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一目标和要求的确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不断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的内涵、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也更加清晰。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总要求

“四个全面”完整地展现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而位居首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个伟大框架的总目标,也是目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总要求。

何谓“小康”,各个时代各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但把着眼点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则是各界的共识。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就是“小康”的最具象的诠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勾画的新蓝图,是基于对国家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研判而提出的新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出的新要求。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推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经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党和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发展而来的,是逐步稳固基础、稳步前进上升的一个发展前景定位。

众所周知,小康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语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劳作不止,目的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小康之家乃是一种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回首中国历史,小康社会作为儒家追求的社会理想,小康生活作为中国人民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历经千年而不衰。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人民饱受天灾人祸、流离失所之苦,距离小康之梦更加遥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前途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可见,“小康”概念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希冀与期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邓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时,运用了“小康”这个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的词汇,用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必经阶段。纵观不同时期“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的混乱局面中走出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是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0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则是从21世纪初到世纪中叶,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这一历史概念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化总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三步走”战略提出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将其付诸实施。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充分肯定,回答了“三步走”战略的完成情况,认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与此同时,报告又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十分清醒的判断,认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六大正式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具体论述,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等具体指标。由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成为21世纪头20年的重点任务。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因此,这20年,既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历史性跨越。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如果举措失当,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步伐,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007年,根据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确立的整体目

标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并将经济发展指标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012年,党的十八大总结了过去5年以及十六大以来10年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又根据新的实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方面,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新的发展指标。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此,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结构体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而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有机的、良性的互动。因此,我们所建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目标定位,又是“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目标最终完成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我国21世纪前50年的发展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和国家进一步将国家发展任务细化,将发展战略分“两步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性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从温饱有余的中等收入阶段逐步向高收入阶段的转换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提升和超越。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到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第一次作了具体描述,指出所谓小康水平,就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奋斗目标,确认在20世纪末能够如期实现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康目标。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已总体实现小康,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对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描绘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延续十六大主题,根据发展的新形势,取得的新成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了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新部署。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此,十八大报告与时俱进地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部署,这是十八大报告结构布局上的一个新特点。

这个新部署,概括地讲就是“五个加快”: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求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要求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求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这“五个加快”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与五个方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配套。就两者关系来讲,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结果。两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与时俱进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懈

追求和探索,开创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康社会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虽然在探索如何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完整地描绘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正式有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严峻的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五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迄今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得最为详尽的蓝图。这标志着,我们党形成了全面系统完善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从空想到科学、从思想到规划、从建设到建成,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历程一步步清晰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真正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追求与社会发展现实道路的有机统一。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出以下不同: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收官阶段;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任务指标的进一步发展充分表明在建设道路上我国处在即将到达预期目标的冲刺阶段;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显示出我们党在全面衡量建设成果和当前状况后对按计划实现目标的科学判断。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历史跨越的坚实基础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进入富裕或接近富裕。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另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各地区全面摆脱低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区域达到21个,占总人口比例的63.3%,超过40%的人口达到高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即使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地区(0.540),也与已经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印度相当(0.542)。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实现了“十年一个台阶,二十年一个变化,三十年一个格局”的大跨越。

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伟大历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些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铸辉煌的信心,也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