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提出一系列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性目标要求。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等等。这些定性目标要求构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基本蓝图和愿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小康”一词,无论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还是在我们党的建设历史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有六点要求: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四是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五是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六是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有四点要求: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四是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要做到: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二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三是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四是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五是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六是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对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小康社会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应当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由“初步小康”到“全面小康”,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四个文明”到今天的“五个文明”建设,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升华,更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深刻领会和把握“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整体发展。如果某个方面发展过慢,会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从我国情况看,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进步还相对不足。民主法治建设还有待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确立还需要加以提升,人均收入

水平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扩大,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加剧,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更加严峻,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GDP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求推进社会民主和依法治国,要求公民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五大建设中“短板效应”的方面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不仅是各项建设的整体推进,更是五大建设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例如只有通过经济建设的持续进步,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带动城市化过程,才能够保证人民收入提高、就业率提高和福利提高,才能够为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同样,政治建设不足会弱化或者扭曲市场的作用,法治建设不足难以保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保证社会有序运作,并进一步加剧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这说明,只有五大建设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机制,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五个加快”对应五大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五位一体”的新要求针对发展难题,顺应人民意愿,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成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奇迹”,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具体来讲,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表现为八个方面:一是GDP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较低。二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结构问题突出。三是资源优势明显,但环境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四是成为最大出口国,但仍处全球产业链低端。五是外汇储备第一,但外部环境遭受“双重挤压”。六是人口总量巨大,但国未富民先老。七是城乡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但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八是社会事业投入逐渐加大,但社会建设仍需加强。上述问题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国内出现的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的各项指标,就是针对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及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经验发展来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除了“翻一番”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外,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又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对指标体系做了重要修订。为了便于各地开展监测工作,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可以量化的指标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以下主要指标:人均GDP达31400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城镇人口比重为60%,失业率(城镇)在3%~6%之间,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2.8∶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低于6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不低于9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恩格尔系数小于4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20‰,平均预期寿命大于75岁,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为80%,社会安全指数大于等于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84吨标准煤/万元,常用耕地面积动态平衡,环境质量指数等于100。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其中,包括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实现以下指标:人均GDP达到25000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60%以上,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至少应降到50%,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左右,基尼系数降到

0.4以下,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100%,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预期寿命达到75岁,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降至15起以下,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降到0,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20元,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到100%,万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应降至10起,非正常死亡率降至5‰。

虽然两个具体衡量指标各有侧重,但衡量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根本指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相比来讲,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显然,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期实现这一要求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既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全面贯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持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同时,这八项基本要求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思想新观点。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实践依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要求,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如: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保障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但保障人们更加公平享有发展成果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还不少等等。八项基本要求,正是顺应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来的,是应运而生的。

八项基本要求的提出,这既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遵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