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无怨顺美匡恶忠诚事上无日敢忘

经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解释章题综述主旨

我们来看章题,顾名思义,本章讲君子是如何事君、事上的,即如何对长上、领导,对天子、国家领导人尽忠。《孝经·开宗明义章》就给我们点出来,孝有三个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侍奉双亲父母为基础,然后事君,事君是精忠报国,然后立身,立身是成圣成贤。

这一章主要是教我们如何事君,所谓移孝作忠,把孝心推移到对国家、对人民,就是尽忠。

事君之道,主要是讲“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不管是有机会为国家服务,还是退守在家里,忠心都不改变。不管进退,都是缘分,当然这个缘分也是有标准的。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个“见”和“隐”跟进和退是一个意思。

国家领导英明,百姓民心向善,这个时候天下有道,就该出来,应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施展自己的抱负,利国利民,能够从中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是君子之所为,应该做的。如果皇帝是昏君无德,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也不能够虚心礼贤下士向人请教,导致百姓不知礼义,任意妄为,天下无道,这时候君子就得隐去了。

所谓归隐山林是退,“退思补过”,好好改自己的过失。古人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指天子,天子是圣王,就会有这种思想:天下人有罪,百姓犯过失,都是自己的过失,自己没教好他们,德行不足以感化他们,所以有罪。君子都是这种意念,凡事都是反求诸己,不会责怪他人,所以即使归隐山林也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提升自己的层次,提升自己的境界,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出来为天下人效力。

◎太公出山进退有道

如姜太公,周朝还没有建国之前,他在渭水钓鱼,“直钩钓鱼,愿者上钩”,过着归隐的生活,因为天下无道。当时是商朝末年,殷纣王暴虐无道,所以有道之人就归隐了。

姜太公“荷竿渭水钓游鱼”,一直等到文王千里求贤士,才出来帮助文王,把天下无道的状况转过来,他垂钓是等待因缘。古人绝对不会自告奋勇,游说别人,让人任用自己,也绝对不会去拉选票搞竞选。真正有德之士都是非常谦虚的,甚至可以“以天下让”,对于这些名闻利养都看得很淡。有机会可以为天下百姓谋福,他才出来做事。

比如姜太公,文王有德行、得民心,即天下有道,又诚意礼请他出山,他就现了,太公也确实有道德学问,上能知天,下能通地,使文王很快成为百姓拥戴的领袖,又辅佐武王成功伐纣,建立起周家天下,接着又辅佐成王、康王,作为四朝元老,他为周朝八百年基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所以天下有道,是君子进的时候。进,“进思尽忠”,出来就要为国家尽忠,“尽忠”是为天下人谋福利,让天下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依循古论解析章句

经文第一句:【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孔老夫子说“君子怎么样事上?”“事上”就是事君。

唐玄宗《御注》:“上谓君也。”上就是君的意思。事君章主要讲的就是如何事奉国君。现在国家提倡的八荣八耻中有两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事上”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君子如此就是尽忠,能够尽忠,必定有孝悌之心。《论语》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孝悌的心,他怎么可能会犯上,会不尽忠?

一、进则尽忠退而补过

经文:【进思尽忠,退思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