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常发生这样的事:有的人正在干着很辉煌的事业,仿佛一切顺水顺风、如日中天,不料却变故突来,事业如大厦一般顷刻轰然坍塌、变为瓦砾,个人也因此从万众瞩目沦为不名一文,甚至成为乞丐或阶下囚。

难道说这突然的变故就没有一点发生的先兆吗?其实,一切事情或好或坏的结果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比如说地震,我们知道在它发生前就会出现地光、地声,一些动物也会表现异常:鸡在半夜时分突然鸣叫,狗无缘无故地突然狂吠不止……

虽说人生无常,但许多的结局,我们还是可以从人们平日的所作所为、或与其交往的人、或所处的环境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解读出能预示吉凶祸福的一些密码。下面的段落为大家讲述了李琰的故事,借以说明洞察力的重要性。

李琰,唐肃宗的儿子,被封为建宁王。李琰不但生性聪慧,英明果断,且武功超群,有万夫不挡之勇。文韬武略的他深得军中将士的爱戴,大家经常在一起谈论他的才能和武功,说者津津乐道,听者如醉如痴。于是,肃宗皇帝想任命李琰为兵马大元帅,统领大军去东征。

丞相李泌知道后,对肃宗说“建宁王确实很有才能,从文从武上说,这次东征的元帅当非他莫属,但是有件事您不要忘了,他还有一个哥哥广平王在呢。您把全国的主要兵力都由建宁王带走,他又有很高的名望,那广平王会很不舒服的。如果此次东征失利,那也罢了,如果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建宁王和广平王谁轻谁重,天下人都会了然于胸了。”

肃宗摆手道,“先生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广平王乃是我的第一皇子,将来是要继承帝位的,他不该将一个元帅的位置看得太重的。”

李泌回答“皇上所言极是,可目前广平王还未被立为储君,外人也都不知道您的想法。再说,难道只有长子才能立为太子吗?在太子未立之时,元帅之位就为万人所瞩目。在世人眼中,也就是谁当了元帅,谁就最有可能成为太子。假如建宁王当了元帅并在东征中立大功,到了那时,陛下您即使不想让他当太子,建宁王自己也不想当太子,可是,那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又岂肯干休呢?如果封赏稍有差池,他们便会借机实行兵变,拥立建宁王当太子,到时形势所逼,建宁王怎能推却?我朝初年的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玄宗的例子,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李泌的一席话,使肃宗恍然大悟,于是下令任广平王李淑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挂印东征。

身为丞相的李泌,通过唐初的玄武门事件,很快洞悉如果任命建宁王为兵马大元帅,会为将来引来宫廷政变,洞察力之强,使得一场纷争消弭于无形。

其后不久,肃宗渐渐昏庸,受到张良姊、李辅国迷惑,形势渐渐对丞相李泌不利,更对太子李淑不利。情况非常玄妙诡异。建宁王也已成为了一个屈死冤魂。

这天,李泌对肃宗说:“皇上,你我君臣一场,您知我没有功劳也有些苦劳,现在我年事已高,头脑昏庸,身心俱疲,不再适合做丞相一职了。请您允许我告老还乡做个闲人吧。”

肃宗大惊,“你我君臣患难多年,正该和我共同享福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离去呢?”

李泌答:“细说起来,我有五种原因不可再留。此时您让我离去,等于免我一死。”

肃宗大诧:“何为五不可留。”

李泌坦称:“我与您相遇太早,委任我官职太重,宠信我太深,我功劳偏高,我的事迹太奇,是也。您此时不让我走,等于杀了我一样。”

肃宗大笑:“先生太过虑了,你什么罪都没有,我为什么要杀你呢?"

李泌说:“正因为现在您还没理由杀我,所以我才敢请求归隐山林啊。否则我又怎敢说?况且我说自己会被杀,原因不在您,是指上面的五种原因啊。”

肃宗说“是不是你要北伐,我没有采纳,你就生气了呢?”李泌答:“不是。我是因建宁王之死。”

肃宗道:“建宁王听小人话,谋害忠良,想夺储位,难道罪不该杀吗?”

李泌道“建宁王若有夺位之心,广平王就会恨他,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他,都替弟弟喊冤,泪流不止。另外,阻止他当兵马大元帅的是我,他应该恨我。可他为什么对我很亲善,认为我是忠臣呢?”

肃宗道:“看来是我错了,但木已成舟,我不想再提他了。”

李泌道:“过去的就过去了。我今天想给您念一首《黄瓜台》词: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您已摘下一个,千万别摘了。”

“太深刻了。我记住了先生之言。”肃宗答。李泌和肃宗谈后,即遁入衡山……

后来虽有张良娣、李辅国中伤太子,但有李泌提醒肃宗在前,太子得以安然。

洞察能力强的人,不但能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使自己的事业顺水顺风,而且还往往能通过一些现象,洞穿本质,避免误打误撞,空耗时间、金钱,有时甚至能兵不血刃而退敌千里。为此,美国的霍姆斯曾说:“瞬间的洞察力,其价值有时相当于毕生的经验。”

汉高祖刘邦,龙廷初坐,来不及享乐,北方匈奴又成了他一块心病:匈奴大举南侵,掠牛马烧房屋,杀人越货,气焰嚣张。为了除此心腹大患,刘邦遂率大军30万,御驾亲征。

这日,大军进入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北),被匈奴单于冒顿早已埋伏好的几十万剽悍人马围住,左突右冲昼夜混战7天,汉军死伤无数,血水染红了厚土,且断粮缺草,情形已相当危急。

到了第八日,刘邦正于帐中紧锁愁眉苦思良策之时,谋士陈平忽然求见。

“启禀皇上,臣有一计,不知可行否?”

“快快请讲!”刘邦此时正心急如焚,赶忙询问。

陈平上前向刘邦附耳道: “臣昨日听探子报,说冒顿这个人喜好女色,一日也少不了美女,偏偏他夫人阏氏又是一个出了名的醋坛子,一阵河东狮吼,倒也能将冒顿镇住。因此冒顿每次南侵,她都要在左右监督,冒顿虽凶悍,但因有把柄握在其夫人手中,对她倒也言听计从,我计划……”

此时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于是,刘邦答应了陈平。

陈平与一使者做了一番精心准备,打扮成匈奴兵的模样,悄悄下山,混入匈奴大营之中,又潜于单于皇后阏氏的帐前。偷眼看去,见帐中只有阏氏一人,便掀起帐帘,走了进去。

阏氏见自己帐中突现两个陌生人,厉声喝道: “什么人如此大胆,敢私闯我的大帐?”

陈平上前一弯腰,朗声道:“恳请皇后息怒,我乃汉朝使者,特向单于讲和。”

阏氏一听是汉朝使者,说道:“单于不在这里,可到前帐找他。”

陈平轻声道:“遵命,只是我这里有汉朝皇帝送给皇后您的礼物,我想请您过一下目。”说完,陈平从使者的兜里掏出许多金银珠宝及各种名贵饰物。

这些珍宝甫现,顿见流光溢彩,满帐生辉。阏氏两眼顿时放光,轻轻地拿起来,抚摸着,口中惊叹不已,看来这些珍宝对久居漠北的她产生了很大的**力。

一旁正在察言观色的陈平见火候已到,便说:“皇后,我们汉朝皇帝听说单于喜欢美女,特意挑了300名,准备送给单于。这幅美人图,便是请单于先看样子的,如果单于满意,汉朝可是美女如云,不过先请皇后过过目,以防真送来了,连您也看着不顺眼。”

陈平说完,将一轴画卷徐徐展开,只见画上美女,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肌肤胜雪,千娇百媚。

阏氏本就对冒顿喜欢女人放心不下,又气恼不过,听了陈平一段话,又见了美人图,心中不禁醋意大发。她想:怪不得单于每每都要攻掠中原,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倘若他见到了这些美人,哪里还有我的好日子过?

阏氏气得浑身发抖,脸都变了颜色,但有汉朝使者在,只得咬着牙不发作。

陈平见阏氏中了自己无中生有之计,心中甚喜,便对她说:“时间紧迫,我们皇上那边还等复命。您是否请单于过一下目,也好退兵啊?"

阏氏连忙说:“不必了,你们将礼品放在这,可以回去复命了,我让单于退兵就是了。”

陈平进而道“皇后,这可是军国大事呀,还是请单于当面定夺才好。”

阏氏大怒,双眼一瞪:“怎么,来使莫非信不过我吗?”

陈平装作诚惶诚恐的样子:“岂敢,只是——”

“休要废话!我说退兵就退兵,单于照样得听我的!”阏氏恨恨地说。

陈平连忙点头称是,转身退出,悄然回到汉营。

刘邦听罢陈平的叙述,对匈奴退兵还有些将信将疑。待到

第二天天一亮,发现匈奴都不见了,刘邦对陈平说: “陈平啊陈平,你简直就是阏氏肚子里的蛔虫,她的心思被你摸得一清二楚啊!”

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意思是从细小的枝节上能看出大问题,这就需要练就很强的洞察力。

对问题洞察得越透彻、越明晰,就越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掌控事情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要想使你的人生处处闪烁智慧之光,洞察力的修炼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