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肇的驾崩非常突然,他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超越了自己的前辈——再次刷新东汉皇帝寿命的下限。而且,更加尴尬的是,这时年轻的邓皇后还没有儿子,也没有养子。
虽然皇后无子,刘肇却有儿子。事实上,刘肇是个“高产”的皇帝,他在不长的人生中曾有十数个皇子。可除了大儿子刘胜,其他都没能活过三岁,而刘胜则据说患有某种久治不愈的疾病(痼疾),虽然没死,却是每天靠药吊着半死不活的状态。
老大是个药罐子,接下来的十几个儿子连药罐子都做不成,看来是刘肇的遗传基因有先天性缺陷。刘肇虽然不懂科学,但眼看着儿子养不活,自己的身体似乎也出了问题,他便紧张得不得了。思来想去,他得出的结论是命贵难养,可能命贱就好养活了。于是,等又一个儿子出生后,刘肇马上命人把这个刚出生的婴儿送到民间抚养,希望他能避免重蹈哥哥们的覆辙。
可这个孩子送出后不过百日,刘肇自己却快不行了,只好又把他从民间抱回来,过继给皇后当儿子,还给他起名刘隆,并让他在刘肇驾崩的当晚继了皇帝位。
历史上也有不少皇帝是年少继位的,但他们年纪虽小,好歹能自己走着坐到龙椅上,经旁人提示多少也能哼哼两句。刘隆则不然,百日婴儿,翻身技能尚未完全解锁,更别提坐起来了,只能让人装在篮子里拎着上殿,在号啕大哭中接受群臣的跪拜。
如此折腾过一轮之后,邓太后自己坐到龙椅上发号施令起来。大伙儿一看,也成,毕竟谁也不愿意每天对着个篮子象征性地跪拜行礼。至于其他的,等小皇帝长大以后再说吧。
邓绥毕竟是邓禹的后人,学识、能力还是有的。她做了天下的主人,把朝廷的事情处理得还算妥当。而有了名义上的天子,大臣们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国家机器依然平稳、正常地运转。
但这次平稳的时间短得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刘肇给儿子起名“隆”,刘隆自己却难肩负起让国家兴隆的责任。刘肇把刘隆放到民间寄养,为的是避免他早夭,刘隆却连他的哥哥们还不如。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辛卯日,这个未满周岁的皇帝刘隆便驾崩了。在无知的一生中,他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抵达了人生的巅峰,并且迅速坠落。虽然无知,刘隆却在无意间创造了中国皇帝史上的两个“之最”:历史上继位年纪最小的皇帝,同时也是死亡年纪最小的皇帝。
这下朝廷又动**起来,大臣们还是得考虑作为臣子最不愿面对也最容易掉脑袋的问题:死去的皇帝无子,接下来谁来当皇帝?
这次,大伙儿的看法倒是挺统一:孝和帝不是还有一个孩子在世吗?就是那个药罐子刘胜。折腾了这么多年,弟弟们全挂了,就他还能硬扛,看来他的命到底是硬的。如果让他做皇帝,有天子气加持,说不定身体就痊愈了呢!
在满朝的赞同声中,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而且一票否决,这个人就是邓太后。
邓太后反对让刘胜当皇帝,这很好理解。于公,刘胜的身体确实不行,难堪皇帝的重任,不如另找一个身体好的,免得再过一段时间大伙儿又得为新皇帝的人选发愁。事实也是,刘胜后来不过又活了七年。于私,第一次选继承人的时候,邓太后就没选身为长子的刘胜,说不定已经被那小子记恨上了,这次就更不可能选他了。
不选他选谁?
邓太后早有主意。延平元年的时候,新皇帝刘隆继位,洛阳的诸侯王们按例要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包括和先帝刘肇最为亲近的清河王刘庆,但邓太后很奇怪,特地下诏留下了刘庆的儿子刘祜。结果不到一年,小皇帝刘隆便驾崩了,这时刘祜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邓太后和自己的哥哥私底下一商量,准备将刘祜过继给刘肇,然后继位当皇帝。
显然,刘祜是邓太后留的一个后手,而这个后手有可能是为了对付刘胜的。甚至因为刘隆出生后是寄养在百姓家的,我们知道,新生儿如果没什么特别标记的话,看起来样子都差不多,因此那死的这个刘隆来历也就有点儿可疑了。
虽然可疑,但也没什么证据,或许真的只是因为刘肇的遗传缺陷吧。当然,邓太后选择刘祜,未必就是为了专权,因为刘胜的年纪虽然不小,但刘祜此时也十三岁了。况且,刘胜的母亲是谁,大家弄不清楚,而刘祜的嫡母则是耿况的曾孙女,是实权派的代表。
再说,如果要专权的话,邓太后完全可以选一个年纪更小、更加没有背景的来当皇帝,但不管如何,邓太后不喜欢刘胜却是实实在在的。经过和哥哥车骑将军邓骘的一番密谋,太后让邓骘持节连夜到清河王府邸,将长安侯刘祜拉到宫中,然后下诏命令百官第二天统一穿吉服上朝。
大臣们虽然遵了太后的懿旨,可谁也没猜到是怎么回事,大伙儿在朝堂之上大眼瞪小眼,身着吉服却不知喜从何来。
片刻之后,众人在迷茫中看到邓太后牵着刘祜出场,接着宦官宣读诏书,太后领群臣拜刘祜为帝。
百官们这才知道这身吉服为何而穿,可这会儿太后已经落锤定音,大伙儿即便持不同意见,也只好将就着跪下来高呼万岁。
事情并没有就此尘埃落定,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就这么算了。朝中始终有持正统意见的大臣,司空周章便是其中之一。
周章认为,朝臣大多希望孝和帝刘肇的长子刘胜继承皇帝位,而不是现在这个继子刘祜,于是打算密谋发动政变,在某一天关闭宫门后先诛杀邓骘兄弟四人以及得宠的宦官郑众、蔡伦等,然后废太后及皇帝,改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但周章的计划未及实施便遭泄露。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十一月,邓太后抢先发难,缉拿叛党,周章被迫自杀。
周章的密谋虽未能得逞,但给邓太后提了很大一个醒:朝廷的大臣不仅是一股庞大的势力,而且并不是没有想法、全由自己拿捏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翻船。这让平时本来就挺收敛的邓太后及她的兄弟们变得更加谨慎。
但谨慎归谨慎,太后还是要继续临朝的。
和她的能力相比,邓太后的运气显然不怎么好。在她临朝称制的前十年,全国不是发洪水,就是闹旱灾,四周的国家还不断侵犯边境,国内的盗贼也不停地闹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中,邓绥凭借她的政治手腕把国家撑了起来,甚至到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还获得了大臣们比肩“虞二妃,周室三母”的评价。
平心而论,这个评价之于邓太后总体来说还是合适的,甚至某种程度上犹有过之,但问题是她年纪轻轻就开始临朝,而且临朝时间太长了。即便邓太后自己开始的时候小心谨慎,她的几个兄弟也算克己奉公,但架不住邓家亲戚众多,总有不听管教的。更重要的是,随着临朝时间越来越长,邓太后越来越迷恋权势带来的好处,也就越来越不愿意放权。
甚至到了后来,但凡敢劝太后还政于皇帝的,都遭到了她直接的打击报复,哪怕只是表露不满的堂哥邓康,也遭到她免官、遣返、除宗籍的惩罚。还有“头铁”、不怕死的郎中杜根,竟公然上书称“皇帝年纪大了,应该亲政”。
邓太后给杜根的答复是一个白眼,外加让侍卫把他装到大袋子里,在大殿之上就要活活打死。
一顿乱棍之后,当场气绝的杜根被扔到了城外的野地里。没想到半夜天地间的阴寒竟把他冻醒过来,一息尚存的杜根还未得庆幸自己大难不死,便听闻有人声传来,伏地细听,居然是邓太后怕他不死,叫人守尸来了。
杜根大惊失色,赶紧继续装死。半夜三更,荒郊野外,来人虽不敢上前验尸,却同样不敢草草地返回,只好远远站着观察杜根的“尸体”。
这下可苦了杜根。想跑吧,自己一身的伤,走得不如爬得快,能跑到哪里?不跑吧,继续装死下去没吃没喝,撑不了两天可真就死了。
好在杜根本就身受重伤,浑身上下没几块好肉,只要趴着不动,气息微弱,跟个死尸没什么区别。到了第三天,杜根眼眶处的伤口甚至长出蛆来。看守的人看到如此情景,便相信杜根是真的死了,这才回去复命。
等人都走光后,杜根才得以慢慢地爬出生天,捡回一条性命。
然而,就算这样,还有一个人不服邓太后,这个人就是太后自己扶持起来的皇帝刘祜。因为太后结束临朝的日子遥遥无期,而刘祜则在一天天长大,甚至一天天变老。已经快到而立之年的刘祜尚不能亲政,可想而知他心里有多么怨恨邓太后,而这种怨恨带来的,必然是日后对太后家人和亲信的打击和报复。
依历史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事情必将发生,只要刘祜活得够久,至少死在邓绥后头。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二月,时年四十一岁、临朝十六载,能让史官写《长乐宫注》《圣德颂》记载和歌颂自己的太后邓绥突然得了重病,一个月后便驾崩了。
但凡受太后长期压制的皇帝,在老女人死后,免不了对她的亲信和族人进行打击报复,刘祜也不例外。从邓绥驾崩那一刻开始,刘祜便拿起屠刀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
在皇帝的授意下,邓太后的亲戚和亲信接连被逼自杀,邓氏宗族在朝为官的人绝大多数被免官,并且遣返老家。其他但凡之前跟着邓太后享福的,在太后驾崩后的几个月里几乎都遭到了清洗。
做了十五年儿皇帝的刘祜终于亲政,他将纪年由“永宁”改为极富寓意的“建光”。从此以后,他可以抖落十几年来积聚在身上的阴霾,抬起头,迎着风大步向前走。
终于见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