没有一个人慑服于他们时,便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只知道团团转。

一旁的小黄门樊登看不下去,只好提示阎显,太后这时候应该召将军带兵进宫,不仅可以自保,还能进逼孙程等人。阎显虽然是车骑将军,但让他亲自带兵,他显然是不敢的,于是便召来越骑校尉冯诗。

冯诗听说太后召见,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等进宫见了阎姬兄妹,才知道是要让他去对抗孙程。冯诗并不傻,虽然太后许出封万户侯的条件,他却不打算被阎姬兄妹当枪使。

可自己现在在人家的地盘上,若直接抗命,冯诗不得不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好在有的人一紧张,反应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快,冯诗便是这样的人。他眼珠一转,立即计上心来,先是欣然应允,随即表示自己进宫的时候没带多少人,请求出宫多召集一些士兵。

阎显虽然觉得不妥,但冯诗的理由合情合理,似乎也无法拒绝。

阎显不敢自己去监督冯诗,便派樊登跟着冯诗,到左掖门召集更多士兵。

冯诗这明显是要跑路。那他为什么不选择支持阎姬呢?因为阎太后在听政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已经杀了许多反对她的大臣,阎显和他的兄弟、走狗们更是在朝廷中横行霸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已不得人心。

当然,即便皇帝做的错事也很多,比如安帝刘祜亲政之后便逼死了忠臣杨震,但朝廷里那些为社稷、为皇帝死而后已的大臣仍会前仆后继地跟随他。这就涉及了古代人骨子里的正统问题。太后毕竟只是太后,她不是皇帝,也不姓刘,却倒行逆施,怎么可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于是,冯诗出了左掖门便把樊登杀了,然后回到自己的军营里再也没出来。

失去了唯一有主意的樊登,困在宫里的阎姬和阎显更像没头苍蝇了。结果,孙程等人将卫尉阎景、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等一网打尽,连阎显也被一同下大狱处死。最后,孙程只派一个使者便从阎姬那里把玉玺抢了过来,顺便将太后囚禁在离宫。还没能充分体验君临天下之快感的阎太后,进了离宫更是受不了这样的落差,没过多久就见了阎王。

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几个宦官竟然就把政变完成了,而且没有长期的计划和准备,没有动用军队,没有朝廷众臣的参与,没有屠杀和动乱。这种不可思议的权力更迭不仅映射出当时东汉皇权的无力,也体现了汉朝政治体制的成熟:只要朝廷中、地方上的大臣各司其职,社会就能正常运转,不管谁当皇帝都一样,甚至有没有皇帝都一样。

既然如此,宦官和外戚们便准备放开手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