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
褚轩领兵,去往金陵城方向。
离开长安之前,褚轩捧起一抔土郑重收好,再回望身后的宏伟城池,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回来的机会,也不知道再回来的时候,长安又是什么样子。
启程之前,副将和他秉烛夜谈,“将军,唐国如今愈发乱了,武国虽被隔绝在北荒之外,但他们的修行者早已暗中扶持各个反贼势力,我们这些人多年来只负责长安的太平,从未离开过,现在却也要去往金陵,将军就该明白,现在的局势是何等危急。”
金陵过去是和长安齐名的繁华都市,是唐国鼎盛象征的荣耀之一,现在战火不断,不仅是江湖人,就连当地的官府也起兵造反。
褚轩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第一次带兵平叛,去处还是千里之外的金陵。
那位陛下耗费巨资和人力开拓的天宫之路现在已不能使用,包括许多大型的传送阵法也被破坏,因此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披甲御马,一路奔波。
两日后,褚轩抵达金陵。
他并未直接入城,因为如今金陵大乱,据说许多官员和逆贼勾结,他如果就这么进去,甚至不能分清敌我。
另外,他的确很想知道一下,那些在战乱中的普通百姓,究竟是如何水深火热。
他特地找一身瞧着破破烂烂的麻衣,一个人在城外二十里处的村镇转了转,见街道上杳无人烟,最后寻了一处人家,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老人,她瞧一眼褚轩,先在他的粗布麻衣上停了停,又越过他的身子向后看去,见空空****,显然松了口气,才问一声,“有什么事吗?”
褚轩在长安时已见过了太多人,看出老人眼神里备受惊扰的怯弱,就像秋季饱受猎人追捕困乏的鹿。
褚轩放低了姿态,“我是一路逃难过来的,实在口渴得没了法子,老人家,能求您一碗水喝吗?”
老人听他口音的确不像金陵人,应该是从北方来的,想了一下道:“喝口水倒没什么,你先进来吧。”
褚轩进了院子,老人马上又将门关好,带着他去了院子一侧的茅草房,盛了一碗粥出来,“快喝吧。”
褚轩低头去看,只觉得这粥尚温,显然是不久前刚刚熄了火,碗里只见米粒稀疏,几乎已经不能称作是粥。
褚轩低头瞧着碗里晃出的影子,回想长安直到自己出城时还在推杯换盏的庙堂大人们,还有不久前那个死在书山下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的血渐渐冷了下去。
老人没有注意到旁边年轻人的情绪,她只是盖好了放粥的锅,一边儿碎碎说着话,“现在这个年景,是要逼死个人,北方的往南方跑,南方的往北方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唤,“娘,谁啊?”
老人只向外喊了一声,“没事,我儿媳妇,带着孩子呢,你快吃着,一会儿凉了。”
她开了话匣子,又见褚轩一身的正气,索性多说了几句,“我大儿子和你差不多大,去年秋天征兵,让带走去了北边儿,小儿子比你小三五岁,年前冬天也被带走了,到现在没个消息,也不知道生死。
有时候没办法,你想想大唐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打仗用过普通人?可是就这一两年的光景,听说连长安都乱了。
以前两个儿子在的时候,我还想不管外面怎么闹,能吃饱就是好事儿,可现在官府三天两天下来征兵征粮,我自己一把年纪倒是小事儿,屋子里还有一个小的怎么办?”
絮絮叨叨的声音里,时不时夹杂了一句‘这叫什么世道’。
褚轩细细听完老人的牢骚,心下也明白,这位老人恐怕也正是因为自己和她儿子的年龄相仿,一时生了舐犊之情,才会心软让自己进来,否则就在这个年景,不说防人之心,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又怎么会给别人一口饭吃?
想到这里,褚轩低头将一碗粥囫囵吞了个干净,含糊不清地应了一声,“这个狗娘养的世道!”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重重的拍门声,“开门,开门!”
老人惊慌失措地起了身,一把拉起褚轩塞到灶台一旁的角落,用杂物盖了个严实,叮嘱道:“切记不要出来,方圆十几里的男人,都已经被征了去,你千万要藏好了不要出声!”
褚轩躲在杂物堆儿里,瞧着老人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院门处,刚把门闩抬起,外面已经有一脚踹了进来。
院门重重一声响,老人跌倒在地。
“唉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