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蚕室,其实就进入了昆虫的世界,在一层层绿色的桑叶中,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儿在蠕动,它们轻盈地移动着身躯,迅速地啃食着桑叶,发出一片“沙沙”声。
伴着一股股扑鼻的桑叶的清香,真有些心旷神怡,养蚕是多么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劳动啊!
桑在植物界中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荨麻目,桑科,桑属。原产于温带及亚热带,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到的桑的植株及果实的化石推定,桑在地球上繁殖至少已有200万年以上,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为许多的种,桑属内有12个种,分布在我国的有8种。
桑叶是家蚕的饲料。家蚕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在十分饥饿的时候,偶尔啃食几口,也不能维持其生命。这就说明了要发展养蚕生产,必须先栽好桑树,桑树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基本物质。要达到桑树的高产稳产,又必须注意做到采养结合(关于改用人工饲料,我在另文《蚕群离树》将有详述。)
桑叶——绿色的工厂
桑叶是桑树最重要的器官,它执行着同化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机能。
桑叶是单叶,叶脉类型为掌状叶脉,根据叶片基本形状来看,桑叶有圆叶及裂叶二种。
桑叶上下两面有表皮细胞,上表皮之下有栅状组织,它是一种长形细胞并排地紧密结合着,细胞中有许多的叶绿素,所以叶的正面呈深绿色。栅状组织下面为海绵状组织,海绵组织是一些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组成,疏松地结合在一起,有很多的细胞间隙和下表皮上的气孔相联,我们平时所讲的叶肉,就是由栅状组织和海绵组织构成,光合作用在叶肉中进行。海绵组织下面就是下表皮了。上表皮细胞群中有许多巨大细胞,此种细胞内悬有房状体(钟乳体)的沉积物——碳酸钙。这种巨大细胞有的从叶面突出,因此使得桑叶叶面粗糙,有的并不突出,叶面就显得平滑。叶的表面有坚固的角质层,它可以防止叶内水分的过度蒸腾和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叶的下表皮细胞呈屈曲的波浪形,细胞壁相互结合,在这些细胞群中散布着多数的气孔,据测定,每平方毫米叶面积上约有40~50个气孔。气孔的两个半圆形孔边细胞中也含有叶绿素,气孔既是叶片与周围环境交换气体的门户,也是水分蒸腾的道口,光合作用的原料即二氧化碳就是通过气孔扩散到叶组织内部,叶组织内的水分也通过气孔散失到周围空气中去,气孔还是农药和肥液透入叶组织内的门户,有经验的蚕农便在喷施农药或进行根外追肥时,将下表皮尽量喷湿。
叶片中分布着许多叶脉,它们与叶柄、枝条中的输导组织相连。这些叶脉犹如工厂中运送原料的“传送带”,使光合作用保持了正常速度。
桑叶是桑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的场所,它对整株桑树的生长发育都很重要。光能、水、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硫酸盐在叶片的叶绿体内结合,产生有机物质,植物干重的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90%~95%则通过叶的光合作用而来,所以把桑叶叫做绿色的工厂并不夸大,它形象地说明桑叶在桑树生长上的重要。因此,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和延长树上绿色叶幕的时间,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量,也就可以提高产叶量。桑叶产量从理论上讲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桑叶产量的高低,据试验,每亩全年产叶3000斤的桑园,太阳光能利用率约为0.3%。原则上说,增加叶面积指数就标志着产叶量的提高,因此合理地采摘桑叶,适当地在桑树上留一定数量的叶片,以及伐条后使桑叶能迅速生长的一些做法,是增产桑叶的重要一环。如果把桑树上的叶片采得光光的,这至少可以说是“绿色工厂”暂时停止了生产。如果桑树上仅留下稀疏的几片桑叶,这也可以说是“绿色工厂”的生产量很小。这些作法对桑树本身的生长已十分不利,要达到高产稳产就更见困难了。
桑叶所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转化为脂肪的形态贮藏到树干、枝条和根部,特别是根部,夏、秋季积累的物质,用于次年春季的生长。
如果把桑叶叫做绿色的工厂,那末把桑根叫做“仓库”也就十分合适。
桑叶的分工
一枝桑条,顶端叶片小薄而黄,慢慢地向下,叶片增大,叶色变深,到了基部,叶片发硬颜色又有些变黄,这个现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这些不同叶龄的叶片,其光合机能也不一样,就好像有谁给它们做了“分工”一样,大家各负其责。
叶片长出展开后,就具有光合作用的功能,但是由于这时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尚不高,光合活性较低,随着叶片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增多,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以后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绿素的合成量便少于分解量,因而叶色渐褪,光合机能又逐渐减弱,最后枯黄脱落。据试验,现在已经知道,嫩叶主要是合成氨基酸,成熟的叶子则主要制造碳水化合物。
有趣的是,不仅不同叶位的叶片制造养分的成分及制造的量有不同,而且所制造出来的养分在桑树本身的“使用”上也有“分工”。
据日本人用同位素14C标志叶片进行试验,发现叶片光合作用生产物的运转方向是按生产物的所在叶位决定的,即上位叶的光合产物,运往梢端的嫩叶、嫩茎,下位叶的产物则运往茎、干、根。当上部叶被采去后,中部叶、下部叶生产的产物都运向顶端嫩梢和上部茎中,输入树干和根部的就很少了。当下部叶片采光后,则上部叶的光合产物就转向茎、干、根方向。
在这里要提一下,就是我们养蚕所采的适熟叶,恰是光合作用最强的叶片。如何合理地利用一株桑树各个枝条上的这部分叶片是值得考虑的。其次是在养蚕上总是提出采叶不要捋去枝条的顶叶及芽头,这除了顶叶、芽头又黄又嫩,不宜用来喂蚕外,从桑树的生理分析也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桑叶和桑根的关系
“树大根深”、“根深叶茂”,是我国的成语,其含义都是十分清楚的。
桑树也是这样,有高大的树冠才能有发达的根系,它的枝叶部分和根部的生长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处于平衡状态,相互依赖;也只有发达的根系,吸收面积大,能供应充足的水、肥,才能使得桑树枝叶繁茂,让蚕农得到丰收。
当桑树伐条后,桑树也失去了部分或全部的光合器官——绿色的叶片,这对整株桑树营养物质的收支,是出现了“赤字”,破坏了原来的平衡,因为桑叶被采摘后,光合面积减少了,光合作用的产物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减少了,从而减少了对根部的供应量。但是根的呼吸过程和吸收过程却仍然在进行着,仍然要消耗葡萄糖,而根的本身又不能制造葡萄糖,完全依赖着桑叶的供应,供应减少,桑根的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停顿下来,吸收水肥的机能也急剧地下降。这特别表现在夏伐,夏伐后,桑树依赖贮存在茎干和老根部分的淀粉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借助酶的催化作用,使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以提供能源;当枝条上的定芽或潜伏芽萌发,长出枝叶后,光合作用再逐渐恢复,绿色工厂又开始生产了,叶片中的光合产物又可转运到根部,新根才逐渐增多,吸收机能逐步恢复,枝叶获得了充足的水分养料,又繁茂地生长着。
桑树伐条后,破坏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又建立了新的平衡。从不平衡到建立起新的平衡这段时间越短越好,而桑树根部贮藏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对伐条后桑树的再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贮藏物质多,发出的新芽也快,促使枝叶的生长也快,所以恢复的时间也就短一些。
根据上面的情况,曾有过一个桑树夏伐留叶的试验。试验方法是用“水培法”,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结果表明,夏伐后第4天,水培苗的根毛开始萎缩,第6天根毛全部萎缩、脱落,经15天,才长出新的叶片和根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试验者提出夏伐时留老叶的作法,就是在夏伐时,每个桑拳上留下1~3片老叶,但是不必为了留老叶而提高剪伐,只要一株树上留有一些老叶,这些老叶就能担负起制造养分的“任务”,从而缩短了由不平衡到建立新平衡的时间。没有伐条的桑树,基部1~2叶的光合作用强度每小时仅1.20毫克/100平方厘米,而伐了条的桑树基部所留下的老叶,光合作用强度第4天达到每小时3.40毫克/100平方厘米,第12天为每小时2.43毫克/100平方厘米,当然这主要是除去了上部枝叶,改善了光照条件所致,但也说明其光合作用强度显著增大,就能合成较多的营养物质供应根部的需要。
秋叶的采摘和桑树养分的积累
栽桑是为了养蚕,一年多次养蚕能够提高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增加蚕茧产量,增加养蚕单位的收入,支援轻纺工业建设和外贸出口,好处是非常多的。但前面又讲了,秋天的桑叶制造的养分贮存在桑树根部及枝干中,供应次年春季的生长,能不能有办法做到既能养秋蚕,又不影响桑树生理和第二年的生长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早秋采叶以前,桑树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消费,即保证当时生长的需要,贮存量不多。但在采叶第二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采叶后光合产物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生长的需要,不得不动用根部的储存了。
桑树在10月中旬(晚秋蚕期),正是营养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此时枝条上留叶的多少对于体内积累有决定性的影响;即使前几期采叶稍多,但如能在晚秋期多留叶片,对于桑树体内营养还是能补充一部分的。
有人认为桑树是落叶树,到了晚秋季节不采光也会全部凋落的“秋风扫落叶”,还不如采下喂蚕,以免“浪费”。其实不然,晚秋昼夜温差大,晴天多,光照足,白天光合作用旺盛进行,夜间气温降低,桑树呼吸程度减弱,消耗糖分少,有利于积累。那么到底采留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呢?综合一些试验结果,可以提出一个数字供参考,为了照顾到桑和蚕二个方面,早秋、中秋蚕期,桑条顶端最少要留7~8片桑叶,晚秋期则应强调以养树为主,再稍稍多留1~2片,让其在越冬休眠前继续制造营养物质,充实树体。
当年栽桑当年采叶
当年栽的桑树,当年能不能利用它的夏、秋叶养蚕,以增加收益呢?我们在1975年做了一个试验。试验区的桑树是前一年的12月份栽植的,苗木都是甲级苗。桑的品种为桐乡青,树形为无干桑养成,土壤为红壤丘陵土。试验共分六个处理区,每个处理区10株桑树,处理分:全采区、留2叶区、留6叶区、留8叶区、留12叶区和不采叶区。试验分夏(7月5日)、早秋(8月5日)、中秋(9月15日)、晚秋(10月19日)四次采叶,第二年春叶采光夏伐。全采区即每次采光,留2叶区则每次仅留枝条顶部2片叶子,其余类推,不采叶区则每次均不采叶。
从试验中可以看出,全采区的产叶量当年也不会最高,次年春叶产量就更低了。根颈围度以不采区最粗,全采区最小,而发芽率则以留12叶区最高。这个试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当年栽的桑树在水肥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稍稍地利用一些秋叶养蚕,但采摘强度不宜太大,以枝条上留有不少于8片叶子为合适。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解决生产实践中常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新栽的桑树,过不了三四年,有的就会变成“小老头”,半死不活,产叶量低,最后干枯而死,以前总认为是水、肥条件方面的原因,其实不合理地采摘幼龄桑树的桑叶才是造成“小老头桑”的主要原因。
“不怕采得狠,只怕不用本”的说法对吗?
“不怕采得狠,只怕不用本”的意思是桑树不怕多采桑叶,就是怕不投进去本钱,这个本钱主要是指肥料。换句话说就是桑叶采得多,桑枝条上留的叶片少没有关系,只要多施些肥料就可以补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根据另一项试验结果,定植后第三年和第四年春叶的产量,品种为湖桑197,株数1000株/亩,这个试验是在普通管理水平的桑园中进行的,方法是1974年、1975年连续两年在8月底,对增施秋肥区增施一次秋肥,每亩增施肥料折合纯氮为20斤,从调查成绩看,增施肥料比不增施肥料在产量上有明显的增长。但是增肥区的强采叶区比不增施秋肥区的普通采叶区产叶量却低7%,在强采叶后于晚秋多留叶区则比不增施秋肥的普通采叶区也低4%,枝条的产量也大致一样。这说明一个问题,多施肥固然是增加桑叶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这要在合理的采摘条件下,才能充分地显示其作用,如果采叶过度(强采),增施肥料的效果并不明显,还不如不增施秋肥而注意了采养结合的所谓普通采叶区的产量。其道理就是桑叶是制造养分的“工厂”,土壤中的肥料被根系吸收后,也要运输到桑叶中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桑树本身的营养物质,而光多施肥料没有足够的绿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施到土壤中的肥料并不等于就是桑树本身贮存的养料。我们知道,从春季桑树的冬芽萌动开始到发芽生长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桑叶生长枝条伸长主要依赖贮藏养分的供给。
所以,从植物生理学角度看,桑叶是桑树的重要的营养器官,绿色叶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养分合成的多少,同时也就决定着树势的盛衰,这就要求叶片采得愈少愈好;从桑树栽培学的观点看,栽桑是为了获得多而好的桑叶做家蚕饲料,桑叶是栽桑的收获物;从生产的角度看,叶子愈多,养蚕愈多,收茧也就多,收益也就大。看来这确实是有点矛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按照技术要求去做,既要采叶,又注意养桑,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桑树不是观赏植物,要采叶养蚕这是无可非议的。
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都证实,采养结合的工作着眼点应放在夏、秋蚕期,而特别是秋蚕期。这是因为桑树春叶的生长主要是靠前一年所贮藏的养分,而夏秋季正是桑树旺盛生长的时期,采叶的多少,是桑树营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的采摘可以减轻由于采叶所产生的影响,以维持长期稳定的产量,这就是生产上所要求的稳产。春季,成龄桑园一般都是将春叶全部利用,进行夏伐;夏伐时在桑树上留下一些叶片对桑树夏伐后的恢复有很大的好处,这点做起来也很是方便。春、夏、秋季的采叶必须做到“种叶平衡”,量叶养蚕。
采叶对桑树生长的影响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江西省一些新蚕区已经出现幼龄桑园早衰的现象,特汇集了一些有关桑树采养的资料。让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来检验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