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事君“进思尽忠”,唐玄宗注解为“进见于君,则思尽忠节。”

《说文解字》解释“忠”,是敬的意思,恭敬的敬;“尽忠”也就是能够恭敬到极点,尽心尽力来服务于祖国、人民,这叫尽忠。有这样的缘分,有这种机会了,我们的心就要去表现成行为,“尽”就是有机会可以服务。譬如有官职的人,就要认真工作,替百姓办事。所以君子常常所思所想的就是尽忠。

古代另一篇分析文字的书《字诂》里讲:“忠,直也。”所以忠也是正直的意思,心上面一个中,心摆得正中了,这个人就正直。要有正直之心,不能够有偏私,不可以把私利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要把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中正。

“进见于君”,“见”也有现的意思,古代见和现是通用的,就是由国君任命,我们有机会从政,为国君效力“则思尽忠节”。“节”,操,操行、节操。所以君子在自己的职分内,他想到的是如何尽职。他的操行是正直的,他的心是忠诚的,乃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可以舍弃身命,做出一切的牺牲,即使以身赴义、粉身碎骨也毫不退缩。“忠”,正直,“尽忠”不是盲目愚忠,愚是有为国的心,但是没有智慧,心也不够正直。正直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完全随顺国君、领导的意思,也不叫忠。

如谏诤章特别讲到,“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儿女对于父母的号令盲目的遵从是不是尽孝?不是。同样道理,臣子对国君不英明的号令,盲目的去遵从,也不属于尽忠。

◎真卿靖节感格天地

唐玄宗有位非常忠诚的臣子颜真卿曾经被贬官,他的五世祖颜之推写过一篇《颜氏家训》,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立身处世的一部著名的教材。

颜真卿的父亲很早过世,他对母亲就格外的孝顺。书法界有一种楷书叫颜体,那种风格是非常的圆润厚重,这是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而颜真卿更了不起的是他忠正的品格。他在五原做官,因为前任官吏不清廉,造成很多冤狱,当地持续干旱,久不下雨,所以他到任后立即审理冤案,为很多无辜的人平反,结果就感得上天降下甘霖,这是感应。所以当时人都称颜真卿为“御史雨”,言其忠正之心可以感格天地。

◎玄宗**逸安史之乱

唐玄宗早年英明,在圣贤文化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我们以玄宗皇帝的注解为依据,学习《孝经》。他注解《孝经》的“在上不骄”,而自己就骄了,晚年宠爱杨贵妃,生活放逸。所以人一骄奢**逸,轻则亏损道德学问,重则影响家道国运。玄宗在上一骄,安禄山为下就乱了。

安禄山是边疆的一个胡人,因为当时唐玄宗疏忽国政,而且听信谗言,很多事情看不清楚,不能够明察,结果就把兵权交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在边疆慢慢的集中兵权,随着势力日益壮大,就有了谋反意图。

颜真卿当时是平原郡的太守,他看出了安禄山有叛变的迹象,所以也暗地里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屯积粮食,防止他兵变。后来不出所料,安禄山真的起兵谋反,战火一下子就烧遍了中原,河北好几个郡都沦陷了,只有颜真卿的平原郡城墙坚固,他领导军民顽强抵抗,守护得很成功。

当时因为兵败,河北各郡,除了颜真卿兄弟两人把守的地方外,其他全部失守。唐玄宗非常的痛心,叹息河北二十四郡只有颜真卿一个忠臣,他很后悔当时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把颜真卿贬官了,叹息自己没有眼力,不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义士。

安禄山举兵叛乱,把唐玄宗赶出京城后,开始做他称帝的梦。古人讲“多行不义必自毙”,安禄山谋反叛乱,自己是叛臣,家里就出了逆子,他的最终结局是被自己的儿子杀害了。安禄山之乱也很快被平息。

◎义正辞严英勇就义

当时还有一个节度史李希烈也造反,因为颜真卿曾经得罪过一位权臣,所以就被派去只身劝降李希烈。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对方如果不归降,劝降的人肯定被杀害。

当时颜真卿已是七十多岁,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危,毅然接受了任务,所谓临危受命。到了叛军军营,面对李希烈的属下谩骂、恐吓,颜真卿气宇轩昂,镇定自若,毫无惧色。这种勇敢、镇定的气度,使李希烈产生了敬畏之心。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唐朝太师,你现在想要自立为王,不如让太师归顺。颜真卿闻听此言威怒不已,呵斥他们不知廉耻。李希烈听着颜真卿义正辞严的怒斥,不由生起了惭愧心,向颜真卿谢罪。后来李希烈仍劝颜真卿归降,否则只有一死。颜真卿把事先写好的遗书拿出来给他们看,表示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所以毫无畏惧,决不归降,最终这些叛贼还是杀害了他。

颜真卿在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大骂逆贼,七十七岁的他英勇就义。噩耗传到朝廷,当时已经是德宗皇帝在位,德宗悔恨交加,非常伤心,五天都没办法上朝,所有的将士也都痛哭流涕,深切悼念这位壮烈成仁的大唐忠臣,后来颜真卿被封为“颜鲁公”。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一个君子,他身上担负的是仁爱之义,以仁作为己任,真正为了仁,可以杀身成仁,自己英勇就义来成就这个仁,死而后已。所以颜氏家族是以忠孝传家,留下的《颜氏家训》真的成为一千年来的范本,是后人学习家规的最好教材,这是“进思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