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怒虎神人
武松,天赋英雄。上天不仅给了他豪气冲天的英雄气质,还赋予他风华绝代的英雄素质。
不知山有虎,故向虎山行
武松的出场在第二十一回,当时他以为自己打死了人,躲在柴进庄上。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人只是被他一拳打得昏迷过去,所以,他的第一场精彩,不是阳谷县打人,而是景阳冈打虎。
景阳冈打虎,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情节,也是《水浒传》中写得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金圣叹在本章的回前总评上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所以《水浒》一书,断不肯以一字犯着鬼怪,而写虎则不惟一篇而已,至于再,至于三。盖亦易能之事薄之不为,而难能之事便乐此不疲也。”金圣叹又说,“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这都是在说《水浒》作者描写手段的高超。
我们比较一下鲁智深和林冲的出场。
鲁智深一出场,也是打,打的是人,恶霸镇关西。
林冲一出场,却是不打,不打的也是人,色狼高衙内。
打有打的道理,鲁智深这样个性的人,碰到镇关西这样的市井恶霸,不得不打。
不打有不打的原因,林冲这样性格的人,碰到顶头上司高太尉的养子,只能忍气吞声不打。
而武松一出场,打的却是虎。
虎是无道德意识的,无所谓好与坏,无所谓忠与奸。
武松打虎,也是不得不打吗?
是,也不是。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武松并没有一定要打这只老虎的理由,他也没有打虎的打算。
这个问题实际上李贽早就看出来了。他在本回的回末总评上说“: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此村学究见识,如何读得《水浒传》?不知此正施、罗二公传神处。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俗人何足言此,俗人何足言此!”
李贽的意思就是,李逵连杀四虎,毫无胆怯退避之意,乃是因为这四只虎吃了他的母亲。也就是说,他是为母报仇,不得不打虎。
而武松却是一时仓促,路遇猛虎,无可退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打。而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打虎的打算。
武松在柴进庄上,得知自己并没打死人,于是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
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店招上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进去,软磨硬泡,强买强要,前后共吃了十五碗(应该是十八碗,金本改得对。)手提哨棒便走。酒家赶出来告诉他,前面景阳冈上,最近出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听说有虎,而且是害了很多人性命的老虎,武松是否像鲁智深听说镇关西欺负金翠莲一样,马上要为民除害,去打死这只老虎呢?
没有。
武松听了,并不相信,他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你看,他一意孤行要独自过景阳冈,是他不相信有老虎。
当然,他也说了,即使有虎,他也不怕,但那是吹牛。
武松的一大特点,就是好吹牛,好显摆,好炫耀,好逞能。
他一意孤行,走上景阳冈,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
在庙门上见到贴着一张印信榜文,上面所写和酒家所说一致,武松知道真的有虎,他是怎样的反应呢?
如果他想打老虎,无论是为民除害,还是仅仅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威,他都要抖擞精神、斗志昂扬才对。
可是,他的第一反应是: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
可见,他不想打。
为什么不想打呢?
我们刚刚说过,他是一个特别爱炫耀、好逞能的人,打死一只老虎,可以让他炫耀一辈子。事实上,他后来就是时时拿自己的打虎经历炫耀于人的。
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不想打呢?
原因是,他不敢打。
虽然他对酒家的一番好意,两次吹牛说,真有大虫,他也不怕。其实,他是怕的。
为什么说他怕呢?有根据吗?有。
当酒家第一次告诉他虎情时,他说“: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当酒家怕他不信,要他进屋看官司榜文时,他拒绝了,还说: “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当武松来到了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有虎的警告。武松看了,笑道: “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鸟!”
你看,三次他都说不怕。但是,这三次说不怕,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有虎。
第二,前两次他在酒家前,不愿意露怯,他好面子。他是把自己当成英雄的人,既然当自己是英雄,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怕。
第三,第三次看到树皮上的字,他半信半疑,自言自语,很明显有自己给自己打气的味道。
如果大家不信,我们看第四次。
当他走上景阳冈,在山神庙门上见到印信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是怎么反应的呢?
第一反应是:转身再回酒店。
第二反应是: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面子比性命重要。
第三反应是:存想了一回,说道: “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你看,想回去,却碍于面子不能回,于是只好自我安慰,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时他的自言自语,很明显的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壮胆。
还有第五次。
武松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金圣叹在这句下面批曰: “骇人之景。”又批曰: “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而武松自言自语道: “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听听这口气,又是自我安慰,又是自我欺骗,又是自我壮胆。
走夜路的人,往往吹口哨,不是不怕,恰恰是因为怕。
所以,《水浒》作者在武松打虎之前,连写五次武松的“不怕”,实际上,就是要写出他的“怕”。
这样写,是否降低了武松的高大形象呢?
不会。恰恰相反,是让我们觉得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符合人性。
欣赏自己,可做大事;自我欣赏,常做傻事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武松不想打虎,不敢打虎,也不是不得不打虎,那为什么他要打虎呢?
答案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是的,在景阳冈上面对突然跳出来的吊睛白额大虫,他确实没有退路了。老虎堵住了他的退路。要从此处走,先过我这关。
但是在此之前,他本来有很多的退路。
那些退路又是被什么堵住的呢?
换句话说,武松是如何走到这无路可退的地步的?
答案一:他太自负。
首先,他是一个极度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的人。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鼓励自己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最好的办法就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但是,一个人要让自己做傻事、蠢事,闯祸,最好的办法也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武松要干蠢事,要做傻事。当然,也不是说他此时做的不是蠢事和傻事。为什么说得这么拗口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什么是蠢事,什么是傻事,还真难说。一件聪明的事,如果有始无终,最后就变成了傻事。相反,一件傻事,如果你坚持做下去,最后竟然让你做成了,那就变成了好事、大事,甚至变成了大事业。
我们还是来看看武松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
武松第一次对酒家说: “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第二次对酒家说: “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都是“不怕”,第二次还把“我”变成了“老爷”。
这是典型的自我提升,我不是一般人,我是老爷。
我是老爷我怕谁?
第三次在景阳冈下,见到树皮上的警示,自言自语说: “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鸟!”
你看,把自己放在“那等客人”也就是一般人的对面,极力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不是那等人,也就是自己不是凡人。
那等客人怕,我却怕什么鸟!
因为这么自我期许,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高自大,所以他一路走来,决不回头。
其次,自负的另一面,就是不信他人。不信别人的话,不听别人的劝。
当酒家第一次告诉他虎情时,他说人家说的是鸟话。
当酒家怕他不信,要他进屋看官司榜文时,他呵斥人家“鸟做声”。
真话,好话,关心的话,都变成了“鸟话”。
当他看到大树皮上的警示时,他笑道: “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
无端猜疑别人的用心,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但这还不是全部答案。
答案二:太傲慢。
我们看看他和酒家的一番对话,就能感觉出酒家句句真诚实在;而武松一直是居高临下,总是自居高人一等的位置。
鲁智深在五台山下的铁匠铺里,会真诚邀请小铁匠一起喝酒。
林冲在朱贵的酒店里,在不知道这个酒店底细的情况下,也会邀请小伙计喝酒。林冲甚至有李小二这样的下层人朋友。
鲁智深和金翠莲父女这样的下层人也能坐在一起慢慢饮酒。
这样的事,在武松身上不会发生。
武松由于天生的英雄气质与英雄素质,使得他总是和普通人有着距离,他总是一种俯视众生的姿态。在走近那只老虎之前,武松受到三次警告:酒家的劝说,大树上的警示,山神庙墙上的官司通告。
但是生性傲慢的武松,把这一切都一挥而去。带着一条哨棒,一颗骄傲的心,他上路了,并且义无反顾。
太自信和太傲慢,使得他一步一步走上景阳冈,走近那只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
人要好面子,就有羞耻心
当武松在山神庙前终于确定那里确实有虎的时候,不想打虎也不敢打虎的武松,为什么不退回去呢?
他太要面子了。
一个自信和骄傲的人,往往也是最要面子的人。
这一点其实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当他走上景阳冈,在山神庙门上见到印信榜文,知道端的有虎时,他的第二反应是: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为什么难以转去?因为怕别人耻笑。被别人耻笑,比老虎还可怕。套用孔子的一句话“苛政猛于虎”,在武松看来,是耻笑猛于虎。
被人耻笑,为什么这么可怕呢?因为,好汉是不能被人耻笑的。被人耻笑了,就做不得好汉了。
面子比性命重要。
我们知道,西方中世纪的贵族、圆桌骑士,也是把名誉看得高过生命的。
看来,无论是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还是中国的好汉,都有一种可爱可贵的品性——好面子。
是的,好面子是可爱的,好面子是可贵的。好面子源于一种骄傲的个性。骄傲的个性,相比较卑贱的个性,是高贵的、可贵的、珍贵的。至少,好面子的人,不会太下流。
好面子,就是有耻。而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讲,一个得到很好治理的国家,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一个有着自我品格的人,也要“行己有耻”——自己的品行和行为,都要有羞耻心。
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的四大基本良心之一。人一旦失去羞耻心,就叫“无耻”。人一旦无耻,会怎样呢?孟子几乎找不到一个比“无耻”
更难听的骂人的话,所以,他只好说: “无耻之耻,无耻矣。”
所以,孟子说: “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有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孔孟都讲了很多,我们可以说得直白一些:好面子,就是要脸。
要脸好不好?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不要脸好不好?
不要脸不好,所以,要脸好。
要脸为什么好?我们来看武松,他因为要脸,就不好意思退回去。
因为没有退回去,就碰上了老虎,就打死了老虎,就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
可见,好面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往往逼着自己做一些有难度的事。做成了,自然就有了成功。
很多大事,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都是逼着做出来的,都是自己逼着自己勉为其难做出来的。
人有时要逼自己,逼出自己的潜能。不逼,你哪里知道你能做多大的事呢?
正如武松,他并不知道自己可以打死一只老虎。
因为好面子,他逼着自己面对老虎,然后逼出了自己的潜能,逼出了自己的神勇,打死了老虎,成了万人仰慕的英雄。
武松所以成为打虎英雄,第一是自信、自负、骄傲的个性;第二,就是他的好面子。
当然,光这两点还不行,还要有实力以及正确的战术。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正确战术之一:重视敌人。
如果说,此前武松的自信、自大、自负,开口闭口都是“不怕”,是战略上藐视敌人;那么,当那只害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吊睛白额、模样极其恐怖的大虫,随着一阵狂风猛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表现的就是对对手的极度重视。
孔子曾经和子路讨论过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有趣的是,孔子就用一个人面对老虎时的行为来说明。有一次,子路提醒孔子: “您老人家不要总是夸奖颜回这样的文弱书生。要是上战场打仗,还得靠像我子路这样勇敢的人。”
孔子说: “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船只还想渡河,死了都不知后悔的莽撞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需要的是遇事知道害怕而且谨慎小心,善于谋划并且最终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在孔子看来,临事而惧,不但不会损害英雄形象,恰恰是真正勇者的行为和心理。前文一再说武松“怕”,不是要说武松胆怯,武松窝囊,武松不够英勇,恰恰是说,这才是真实的英雄,而且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往往需要真正的对手。面对真正的有实力的对手,心存敬畏、心存戒惧、小心应对,恰恰是英雄的必备素质。
此时,景阳冈上,日薄西山之时,武松面对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有实力的对手,一个让三二十个大汉丧命的对手。
武松会如何对待呢?首先,正如孔子所说的: “临事而惧。”
当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时,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一身冷汗,证明武松真的很怕,没有一点儿轻视对手,粗心大意。
有了这份临事而惧的心态,接下来就是: “好谋而成。”
面对又饥又渴、来势汹汹的恶虎,武松既没有落荒而逃,手足无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仓促以对。
他的战术是:先退避三舍。
第一退:当大虫扑过来时,武松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第二退:当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时,武松又一闪,躲在一边。
第三退:当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猛然一扫时,武松又闪在一边。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一阶段:躲闪。
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没抓住人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此时,武松知道,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先行退让,待其疲惫,寻其破绽,再行进攻,是兵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只用了一招:躲闪。这一招非常管用,不仅化解了老虎的汹汹攻势,而且消耗了老虎的气力;更重要的是,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老虎的威风。
现在,轮到武松出手了。
那大虫再吼了一声,又转过身来。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不是打在老虎身上的响,而是树枝折断响和簌簌的树叶响。原来他太慌了,打在树枝上。不仅没打着老虎,反而把那条哨棒折作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这根哨棒,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带在身边,作者时时提到它,我们以为最后定当靠它打虎。我们以为作者如此郑重其事、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这个道具,这次终于闪亮出棒,一击致命,没想到却是这个结局,令我们的期待大受挫折。这也是作者制造悬念和曲折的文学手法之一。这是一个意外,平添波澜,这是小说家的路数,故意惊吓读者。
而且,我们看得出,武松直到现在,还是十分紧张,动作虽然勇猛,却有些变形。更重要的是,武松经此一个挫折,有没有慌神?
应该说,前面他三次躲闪,就是在寻找出手的机会。机会来了,尽平生气力,试图给对方致命一击,却失手了。不但没有打着老虎,自己反而没有了哨棒,真的变成了孔子所批评的暴虎——赤手空拳打虎了。
这是一次严峻的心理考验。这样严重的挫折会极大地打击人的信心。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二阶段:棒打。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反身又是一扑,扑将过来。
武松猛然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一跳,就是十步远,这是吓坏了的表现,是刚刚出手又失手之后,一时之间的仓皇应对。但是,武松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扑过来的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迅即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腾不出手来的武松只好用脚,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三阶段:脚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这倒恰恰帮了武松的忙,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被武松折腾得没了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四阶段:拳打。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用棒橛又打了一回。
上面我们说到,这根哨棒武松动静不离身。可是在我们期待它大打出手时,它却折断了,此时我们已经忘了它时,作者偏偏又让它出来,让它终于有所用场。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五阶段:打死。
经过躲闪、棒打、脚踢、拳打,最后,终于打死。
我们前面说,武松对虎,不想打,不敢打,也不会打。只因为他好面子,好自负,好逞能,逼得自己没了退路,只好打了。
打了,也就真的打死了。
逞英雄,也就真的成了英雄。
世界上的好多事,往往也就是这样。
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受到了阳谷县知县的抬举,做了阳谷县都头。上官见爱,乡里闻名。一个逃犯,摇身一变,成了“县刑警队大队长”。武松心中好不得意,连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的事都暂时抛在脑后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子也说,福兮,祸之所伏。
刚刚杀了一只虎的武松,不久又要大开杀戒,这回他杀的,却是人了。杀虎让他从逃犯变成都头,而接下来的杀人,又让他从都头变成了囚犯。
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