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外在性,外在性产生于它的真理,产生于一种主体域,其目标是分离的存在。分离积极地实现自身为存在的内心性,这内心性自我参照,自持于自身内。直到无神论!自我参照具体地说就是,自我构建和自我实现为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本质的自足,它在陶醉——在知识——内把握到了它的根源处,而对知识的批判(重新把握它本身的条件)开展了终极的本质。

在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有限拥有无限的观念——根本的分离和与他人的关联产生出来了,我们在这种思想内保留了意向性,“对……的意识”这个词语,它是言谈性的意向或者对面容的接待,是好客而不是主题化。自我意识并不是我对他人的形而上学意识的一种辩证反驳。与自身的关联不首先是关于自身的表现。比所有的自我之看都更加古老,自我意识以自持的方式自我实现着;它自我培植为身体,它自持于自己的内心性,自己的家内。自我意识正是这样正面地实现了分离,而又没有被还原为一种它与之分离的存在的否定。它因此具有了接待的能力。主体是一个主人(h?t)。

主体存在从分离中接受它的轮廓。其同一性吸干了本质存在的内在认同,而同一的认同,亦即个体化不会侵犯这类被称为分离的关系。分离是个体化的行为本身,以一种普遍的方式,它是一种自设于存在内的实体的可能性,此一自设于存在内的实体并不以参照大全来定义自己,或者以它在体系中的位置来确认自身,而是依据于自我。依据自我的事实亦即就是分离。然而,依据自我的事实和分离本身,只有在打开内心性向度的同时才可能发生于存在内。