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定“四个自觉”,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领导干部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部分和中坚力量,毫无疑问是“关键少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因此,推动全体党员廉洁自律必须抓住“关键少数”。

《准则》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从公仆本色、行使权力、品行操守、良好家风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四个自觉”,即“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身先士卒,方能一呼百应;以身作则,方能上行下效。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遵守党员行为规范,还要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让廉洁从政成为领导干部自觉坚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新时期,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党纪国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就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要筑牢防线,预防腐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所思,把“廉”内化于心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为官一任,要自觉净化心灵,锤炼意志,恪守清廉,以精神之钙长浩然正气。

一要静心,戒浮躁功利。

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无数事实证明,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抵御不了外部花花世界的**。党员干部应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见五光十色而不眼花缭乱,遇名利竞逐而不心神不宁。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能客观认识自我与看待组织评价,正确对待个人升迁与组织安排,正确处理好个人名利得失和党的事业的关系,始终做到以宁静之心观察社会、体察民情,以平常之心看待名利、善待荣辱,以奉献之心对待事业、对待人民。

二要净心,戒私心杂念。

贪一己而误终身,图一蝇头小利而身败名裂的深刻教训为我们敲响警钟。为子女就业、读书开后门,为朋友说情办事开绿灯,为自己升官高就铺路子,这样的行为必为人民所不齿。私事办多了,私心杂念也就充斥其间,必然滋生腐败。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共产党员更要保持人格力量,自重、自省、自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优良道德风尚。

三要正心,戒观念蜕化。

正心、修身,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务必要做到正心,只有把心摆正,正向对准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向对准养育我们的人民,正向对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做到不为物欲所蔽,不为美色所诱。为官当“自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领导干部要常“照镜子”,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常自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并及时修正才不会偏离轨道,脱离群众。官者来自于人民,从人民中产生,也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反之,那就偏离了为官者的正确方向。

二、有所为,把“廉”外化于形

“为”是行动,把“廉”内凝于心的同时,更要润廉于行,以实际行动“养成两个习惯、践行群众路线”。

一要常怀警醒。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出问题,固然有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个人的贪欲作怪,贪权、贪财、贪色、贪享乐,最终使自己放松警惕、丧失立场、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明确掌权不是一种荣耀和风光,更不是一份安逸,而是一份辛苦,一份责任,一份奉献。权力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要搞清楚权力的来源,认清乱权的危害。一定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掌好权、用好权、用对权,习惯依法用权,自觉接受监督。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心系组织重托,心系群众冷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二要常筑防线。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才能始终保证自身的廉洁清正。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才能提高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不为各种利益所**。要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自我警省能力,不断抵制各种**,以自律的态度、平静的心态、简朴的作风,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反腐防变的防线。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忍得住寂寞,坚持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官、堂堂正正的人。

三要常记职责。

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是反腐倡廉的第一责任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一岗双责”,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坚决反对腐败。领导干部一定要对自己管辖下的人员负起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坚持抓好干部职工的日常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打招呼,及时提醒,做到话要超前说,要求超前提,教育超前抓。领导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整个干部队伍的廉政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既要在加快发展、干事创业方面考出好的成绩,又要在廉政勤政、遵纪守法方面交出优异答卷。

三、有所畏,把“廉”实化于行

“畏”是一种态度,意味明事理、晓廉耻、知约束、懂分寸。人无所“畏”,言不遮拦、行出常理;官无所“畏”,胆大妄为、违纪违规。领导干部时刻敬畏党性要求、法纪法规、公序良俗、道义美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为人、为官的底线。倘无“所怕”而忘乎所以,不懂得自律而为所欲为,犯错误摔跟头是必然的。登攀往往十分艰难,而跌落往往是一瞬间的事。

一要强化廉政为民意识。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顺应民意、尊重民权、化解民忧、维护民利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党性所需,要以敬畏之心面对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群众、以赤诚之心服务群众。感情决定态度,影响作风,支配行动。感情深一寸,作风好十分。要多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先进模范、专家学者交朋友,拜人民群众为师,接地气,汲取力量;对那些“小兄弟”“小圈子”要保持高度警觉,拉开必要距离。要尽最大能力把工作做到位、做深入、做细致、做扎实,倾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群众奉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让群众持续受益,长久稳定地得到实惠。

二要强化敬畏法纪意识。

敬畏法纪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强心剂”。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人无敬畏,也会无所顾忌。敬畏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意识,做领导干部的,没有敬畏意识,就会失去做人的底线。党纪国法是一条高压线,触之即倒,踩之即亡,晚怕不如早怕,早怕可以防患于未然,晚怕则悔之晚矣。在党的各项纪律规定面前,有所畏,才能认真贯彻执行;有所怕,才能兢兢业业;有所惧,方可勤勤恳恳。领导干部要常思法纪之威严、常想群众的眼光、常虑舆论监督的洞察力与穿透力,多一分畏惧、去一分贪婪,多一分小心、少一些欲望,在利益面前不贪心、在**面前不动心、在分化面前不变心,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这样,才能用对权力,用好权力,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希望和嘱托。

三要强化接受监督意识。

干部清正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不接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些领导干部不接受监督,利用权力独断专行,也是诱发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监督是一种提醒、警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要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治的轨道上用权,在接受监督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要犯糊涂,牢记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古训,充分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自觉接受监督。要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的作用。作为领导干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求你办事的人也多,遇到的**和考验也多,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养成两个习惯、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在接受监督上带个好头,把握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牢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时刻加强学习,时刻严以律己,时刻警钟长鸣,真正履行好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严守纪律忠诚干事 严以用权干净干事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是靠严明的纪律。

作为党的干部,我们一定要牢记守纪律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纪律,守规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规矩,把政治纪律严起来,把政治规矩立起来,锻造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到维护中央权威不动摇、自觉遵守党章不走样、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变通、依法依规用权不任性。

严以用权,这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强调“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强调“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践行“严以用权”这一要求,用好手中的权力?关键是要做到“四个牢记”。

1.要牢记“权为公器”,始终做到秉公用权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的权力来自哪里、权力如何使用的根本问题,明确指出了权力姓公、公权公用的基本属性。我们手中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但在权力观上,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十分错误的观念:有的认为权力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是辛辛苦苦几十年熬出来的,甚至认为是神佛保佑、祖先庇佑的结果。正是因为权力观的错位,把公权当作私权,用权力攫取金钱,用权力卖官鬻爵,用权力拉帮结派,一步步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权力具有天然的膨胀性,权力的最大**在于“权”与“利”总是相伴而行、如影随形,如果忘记权力的来源和属性,模糊权力的公私界限,缺乏严格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制约,权力很容易蜕变为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领导干部大都受党的教育多年,对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法律界限是清楚的,但为什么会出现明知故犯、知错犯错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名利面前缺乏定力。

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一些人对你讨好献媚、奉承巴结,那不是真的对你心怀敬意,而是奔着你手中的权力来的。如果认识不到或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迟早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围猎”的对象。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权力应该用到哪里,正确处理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的关系,决不能因私利而抛公义、因私谊而废公事,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要牢记“权有边界”,始终做到依法用权

权力不是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党纪国法。许多落马官员,他们并不是不懂法、不知法的“法盲”,有的甚至还是学法出身、长期从事政法工作,但为什么会知法犯法、铤而走险?为什么会做出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事情?说到底是无视党纪国法,对纪律法律毫无敬畏之心。

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牢记“法不可逾越、权不可滥用”的道理。不论一个人的权力有多大、职务有多高,只要滥用权力,迟早都要摔大跟头,迟早都要付出沉重代价,迟早都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要始终坚持严以用权,把依法用权、依法办事作为最高行为准则,自觉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行权。坚持依法用权,首先要做到依法决策。凡事都要认真想一想决策的法律依据、法定程序、法律责任,确保作出的决策不偏离法治轨道。坚持依法用权,其次要密织制度之网。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乱用权力或游走在纪律法律禁区的边缘,除自身定力不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度缺失。管住权力,最根本的是靠制度约束。强调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这个要求不仅要落实在执纪环节,而且更要落实在制度建设环节。制度越严密,违法用权的机会就越少,领导干部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小。

坚持依法用权,还要做到不以权压法。习近平总书记讲,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推进依法用权,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至关重要。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老百姓就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一定要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一定要牢记“有权不可任性”的警训,一定要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切实养成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政治习惯。

3.要牢记“权受监督”,始终做到阳光用权

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滋生腐败。监督是一种预防权力失控的外力纠正机制,党和人民的监督不是跟谁过不去,而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讲的,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既然走上了领导岗位,就要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的监督,就要习惯于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习惯于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带头接受监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甚至是刺耳的意见,切实做到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另一方面,要敢于监督,特别是对有问题苗头的同事和部属,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千万不要做老好人。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严格落实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的制度,做到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监督,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同时,还要重视发挥

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时时刻刻处于监督之中。

4.要牢记“权即是责”,始终做到勤政用权

权力和责任紧紧捆绑在一起,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作为。严以用权,最重要的是要把权力用在为发展尽责、为人民服务上来。

现在有一些干部不太习惯紧约束条件下的权力运行规则,认为当干部比过去难当了、做事情比过去难做了,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官不勤”“为官不为”的问题。依法用权与干事创业并不矛盾。党的干部就要勤政用权、勤勉干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更坏事。懒政怠政、为官不为,就是对权力的亵渎,贻误的是一方发展,辜负的是党的培养和百姓的期待。

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改革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的干部不敢担责、不敢破难,那么许多改革发展措施就无法落地、改革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干部,决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内涵和要求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坚守责任、认真负责,也就是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领导干部敢于担当,讲一些得罪人的话,做一些得罪人的事,由此可能受到误解和非议。作为各级党组织来讲,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保护担当者、褒奖担当者,为那些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使勇担当、敢担当、善担当成为各级干部的良好政治品格。

总之,我们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牢记,严守纪律、律己用权是关系一个人一生一世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侥幸心理。人的一步很短,但人的一生很长。走错一步就可能毁掉一生,根本没有重来的机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正反两方面典型为镜鉴,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把严以修身摆在为官从政的首要位置

党员干部修身的至高追求就是勇于担当。负责任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不负责任的人能把热板凳坐冷。我们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作为必须抓好的最大政绩,必须担当的最大责任。

严以修身居于“三严三实”之首,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体现了新时期思想建党、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把握了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严以修身摆在为官从政的首要位置,自觉做到“四修、三恒、三见”。

严以修身要突出“四修”

一般群众谈修身,主要讲的是个人志向、品德才智、仪表风度、兴趣爱好;领导干部修身则与普通人不同,应突出“四修”,即修信仰、修党性、修道德、修情趣。

修信仰之坚。信仰是国家、政党、民族、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信仰一旦垮塌,个人就会迷失方向,民族就会走向沉沦,政党就会分崩离析,政权就会轰然倒塌。党员领导干部修身,首在修信仰。如果信仰缺失,为私情私欲蒙蔽了心境,朝思加官晋爵、暮想封妻荫子、梦寐金银满堂,就难免走上“少年苦难、青年奋斗、中年上升、晚年悲惨”的沉沦轨迹。诸多违纪违法人员的忏悔录,无一不诉说着“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动摇,精神之钙缺失是最致命缺失”的道理。只有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筑牢信仰的基石,才能守住“心中的绿洲”。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修身立命的首位,始终不忘入党初心、不悖入党誓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疏浚思想之“源”。

修党性之纯。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原则的集中反映,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加强党性修养,不仅关系到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守住精神家园,更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要。从现实情况看,有的领导干部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淡薄,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责任义务;有的不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擅作主张、任性妄为;有的宗旨意识淡薄,漠视群众疾苦,甚至与民争利;有的原则性不强,尸位素餐,当“老好人”,对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都是党性不强的表现。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对党忠心耿耿,与党同心同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视人民群众为靠山,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牢固树立原则意识,按党的纪律规矩和原则办事;牢固树立廉政意识,保持一身正气。

修道德之尚。刘少奇同志说:“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我们党选任领导干部的标准,历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德品行也是为人从政的“基石”,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比较突出。有的大德不明,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专谋一己私利;有的公德不守,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私德不严,作风恶劣、家风败坏。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操守不仅关乎个人品质,更关乎党的作风和社会风气。我们要把立德、修德作为终身追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操守、重品性、崇正义、讲诚信、树家风,始终坚守道德高地。

修情趣之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不是小事,而是关乎思想道德防线是否稳固的大事。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防线往往就是从生活情趣这样的小事被攻破的。现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迷恋于打牌赌博,有的热衷于吃喝玩乐,有的流连于声色犬马,有的沉醉于求神拜佛。凡此种种,既玩物丧志,也给人围猎之机。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党员干部,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我们要把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作为修炼身心的重要内容,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使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成为工作的有益补充。同时,对健康生活情趣也要爱之有度,不能沉湎其中,更不能玩物丧志,消磨意志,使之成为利益交换的“外衣”。

严以修身要做到“三恒”

《老子》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领导干部严以修身,须在“恒”字上下足功夫,用一辈子的恒心和苦修来完善自我。

要恒学。学习是人成长进步的阶梯,是领导干部修身的不二法宝。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接近完善。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越是年龄大,越要加强学习,不然就会落后于时代;越是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就越想学习,以求精益求精;越是爱好学习,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就越能摆脱迎来送往的应酬和不良兴趣爱好的干扰。党员领导干部都应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动力,自觉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尤其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形势任务要求都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工作都不能再看“老黄历”了,只有加强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才能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要恒省。修身之道,贵在自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传承。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激**,各种**形形色色,我们如不及时打扫自己思想上的灰尘,不及时洗涤心灵上的污垢,就难以固守纯洁的精神家园。自省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明辨是非、思过悔错、惩恶扬善的过程,符合我们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政治生活原则,体现了自我纯洁、自我净化的要求,在党员干部思想建设中应大力倡导和弘扬。自省之道,贵在经常、重在坚持,需要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有的领导干部在犯了错误、经受挫折、出现失误时才自我检讨和反省,而在得意之时、成功之时,恰恰忘了自省,这是不可取的。不分顺境和逆境,无论得失和荣辱,都应做好自省“功课”。特别是在取得成绩、获得表彰之时,要反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组织信任、提拔重用之时,要反省自己能力水平的差距;在下属支持、群众拥戴之时,要反省自己领导方式尚需优化和改进;在履行职责、监督执纪之时,要反省自己是否出于公心、坚持正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要恒践。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导干部严以修身,既要注重学习思考,也要注重实践砥砺。《史记》中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些都验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道理。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应该经常到社会基层、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方去锻炼、磨砺。只有经过大风大浪、大险大难的考验,才能锤炼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意志。

追求知行合一体现“三见”

佛家修身为来世,道家修身为升天。党员领导干部修身不是“独善其身”,而应“知行合一”,把高尚道德精神与扎实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党员干部应把修身作为一门长修课、必修课,把严以修身的成果转化为正风反腐的自觉行为。

见定力。古人强调,修身要“秉持静专、坚如磐石”,保持定力才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政治定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实现海晏河清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保持“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定力,才能赢得这场输不起的斗争。反腐败,要在立场态度上见定力,始终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在目标任务上见定力,始终聚焦中心任务,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抓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力度节奏上见定力,坚持猛药去疴、刮骨疗毒、高压惩腐,踩着不变的步伐,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见担当。党员干部修身的至高追求就是勇于担当。一要勇于担责。负责任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不负责任的人能把热板凳坐冷。我们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作为必须抓好的最大政绩,必须担当的最大责任。二要敢于担难。随着反腐败不断走向深入,遇到的困难和险阻也越来越多,必须树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越是艰难越要往前冲,在“狭路相逢”中攻坚克难。三要敢于担险。反腐败必然触及少数人的利益,必然会得罪人,甚至带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要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得罪党,辜负人民。我们必须以大无畏精神与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切实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起来、严起来,为实现海晏河清的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做出贡献。

见实效。坐而论道,不如实干见效。我们要把严以修身所形成的精神、意志和理念,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遏制腐败蔓延、端正党风政风、净化政治生态的实际成效。只有这样,严以修身才能实现修有所值、修有所求,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干部修身也讲“四美具”

文艺家经常引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四美具,二难并”,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所谓“四美具,二难并”,一般解释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兼得”。干部处世每日面对金钱、美色、亲情、友情的考验,也应做到“四美具,二难并”。

面对金钱,须具清风之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古往今来形容清官人格美的成语,其实也是做干部的基本要求。干部也是普通人,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已当官,就当常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义之财,受一分一毫,就会被人看轻人格、官格。在这方面如何做到主“贤”、宾“嘉”?道理并不深奥,当你能做到公平用权,对应为之事无论来者亲疏贫富都竭力而为,对财大气粗妄求法外开恩的人不仅不为办事还给予适当惩罚,“围猎者”自然离你而去,贤德之人就会现于身边。

面对美色,须具明月之美。明月,高洁而不可污,古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提示人们要信守男女之情的纯洁。撇开正常的男女恋爱不说,已婚男女干部在身边出现美貌异性时,如何做到主“贤”、宾“嘉”?君子之境应当珍视、呵护,万不该逾规失矩,自陷险境。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色交易、钱色交易,先后与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王国炎悔过说:“虽然也许得到过一时的快乐和满足,但此后的痛苦和耻辱却要陪伴终生!”

面对亲情,须具高山之美。世上最受重视的亲情,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在诗里,在歌中,父母经常被比作子女人生道路上的高山。这里的高山,是给予儿女人格导向、精神慰藉的崇高美的化身,而不是给予物质享受的金山银山、无原则荫庇的政治靠山。林则徐留下“教子当如林则徐”的佳话。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溺爱儿子,父子双双走上犯罪道路,受到法律惩罚后长叹:“把孩子引到这条道路上,悔之已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启示人们,干部面对亲情,不吃透严是爱、宽是害的辩证法,不在家庭中发挥主导作用,就难以培育出好家风。

面对友情,须具流水之美。古人爱以水比喻纯洁的友谊。《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伯牙、钟子期的交往,更使“高山流水”成为“知音”的代名词。干部交友,当有古君子之风。干部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就须多交友、深交友。交什么朋友?当然是要交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能够共同奋斗的“知音”。这样的朋友,多从同甘共苦中来,从田间、车间、课堂等一线来,而非从勾肩搭背中来、从灯红酒绿中来。“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道尽了交势利朋友之患。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践行“三严三实”,自当起步严,更要终身严;既做到重点严,更做到全面严。只有下足慎独慎微的功夫,才会有深厚功力,也才能真正拥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家正国清: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节选)

众所周知,家风家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先哲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家风家规的教化与熏陶(“养不教,父之过”就是最好的体现),都自觉将家风家规通过诸种教化方式渗透到家族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立身处世人生态度中,甚至将“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今天,全社会正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撑和道德枢纽,而弘扬、重塑良好家风家规,加强家风家规的道德教育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径选择。基于此,笔者借助“伦理

学”这把钥匙,将良好家风家规的培育纳入伦理语境中,对其进行深刻的伦理观照,挖掘其蕴含的伦理精神及价值,并推动其实践转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积极的实践支撑。

……

二、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

优良家风家规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其蕴含的内在品行规范和伦理教化内容既是一种日常生活道德评价标准和行为伦理准则,又是一种优化社会风气,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的精神助推力,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这种伦理价值以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为核心,从道德人格培养、道德规范认证以及道德评价等角度开展道德教育和伦理批判,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当前相关家庭案例,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良好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有助于守护家庭幸福。温馨、幸福的家庭需要家庭伦理的呵护。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基本的伦理价值观,那么这个家庭必然没有活力和凝聚力。而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家风家规在维护家庭伦理、守护家庭幸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家风家规反映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伦理底线。一个家庭和谐不和谐,幸福不幸福,不是完全依靠物质是否富裕来衡量。良好的家风家规,以及在这种家风家规影响下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氛围的温馨,以及家庭成员的良好品行和道德素养是衡量家庭幸福与和谐的重要标准。近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家教不严、家风冷落,导致“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违法犯罪率上升,以及“为赚钱而疏于管教子女”“包庇子女犯罪”“过分溺宠子女”等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伤害。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很多人远离故土和家乡,常年外出工作和生活,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对都市生活的留恋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人原有的乡土亲缘、情缘理念逐渐淡薄,家族中传承下来的一些家风家规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面对这些家风家规理念淡薄和缺失及其引发的道德焦虑,现代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家风家规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有助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的家风家规是一个很好的依托和载体。一方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来说,每一项都要求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就培养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优良家风家规的熏陶和教化机制正好能发挥这样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国正,只有从小就接受文明家风与严格家规的陶冶及感化,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取向,培养勤劳、清廉的生活习性,养成遵纪守法、诚信友爱的道德品行,才能在今后自觉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要求的习惯,真正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忠、孝、仁、义、信、廉、勤等伦理精神,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映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相通之处,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千家万户。这些家风家规多源于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传统家庭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演绎成众多家庭都普遍认可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到家庭子女成长成才的教育和教化实践中,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

第三,有助于彰显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自觉。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自觉,是保证社会和谐,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障,更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弘扬优良家风家规,有助于凸显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自觉。一方面,弘扬优良家风家规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跟进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德文化的跟进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将目光转向日常的家风家规建设,认为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日常训诫、规范引导、氛围营造,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风家规教育,使家风家规蕴含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理念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这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底线。另一方面,弘扬优良家风家规有助于增强道德主体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内容的自觉认同。“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因此,公民会对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的优秀道德内容产生强烈的道德认同。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理解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在现实生活中,要凸显和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的自觉认同,除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导向、学校层面的道德教化之外,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社交方式、家庭教育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方法及途径。

三、优良家风家规伦理价值实现的路径

第一,注重父母“言传身教”。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是人生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最有权威性,最具楷模的力量”。在日常的家风家规建设中,要发挥其应有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光芒,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可少。一方面,为了使子女都能顺利传承家族美德,从子女小时候起,也就是在小孩智慧蒙开之际,父母就应该加强家风家规的正面教育,做到“蒙以养正”,并且在子女平时玩耍,与朋友交往、学习、工作中,将家风家规与子女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从小处、小事情上加强教化,让他们明白践行家风家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父母要“以身立教”。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段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深刻地反映了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孝道”和“敬爱”的伦理精神,然后效仿父母的孝悌行为。这段广告鲜明地诠释了父母“以身立教”的强大感染力量。在家规的传承和教育中,父母要在训练孩子道德素养的过程中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立范,身教重于言教,经常表现出“敬老爱幼、节俭朴素”等凸显家风家规精神的实际行为,自觉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家规。

第二,注重家庭日常训诫与奖惩相结合。家风家规在家族成员心中生根开花,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习性,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其他长辈的规劝等日常训诫之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效仿古人家庭教育,注重奖惩机制。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正家风,防止败坏门风的事件出现,对违背家风家规的家庭成员实行相应的惩罚。如明朝庞尚鹏撰写的《庞氏家训》规定利用祭祀聚会之机表彰先进,惩戒过恶,教育族人,凡“子孙有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责治,谕其省改”。当然,现代家庭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古人家族奖惩的方法,但可以吸取其合理的思维和方法。在现代家庭的家风家规教育中,家长可以对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勤俭自强的孩子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如逢年过节以“压岁钱”的形式,在家族聚会或学校家长会上对孩子进行表扬。而对那些违背家风家规的孩子,家长要及时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批评教育,并采取一些合情合理的惩罚措施,如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没收他的玩具等,使之渐渐明白“耻感”。

第三,注重学校教育和媒介宣传作用。如果要促使家风家规中普遍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实现大众认同,并积极转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和力量,就必须要发挥各种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和媒介的宣传作用。一方面,各级学校在德育课程中要融入优良家风家规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情感关怀,以及学生的移情体验、社会参与和磨炼,使学生对家风家规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中积极将家风家规的伦理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优良家风家规的宣传,比如评选家风模范家庭、宣传传承家风家规先进个人、制作反映家风家规的公益广告、开辟家风家规的网页等。通过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和媒介宣传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和践行优良家风家规的浓厚氛围,促使千家万户自觉遵守家风家规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并抵制那些败坏家风、损害家庭和社会的不道德事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家庭的培育和践行。

第四,注重制度保障。既然家风家规蕴含着“忠、孝、仁、勤、廉、信”等普遍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那么从制度层面在全社会成员当中积极推动家风家规伦理建设,使家风家规从“普通家庭”层面上升到“顶层设计”,然后自上而下进行大众化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当下,面对一系列由于家风不严、家教失败导致的社会违法犯罪现象,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家风家规建设领域,希望重塑现代家风家规,弘扬其伦理精神,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使得家风家规建设获得制度层面保障,形成一种普遍、刚性且持久的规范,使其具有很强的可能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今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将家风家规蕴含的相关伦理精神适时向相关法制转变,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将家风家规的效力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家风家规建设的具体保障制度,如评价激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示谴责制度等,促使人们对家风家规产生一种道德层面的敬畏感,在实践中自觉遵守家风家规,抵制败坏家风和门风的行为。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节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传递的简朴家风。好家风,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和作风,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家风正可以促进作风正。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以好家风来涵养好作风”。

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滋养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认知和处理人或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贯作风。家风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客观真实地存在着。家风的具体呈现,可以是家训、家规、书本、信笺这些有形载体,也可以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这些无形载体。正因如此,所以,家风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方面,如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孝道、爱国敬业等共识。个性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社会阶层、生活地域的不同,各家家风也会呈现自身特色。历史上有皇帝李世民的《帝范》、也有宰相苏瑰的《中枢龟镜》、还有平民所用的《太公家教》等。毋庸置疑,家风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因其立足于家族、家庭,故而存身于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体现于个体或群体行为举止的点点滴滴,最终对个体或群体、甚至社会整体,产生全面的影响。所以,家风其实是社会风气的缩影。比如古代岳母的“精忠报国”,流传千年;近代黄兴的“笃实、无我”,言简意赅—他们既是一家之训,但同时也是培养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精神食粮。

家风建设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好学乐学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传统家训中有“诗书传家”“诗礼传家”的核心理念,《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康熙的《圣祖庭训格言》中有“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因为读书既可修德、也可明志。所以传承传统好家风始于好学乐学。

修德明理很重要。著名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古人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以俭养德。“恭惟德首,慎为行基”,表达了古人“道德修养以恭敬为重,行为举止以审慎为基”的观点。而“夫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说清了“恭敬节俭是载福的车乘,骄傲奢侈会引来祸患”的道理。因此,党员干部要建设好家风,就要在知古达今的基础上,做到加强修身和明白事理。

清廉守法必遵从。古有“宦之法,清廉为最”和“以清白留子孙,不宜厚乎”的观点,说明了古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汝等后世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为富也”,是既要求后辈保持谦恭俭朴家风并力戒骄傲奢侈,也表达了对居官清廉与生活节俭互为表里的认知。只有以清正廉洁为家风,心中没有贪欲妄念,做人做事才能秉持公正、恪守党纪国法。

奉献担当不可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广为人知。这既要求个人勤于奉献,又要求个人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以此为训,才会涌现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当代儒学大师汤一介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也展示了“勇奉献、重担当、敢担当”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说:“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讲奉献担当,于家而言很重要,于国而言更必要,既是继承传统,又是职责使然。

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要做到知行合一

对党员干部而言,好家风不仅能涵养自身及家人的德性,而且将其反映到工作中,就是好作风。一句话,家风清正则作风纯正。

以好家风来涵养好作风,要善体悟。从学中去体悟古人和革命前辈的情怀,体悟其中的道理。如体悟“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三者是对为官从政要领的提炼。体悟“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感触古人从善去恶、修身自持的急切心理。体悟“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则是古人对后辈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其次从人和事上去体悟,包括自己和他人的事。如体悟革命先辈们的立言立行、从严治家。对自己的事,不仅“一日三省”,而且“一事三省”,仔细思考事前、事中和事后,及时总结和调整,以求更好结果。总之,善于联系、善于自省,通过体悟,真正明白“好学乐学、修德明理、清廉守法、奉献担当”好家风的深刻含义,才能将它们内化于心。

以好家风来涵养好作风,要乐践行。内化于心之后就要外化于行。所谓“言贵行,行方是道,不行,虽讲无益”,意思是“践行”最重要。怎么践行?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指的就是在践行中不断磨砺,不断提高。所以,践行好家风,于自身而言,可以增知长识、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个人境界,做到慎独、慎微。于家庭而言,“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自己做到了,可以给子女、家人、亲属做表率,也是给家人树规立距。有了好家风,处理家事就能恪守党纪国法、吻合道义、维护正义。于工作而言,个人品行高洁,一则可给同事、下属做示范,二则好作风的体现,有助于形成社会的清风正气,有助于推动良好政治生态建设。正如清代魏象枢所说:一家之教化,即(国)之教化也。教化即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清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此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